何为“中国馆藏级艺术家”
“中国馆藏级艺术家”是指那些作品被中国国家级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重要文化机构收藏,并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
这些艺术家通过他们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文化思考,创作出一批批具有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入选“中国馆藏级艺术家”不仅是对艺术家个人艺术成就的极高认可,更是对他们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所作出杰出贡献的肯定。这些艺术家们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不懈的艺术追求,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艺术品牌--中国馆藏级艺术家本期聚焦:李绪刚
李绪刚,一位以笔墨书写时代,以艺术承载情怀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巅峰展现,更是心灵与时代的深刻对话,完美诠释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真谛。每一幅作品,都是情感与智慧的结晶,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抒发着胸中的壮志豪情与细腻情怀。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老师不仅致敬了中华文化的悠久经典,更巧妙地将时代精神融入其中,凝聚成一股磅礴的中国力量,共同铸就了民族独特而深邃的文化品格与情怀。
李绪刚老师的艺术作品,艺术性、思想性与时代性三者并蓄,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与深度。它们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思想的启迪,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这些作品,跨越时空的界限,引领观者进入一个胸有千壑、视野开阔的艺术世界,体验那份超脱世俗、追求至臻至美的高远境界。
李绪刚,德艺双馨之典范,以深邃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学术价值,照亮艺术之路,其作品成为不朽丰碑,书写着他自己的辉煌篇章,铭刻下深远的文化足迹。
让我们随着老师的艺术笔触,进入他的书画世界,体验那份源自中华文化深处的独特魅力,感受那份不朽的艺术之魂。
李绪刚,字超然,号双清斋主,1946年出生,安徽滁州人,祖藉河南商丘,定居北京。自幼痴迷绘画,青少年时期就系统学习了绘画理论和技法,。早期在宣传部门工作以油画为主,八十年代后重点从事国画创作丶教学和研究。后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
中国文化交流联谊会副主席,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艺委会主任,北京黄宾虹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艺术传承栏目客座教授;荣宝斋特约画家;,安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获《仙骨龙梅》《七彩风雨竹》等四项国家文化版权;龙梅获国际金奖,扇面获国家级银奖。
人民日报袭古创今栏目《龙梅寄托情感,笔墨彰显筋骨》及该报文化栏目《梅有专利,竹为一绝》;央视频《经典对话艺术名家李绪刚》;人民周刊《人民艺术家一一李绪刚》,作品在《荣宝斋》期刊连载,入编2023年度荣宝斋《时代新语》雅集等。并得到中国艺术评论界泰斗邵大箴先生和故宫博物院资深鉴定专家单国强先生撰文赞誉。
作品在欧洲丶日本丶韩国丶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纪念馆、会所、众多收藏家和人民大会堂、长城博物馆、茅台集团等收藏。以及在紫禁城.太庙,北京荣宝斋、国家画院、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地展出。作品在国内外多次拍卖成交。
原创作品有《仙骨龙梅》、《七彩风雨竹》丶《聚宝盆》丶《千年欧梅图》、《孤标尘外梅》等系列。
著有《李绪刚梅花作品集》等。
“没有一张大写意吗?小写意也没有吗?写意画完了吗”?每每看到李绪刚的画,笔者都不由自主地想到靳尚谊火遍全网的灵魂追问。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缺失实在让人遗憾,好在还有一些坚守者,他们恪守着主流正脉的写意精神,以新时代之笔诠释着新时代之变,虽然他们远离繁华,却画出了自家风神、画出了时代之品。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星星之火”,大众心目中才没有湮灭“燎原之势”的期待,并让大众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未来充满希望。
与李绪刚第一次见面就被他的笔墨所折服。大约2008年前后,笔者在琉璃厂闲逛,溜达到琉璃厂东街时,看到一些人进进出出一间临街展厅,走进去,看到几位画家正在画画。由于笔者上学时就研究过吴昌硕一脉相承的绘画,所以一直以来对笔墨很敏感,蓦然看到展厅一位画家或泼或写或皴或扫,正时而虬枝、时而老干、时而点雪、时而染梅,应手随意,造化出神。笔者甚为震惊,顿有齐白石的感慨:“青藤、雪个之画,横涂竖抹,心极服之,恨不早生三百年,磨墨理纸,诸君不纳,门外徘徊,饿而不去,亦是快事”。苦于那时展厅经营者组织画家现场画画皆以卖画为主,不让观众接近画家,以防画家私下交易,笔者也就只能恋恋而去。由此,“李绪刚”这个名字也就在笔者的记忆里留存。
2017年,时值新媒体迅速发展,笔者做的新媒体也成为书画圈的重要传播阵地。经几次三番邀约,终于达成十年所愿,笔者与李绪刚进行了一次深入而坦诚的交流,随后,给他做了一期视频纪录片,点击量巨大,好评如潮。受观众之托,笔者又给他写了一篇短评,亦引起轰动,迅速出圈、爆款,还引起著名评论家邵大箴的注意,并欣然为其点评:“李绪刚的竹子、梅花构图很有味道,笔墨的气韵也很生动,尤其是墨的变化,很丰富、很微妙,用笔,也很灵动,又很统一。虽然从传统之中走来,却富有当代特征,比肩当代名家,又凸显 出自己独特的风貌。画得很好,这样画下去必能大成。”并嘱咐笔者:“我年纪大了,不能撰写长篇评论了,你来写吧”。
重新梳理李绪刚的绘画,笔者又有了新的体会,尤其顺着“写意精神缺失”去解读李绪刚的绘画时,则可以看到他“质沿了古义,艺变了今情”,虽然无意于“传世之作于崇高、千古经典于大美”,却以实实在在的艺术形式“立了时代之潮头,发了时代之先声”。
显然,笔墨是李绪刚的功力所在,也是他备受瞩目的基础。
从李绪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用笔很活,用墨也很灵动、很自然。线条游走于墨韵之间,或细腻或流动或变幻,简洁而意全,凝练而韵足,而对墨的使用也恰到好处,一笔下去,枯、湿、浓、淡,骨气、神韵、趣味,一应俱全,且互生互补,又各臻其妙,一切都看似不经意,却将“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自然之梅、之竹辉映着胸中逸气,他参之造化,得之心源,妙造了自然之梅竹,写出了胸中之意韵,视觉感染力充盈在笔墨之间,体现出深厚的笔墨功夫,也体现出笔底通神的艺术表现技巧。
当然,除了娴熟的笔墨之外,李绪刚也有着对光影、色彩、造型、透视等新时代艺术语言的驾驭能力。无疑,这是古代画家所不具备的,因为古代画家皆以传承有序为本,多以临摹为主,而缺少光影、色彩、造型、透视的表现方法,尽管李绪刚也从临摹入手,比如对杨补之、王冕之梅的临摹,对柯九思、郑板桥之竹的临摹,对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近代画家的临摹,但是,李绪刚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的临摹,而是,以新时代之笔“临摹古人、观察自然、参悟内心”形成了一套“有古、有今、有我”的表现技法,并巧妙地运用于绘画之中。比如,当他困惑挣扎于不能突破之时,他游走于北京植物园看到“千年龙梅盆景”而借用于绘画,实现“览物所得”,并经过千锤百炼把“览物所得”与积年“所宠所养”统合一体,创作出“龙梅”的艺术形象,从而成为收藏家追逐的对象,成为专家、学者赞誉的艺术形式,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文化版权专利,被誉为“当代画梅第一人”。由此及彼,他画竹也风神激荡。他创作的梅、竹系列作品《仙骨龙梅》《七彩风雨竹》《千年欧梅图》《聚宝盆》因坚守了传统笔墨的绘画精神,又打破了传统画梅的样式,符号了当代人的审美趣味,而实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精神,先后获得四项国家文化版权专利。
如果说笔墨功夫是李绪刚对传统中国画心摹手追所形成的肌肉记忆,那么,形式则是他表现的主题,也是他的精神所在、情感所依。
李绪刚的形式集中表现于梅花、竹子,其主要特征、寓意在《李绪刚作品释义》一文中,分别就《仙骨龙梅》《七彩风雨竹》《千年欧梅图》《聚宝盆》四种系列已经叙述备矣,在此不再赘述。笔者十分赞同作者的观点,不过,笔者也有自己的表达,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任何引起瞩目的艺术都绝非一朝之功,而是积年苦修的结果,杨补之、王冕、金农画梅如是,文同、夏仲昭、柯九思、郑板桥画竹亦如是,李绪刚也不例外。金农画梅,“居家筑一小庭,种梅三十余株,朝夕观摩,以梅为师”;郑板桥画竹,“纸窗粉壁,日光月影”,“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想必,画竹、画梅对李绪刚而言,也必定“冗繁削尽留清廋,画到生时是熟时”,否则不足以“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尽管无传世之心,却有传世之品。
如果说金农画梅、郑板桥画竹是品格的象征,那么,李绪刚画梅、画竹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在李绪刚的作品中,笔者还看到了一股倔强的意味。虽然李绪刚为人温和,但是,对绘画,他一定是一个喜欢较劲的人,因为在他的笔道里,那劲气很足,却不浮、不躁,又很含蓄、很内敛、很沉着,既送得出,又收得回、留得住。那劲也是一种洗炼的劲、是一种坚韧的劲,无需反复,从不犹豫,哪怕是一根线条轻轻滑过,哪怕是梨花带雨的笔、墨、色的交融,也都在虚实、动静、层次之间,显得很率性、很洒脱,老笔苍秀,润含春泽,还带点老辣、带点恣肆、带点意想不到的微妙。显然,这是性格使然。
笔以代言,墨以达意,笔墨抒发胸臆、关照内心,艺术则温润他人、启迪观者。当笔墨、胸臆、画意融成精妙之际,画里画外则自然呈现出一位蓄素守中者内心的情感,也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位积健为雄者丰厚的学养,蕴含着人生感悟、生活状态、品格修为。
梅、竹有超凡、高洁、顽强的寓意,杨补之、赵孟坚、金农、文同、夏昶、赵孟頫、柯九思、吴镇、郑板桥、李芳膺……,很多古代画家钟爱画梅、画竹,当代画家也都热衷于此,然而,当代画家多受文化的限制,要么画照片、搞制作,对梅画梅,对竹画竹,刻板描摹,亦步亦趋,很像,却没有取舍、没有提炼,看其作品如观看照片,却没有照片自然,更没有真梅、真竹生动,缺少意趣,也缺少性情,让人生厌;要么打着创新的旗号,耍笔墨、耍个性,却剑拔弩张,金刚怒目,无神韵、无笔墨真功,更无文人格调。而李绪刚笔下之竹、笔下之梅则立足传统,放眼历代名家,并结合自己特点、结合眼中自然,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锻造出深厚的笔墨功力,又会意了文人心境,才生发出自己的性情,并入于传统,而富有新意。而入于传统乃是笔墨,富于新意则是样式,不变的是笔墨,变的是样式,变与不变之间,出了新意、出了精神。可以说,李绪刚融了诸多古人之法为我法,融了自然之意为我意,融了古法,出了我法,融了古意,又出了我意,并以其内蕴写竹而心出造化、以其性情画梅而意出先贤。
李绪刚写竹、画梅很高明,也很高级。李绪刚之梅、之竹有李衎之风采,扶疏交映,参差掩冉;有夏仲昭之意趣,竹叶纷披,临风摇曳;有柯九思之神韵,色浓墨郁,潇洒挺劲;有郑板桥之格调,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品格之竹……,似,又都不似,不似,又极似,似与不似之间,情满枝叶,意满花蕊。观之,“枝活叶动,茎瘦节疏”,“举首忽观不是画,低耳静听似有声”, 品之,如坐望幽篁,如静闻暗香,应会感神之时,思绪飞扬。
传统笔墨是当代画家的财富,而借助传统笔墨创作出符合新时代大众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才是当代画家的使命。
李绪刚写竹、画梅始终立足于笔墨而生发于写意性,一笔一画都是精神产物,也都是为了让情感得到满足。所以在创作中,李绪刚皆以自己的情感引领表现技法、皆以写意精神实现对画面的构建,他把表现技法融合心境,把艺术形式融入中国文化之中,让技法因心境不同而变化,让艺术形式因承载深厚文化而富有内涵。他在笔墨里寄情,在艺术形式中怡心,既观照了内心,也陶冶了他人。所以,李绪刚的竹子、梅花总能给人一种精神性,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文人画的抒情达意,而是更多体现于新时代画家的笔墨意趣,生活情趣。也许正因如此,李绪刚的画才耐品、耐观,让人流连。
观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享受,有着诗词、哲学、歌曲的内蕴,还有着诗词、哲学、歌曲不能到达的想象空间。正因如此,那些缺失写意性而“谨于象似”的画家才成为时代的诟病,可是,“写意性”缺失已经久矣,也许“写意性”缺失的时间越久,大众对“写意性”也就愈加渴望,所以,靳尚谊的一句话便迅速引起了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强烈共鸣,而以“写意性”作为艺术主旨的李绪刚虽然无意于“肩扛大旗、引领时代”,却因“离披点画”“脱其凡俗”,使其在不知不觉之间,光芒闪烁于当代画坛。
(文/桑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