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9月,长征途中的红军来到了甘肃岷州哈达铺。这个西北小镇虽然古朴宁静,却给红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毛泽东、彭德怀和杨尚昆等人在此驻扎休整,他们品尝着当地的特色美食,畅聊着革命前途。一天中午,毛泽东想要设宴款待同志们,却发现自己囊中羞涩。就在这时,彭德怀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锈迹斑斑的光洋,说道:"我有钱!"这两块光洋究竟有何来历?它们又为何能在长征途中保存至今?更重要的是,这顿饭席间发生了什么让人难忘的故事?这个平凡的午餐,又如何成为红军长征史上的一个特殊时刻?
1934年9月20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主力终于抵达了甘肃岷州的哈达铺。这支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的红军,经历了艰难险阻,终于踏上了这片西北的土地。
哈达铺是一个位于岷县城东15公里处的小镇,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连接陇南、甘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小镇坐落在岷山山脉的怀抱中,周围群山环绕,景色秀丽。镇上房屋多为土木结构,青瓦白墙,古朴典雅。街道虽然不宽,但整齐有序,两旁的商铺林立,经营着各种日用百货和当地特产。
红军进入哈达铺时,当地居民起初有些惊慌。他们听说过红军的事迹,但从未亲眼见过。然而,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友善的态度很快打消了群众的顾虑。红军战士们主动帮助群众挑水、劈柴,甚至还有战士帮助老人修缮房屋。这种亲民的作风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感和支持。
毛泽东等红军高层领导被安排住在镇上最大的建筑——"义和昌"药店。这座药店位于镇子中心,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药店的后院有几间宽敞明亮的平房,成为了毛泽东等人的临时住所。
安顿下来后,毛泽东立即召集了一次会议。他们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分析了接下来的行军路线。会议中,毛泽东强调要充分利用这次休整的机会,补充给养,恢复体力,同时也要加强政治教育,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彭德怀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应该趁此机会对部队进行整编。长途跋涉后,部队的组织结构有些松散,需要重新调整。毛泽东对这个建议表示赞同,并决定在哈达铺期间着手进行这项工作。
杨尚昆则负责与当地政府和群众建立联系。他组织了一些红军战士,深入村寨,向群众宣传革命理念,同时也了解当地的民情民俗。这种做法不仅拉近了红军与群众的距离,也为后续的补给工作打下了基础。
红军的到来给平静的哈达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街道上,红军战士们三三两两地散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小镇。有的战士在街边的小摊上买些当地特产,有的则干脆坐在路边,和当地群众拉家常。
这天傍晚,毛泽东站在"义和昌"药店的二楼,俯瞰着镇上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青瓦房顶上,镀上了一层金色。街道上,红军战士和当地百姓和谐相处的景象,让他感到欣慰。他知道,这次在哈达铺的短暂停留,将成为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就在这时,警卫员小陈走了进来,说道:"主席,晚饭已经准备好了。"毛泽东点点头,转身走向楼下的会议室。他知道,接下来的这顿晚餐,将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聚会。
第二天清晨,彭德怀早早起床,决定独自在哈达铺街头走走。作为红军的重要将领,彭德怀平日里总是被各种会议和军务缠身,难得有这样悠闲的时光。他穿上一件普通的灰布军装,背着手,慢悠悠地走出了"义和昌"药店。
刚出门,彭德怀就被哈达铺清晨的景象吸引了。街道两旁的店铺正陆续开门,商贩们忙着摆放货物,空气中弥漫着新鲜出炉的馒头和油条的香味。远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给这个小镇增添了几分朦胧美。
彭德怀沿着街道漫步,时不时停下来观察路边的摊位。他看到一个卖锅盔的小摊,好奇地走了过去。摊主是个上了年纪的老汉,见有人来,立刻热情地招呼道:"同志,来一个锅盔吧,刚出炉的,又香又脆!"
彭德怀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零钱,买了一个锅盔。这锅盔比他见过的任何饼都大,形状像一个巨大的锅盖。他咬了一口,顿时被其酥脆的口感和浓郁的麦香味征服了。彭德怀一边吃着锅盔,一边继续漫步,引来了不少路人好奇的目光。
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彭德怀看到一群孩子正在玩耍。他们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格子,正在进行某种游戏。彭德怀驻足观看,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一个小男孩注意到了他,大着胆子走过来问道:"大叔,你是红军吗?"
彭德怀蹲下身,轻声回答:"是啊,我是红军。你们在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顿时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向他介绍起游戏规则。彭德怀认真地听着,还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这一幕吸引了更多路人的注意,渐渐地,周围聚集了一小群人。
趁着这个机会,彭德怀向围观的群众简单介绍了红军的情况和革命的目标。他的话语朴实无华,但充满了感染力。群众们听得入神,不时点头表示赞同。这场即兴的"宣传会"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彭德怀的警卫员远远地跑来,他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群众。
继续前行,彭德怀来到了镇上的集市。这里比街道更加热闹,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他看到一个摊位上摆着各种手工艺品,其中一个精致的木雕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一个栩栩如生的骏马雕像,马背上还雕刻着一个骑士。
彭德怀拿起木雕仔细端详,不禁赞叹道:"好巧的手艺!"摊主是个中年妇女,听到夸奖,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色。她告诉彭德怀,这是她丈夫的作品,他们家族世代都是木匠。彭德怀对这个木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详细询问了制作过程和所用的工具。
正当彭德怀准备购买这个木雕时,他突然想起自己的处境。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他不应该携带太多个人物品。于是,他婉拒了购买,但真诚地称赞了工艺人的技艺,并鼓励他们继续传承这项传统手艺。
快到中午时,彭德怀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他闻到一阵诱人的香味,循着味道找去,发现是一家小面馆。彭德怀走进去,要了一碗当地特色的臊子面。面条筋道,汤头浓郁,臊子的香气四溢。彭德怀一边吃着面,一边和面馆老板聊天,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吃完面,彭德怀看了看表,发现已经到了返回的时间。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个让他流连忘返的小镇街道,朝着"义和昌"药店走去。这短短的几个小时的街头探险,让彭德怀对哈达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对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了直观的认识。
回到住处,彭德怀立即找到毛泽东,向他汇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他建议在哈达铺多停留几天,一方面可以让部队得到充分休整,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发动群众,为长征的继续打下坚实基础。毛泽东认真听完彭德怀的汇报,对他的建议表示赞同。
就在这时,警卫员小陈敲门进来,通知他们午饭已经准备好了。毛泽东和彭德怀相视一笑,一同走向餐厅,准备享用这顿在哈达铺的特别午餐。
午饭过后,毛泽东召集了一次小型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彭德怀,还有杨尚昆、李富春等几位红军高级将领。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如何利用在哈达铺的时间,为即将到来的长征艰难阶段做准备。
会议进行到一半时,毛泽东突然提出了一个想法:"同志们,我们在哈达铺已经休整了几天,部队的状态有了明显改善。我想,是时候为同志们举办一次小型聚餐了,既可以犒劳大家,也可以增进团结。"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赞同。杨尚昆提议可以邀请一些表现突出的基层干部和战士代表参加,以此来鼓舞士气。李富春则建议可以邀请一些当地的进步人士,借此机会加强与当地群众的联系。
毛泽东听完大家的建议,点头表示赞同。他说:"那就这么定了。我们就在明天晚上举行这次聚餐。彭德怀同志,你今天在街上转了一圈,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就由你来负责安排这次聚餐吧。"
彭德怀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安排时,突然想到了一个关键问题。他转向毛泽东,有些为难地说:"主席,办这次聚餐是个好主意。但是,我们现在的经费情况......"
彭德怀的话没有说完,但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长征途中,红军的经费一直是个大问题。虽然红军严格执行纪律,不随意向群众筹款,但这也导致了资金的极度紧张。
毛泽东听了彭德怀的话,沉默了片刻。他环顾四周,看着各位同志期待的眼神,知道不能让这次难得的聚会因为经费问题而取消。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口袋里已经空空如也。
就在这时,彭德怀似乎想到了什么,他迅速地把手伸进口袋,摸索了一下,然后掏出了两块锈迹斑斑的光洋。他高兴地说:"主席,我有钱!"
这两块光洋的出现,让会议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都好奇地看着这两块已经有些年头的银元。毛泽东接过光洋,仔细端详了一下,问道:"德怀同志,这两块光洋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彭德怀笑着解释道:"这是我们在江西时,从一个国民党军官那里缴获的。当时我想,这可能会派上用场,就一直带在身上。没想到今天真的派上用场了。"
毛泽东听完,不禁感叹道:"德怀同志,你的这份远见和细心,真是让我们度过了一次难关。"
有了这两块光洋,聚餐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毛泽东立即指示彭德怀和杨尚昆去安排聚餐的具体事宜。他们决定采取半自助的形式,既可以节省开支,又能让更多的同志参与其中。
彭德怀和杨尚昆立即行动起来。他们首先找到了哈达铺的几家小饭馆,商量借用厨房和餐具的事宜。当地的商户们听说是为红军举办聚餐,都表现得非常热情,有的甚至主动提出免费提供一些食材。
与此同时,李富春负责邀请当地的进步人士。他通过之前建立的联系,邀请了几位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这些人对红军怀有深深的敬意,得知有机会参加聚餐,都欣然接受了邀请。
就在准备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来。原来,杨尚昆在联系当地群众时,得知附近的山上有一片野生蘑菇林。他立即组织了一支小分队,前往采摘。这批新鲜的野生蘑菇无疑会为聚餐增添一道美味佳肴。
当天晚上,毛泽东召集彭德怀等人,听取了聚餐准备工作的汇报。听完汇报后,毛泽东非常满意,他说:"同志们,这次聚餐不仅是为了犒劳大家,更重要的是要借此机会增进我们与当地群众的感情。明天的聚餐,一定要办得既简朴又热闹,让每一个参加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红军的精神面貌。"
随着夜幕降临,哈达铺渐渐安静下来。但在"义和昌"药店后院的厨房里,彭德怀和几位同志还在忙碌着,为明天的聚餐做最后的准备。他们清洗餐具,准备食材,讨论菜单。尽管工作繁琐,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哈达铺的屋顶上时,整个小镇就已经开始为这场特别的聚餐忙碌起来。这场聚餐,将成为红军长征路上一个难忘的时刻。
聚餐当天,哈达铺的"义和昌"药店后院热闹非凡。彭德怀和杨尚昆从清晨就开始忙碌,指挥着战士们布置场地。几张简陋的木桌拼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大的长桌。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虽然有些破旧,但经过仔细清洗后显得格外干净。
毛泽东亲自站在门口迎接每一位到来的客人。他的亲和力让所有人都感到轻松自在。当看到那位带来书籍的李教师时,毛泽东显得特别高兴。他和李教师就书中的内容展开了简短而热烈的讨论,引得周围的人都驻足倾听。
聚餐正式开始时,毛泽东站起来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感谢了哈达铺人民的热情接待,强调了红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感染力,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触动。
讲话结束后,大家开始享用饭菜。虽然条件有限,但彭德怀和厨师们还是尽力准备了丰盛的菜肴。有用野生蘑菇烹制的汤,香气四溢;有当地特色的臊子面,让红军战士们吃得津津有味;还有一道用土豆和青椒炒制的家常菜,虽然简单,却格外可口。
席间,一位年轻的战士突然站了起来,说想为大家唱一首歌。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热烈的响应。那位战士清了清嗓子,开始唱起了一首描绘家乡风光的民谣。他的声音虽然有些生涩,但充满了真挚的感情。唱到动情处,不少人都跟着轻轻哼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