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许多人对卒中“谈之色变”,因为它能够在转眼间影响一个人的后半生,甚至威胁生命。如何正确认知卒中,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了解科学的治疗手段,是应对卒中挑战的关键。在今年的卒中防治科普宣传周,我们邀请了宁河区医院副院长陈念教授带大家多方位了解卒中这一威胁健康的“沉默杀手”。
卒中危害,急性不可预测
卒中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事件,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是由于脑动脉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而引发的疾病,在卒中中占比最高,占所有病例的69.6%-72.8%[1]。而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其特点是血管破裂,导致血液直接流入脑组织,造成脑细胞急性损伤。
卒中对患者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是高致残率,尤其是很多年轻患者发病后失去劳动能力,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据悉,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为0.5%,并发症发生率为12.8%,病后3个月的病死率可增至1.5%-3.2%,致残率则达到14.6%-23.1%[1]。此外,卒中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病人在发病后会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偏瘫、言语障碍等症状,必须尽快开展及时救治,否则很可能会带来不可逆的功能障碍。
卒中患者的死亡主要源于卒中并发症而非卒中本身。卒中引发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以及长时间卧床不动可能导致的腿部血管堵塞。这些并发症不仅让中风患者的健康面临更大的威胁,也给家人和社会的照顾工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提升卒中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快速诊疗、提前预防是关键
在卒中的治疗方面,目前常见的干预方式包括急性期治疗、长期管理及并发症预防等。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即脑梗),主要的干预手段为静脉药物溶栓(简称“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是机械取栓治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等。其中,溶栓治疗是最为普遍的治疗方式,通常在发病初期用于恢复血流,减少脑组织缺血带来的损伤。长期管理则注重卒中后的康复训练与疾病二级预防,包括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持续监控和治疗,以预防卒中复发。
以溶栓治疗为例,它能够让卒中患者的预后有显著获益,但是对时间窗口极为依赖。通常溶栓治疗必须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特殊情况下经过综合评估,溶栓治疗依旧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患者和家属需要快速识别卒中症状,尽早送医。此外,溶栓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可由医生评估后判断是否合适使用此疗法。而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加取栓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陈教授指出,卒中治疗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综合状况评估和病因。青年卒中的病因与老年人有所不同。虽然大多数卒中与血管老化变硬有关,但在青年人群中,更多地涉及到其他潜在的危险因素,如血管壁撕裂(如动脉夹层)、心脏发育不全(如卵圆孔未闭)、以及心脏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此外,现代生活方式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及过大的生活压力,也被视为导致青年卒中的重要原因。
对此,陈教授分享了一个救治案例:发病者是一位年仅36岁的警察,在出现了左侧偏瘫、意识模糊的症状后2小时就医。入院后立即进行CT检查,并在30分钟后接受了溶栓治疗。溶栓后患者症状有所缓解,但肢体活动仍然受限。考虑到不同年龄段有着病因差异,后续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发现他右侧颈内动脉也存在堵塞,通过手术取栓及后续治疗,这位患者最终恢复良好,未留下任何后遗症。他补充道:“这位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很典型的卒中症状,所用到的治疗手段既有溶栓治疗,也有取栓治疗。”
而在谈到年龄是否对卒中治疗手段的选择有影响时,陈教授介绍了另一个案例:一位82岁高龄患者,入院时处于昏迷状态,症状非常严重,但并不能确定具体的病灶位置。更为复杂的是,患者当时伴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这使得溶栓治疗变得极其棘手。但在经过综合评估,且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诊疗团队决定尝试溶栓治疗,虽然治疗过程充满风险,但最终取得了成功,患者意识逐渐恢复了清醒。“这位患者在第二天的核磁共振检查中确诊为后循环脑梗死,该类型的卒中非常危险,”陈教授补充道,“但这也说明,即使在高龄和病情复杂的情况下,经过专业评估和及时治疗,患者依然有机会从溶栓疗法中受益。”
作为卒中患者的重要救治场所,卒中中心具备集中化、专业化的治疗优势。卒中中心内设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先进设备,能够迅速进行影像检查、急诊溶栓和取栓等高效治疗操作。该模式整合了急诊科、神经内科、影像科和康复科等多学科资源,不仅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减少卒中急性期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也为患者的长期康复管理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卒中中心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使得卒中救治更加规范和高效,成为卒中急性期治疗的重要保障。
早期识别,科普预防伴同行
卒中的发病与生活习惯、慢性病管理等多种因素相关,尽管卒中极为凶险,但它是一种可以通过早期干预预防的疾病,通过长期筛查识别卒中风险人群,能够降低疾病风险。此外,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自己和身边人的早起卒中预警信号,如可以通过“BEFAST”口诀:检查患者是否能保持平衡平稳行走(Balance)、视物是否模糊(Eyes)、面部是否对称(Face)、双臂是否能平举(Arms)、说话是否清晰(Speech),以及一旦出现这些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Time)在察觉异常时及时去专业医院开展救治;来快速识别卒中早期症状,挽救大脑健康。
陈教授表示:“卒中的高发其实也与公众的整体疾病认知水平息息相关,十年来,公众的疾病认知有了显著提升,但依旧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陈教授同时介绍道,宁河区医院卒中中心除了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救治服务外,也积极参与科普宣教工作,向公众普及卒中防控知识。每年在世界卒中日等特殊日子,卒中中心都会通过社区讲座、义诊等形式,为大众开展卒中的识别和处理宣传。医院的医护人员还会前往乡镇等卒中高发地区,通过图文讲解和实操示范的方式,帮助群众掌握卒中的识别要点及初步处理方法。这种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不仅帮助人们树立卒中的防控意识,还通过增强早期干预意识,使更多人了解卒中并发症的危害,降低了卒中对社会的负担。卒中的威胁不容忽视,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卒中这一“沉默杀手”有望被更好地控制在可防可治的范围之内。
1.《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提到的数据是69.6%-72.8%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medtion.com)
新报记者 苗娜
责任编辑 / 翟玉静
值班编辑 / 王妍
审校 / 窦怀国
责校 / 王永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