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
张岱(1597年—168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年轻时兴趣广泛,又喜游历。明朝灭亡后,张岱因拒绝入仕清廷,携家逃往山中,从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变成穷困潦倒的下层贫民,以至垂暮之年仍旧一贫如洗。
张岱著作等身,存世者与亡佚者总计不下四十种,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主要著作有《石匮书》《夜航船》《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若论文学成就,以散文为独绝,其散文集《陶庵梦忆》共八卷,收文120余篇,篇幅简短、长文很少,最短者不满百字,代表了晚明小品的极致。他以回忆录的形式追忆往昔的胜景盛事,地域背景主要是绍兴、宁波、杭州等江南名城,但也涉及几个北方府县,其中就有兖州。
说到兖州,张岱首先提及鲁王。明代兖州属于鲁王藩国,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第十子朱檀被封为鲁王,建藩国于兖州,世称鲁荒王,为第一代鲁王。此后王位由子孙世袭,皆称鲁王。到明朝末年,朱寿鋐被封为鲁宪王,其弟朱寿镛袭王位,为鲁肃王。张岱的父亲在鲁宪王时曾任鲁王府右长史。
《陶庵梦忆》一书中多次提到鲁王。其中《木犹龙》写到,张岱的父亲从集市上发现木犹龙(一种化石)在出卖,“以犀觥十七只售之,进鲁宪王,误书‘木龙’犯讳,峻辞之,遂留长史署中。”
《鲁府松棚》写道:“鲁宪王晚年好道,尝取松肘一节,抱与同卧,久则滑泽酣酡,似有血气。”《鲁王》文中提到了鲁王朱以海,详细记录了鲁王于绍兴监国后曾至张岱家中,画家陈洪绶与张岱一起接驾的盛况,当时鲁王“冠翼善,玄色,蟒袍玉带,朱玉绶”。
张岱还在文中提到,鲁王擅饮,“睿量宏,已进酒半斗矣,大犀觥一气尽……”张岱一直把鲁王送到里巷之外,鲁王命令手下官员传旨说:“爷今日大喜,爷今日喜极!”这次接驾取得了“君臣欢洽”的效果。
《陶庵梦忆》中与鲁王府相关的文章有两篇,分别是《鲁藩烟火》和《鲁府松棚》。
在《鲁藩烟火》一文中,张岱先是描述了鲁王府张灯结彩的盛景及烟云灯海的场面,然后详写施放烟火的火器架及百兽机关,尤其是以火器的造型设计和喷射过程的奇巧绝伦为重点。烟火施放时,“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看者耳目攫夺,屡欲狂易,恒内手持之。”张岱因此赞叹“兖州鲁藩烟火妙天下”。
在《鲁府松棚》一文中,张岱详细描绘了鲁王府旧邸的两棵松树:“高丈五,上及檐甃,劲竿如蛇脊,屈曲撑距,意色酣怒,鳞爪拿攫,义不受制,鬣起针针,怒张如戟。旧府呼‘松棚’,故松之意态情理无不棚之。便殿三楹盘郁殆遍,暗不通天,密不通雨。”这两棵巨松遒劲雄健之姿,遮天盖地之势,给张岱留下深刻印象。
张岱还曾两次在兖州观花,一次是看异种芍药“一尺雪”,一次是应当地张氏邀请看菊花。《陶庵梦忆》中有文章《一尺雪》《菊海》详细记录其事。
据张岱在《一尺雪》文中所述,兖州在明朝时盛产芍药,“兖州种芍药者如种麦,以邻以亩。花时宴客,棚于路、彩于门、衣于壁、障于屏、缀于帘、簪于席、茵于阶者,毕用之,日费数千勿惜。”他仔细描写了芍药的异种“一尺雪”:“花瓣纯白,无须萼,无檀心,无星星红紫,洁如羊脂,细如鹤翮,结楼吐舌,粉艳雪腴。上下四旁方三尺,干小而弱,力不能支,蕊大如芙蓉,辄缚一小架扶之。”这种芍药为当时兖州所特有,在其他地方极难见到。
兖州盛产菊花,张岱在《菊海》中提到,他曾受张氏之邀参观其菊园,这是一个用芦苇搭建起来的三间棚子,全部种植菊花,放眼望去如同一片菊花的海洋。张岱说:“厂三里,砌坛三层,以菊之高下高下之。花大如瓷瓯,无不球,无不甲,无不金银荷花瓣,色鲜艳异凡本,而翠叶层层,无一早脱者。”
此次赏菊让张岱大饱眼福。张岱还在文中说,到了赏菊之日,兖州的缙绅家庭都沿袭王府的气派,“其桌、其坑、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肴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甚至到了晚上仍然燃烛夜赏,“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由此可见,兖州赏菊之风在明朝极为盛行。
《陶庵梦忆》这部五色纷披的晚明城市风俗长卷,给后世留下关于兖州古时的些许物事,是颇为珍贵的历史史料。
(本文作者为中学教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