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将领李杜,公开支持共产党,却仍被蒋介石封为上将

分享至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国民党军队,却公开支持共产党;他曾是东北地区威望极高的抗日将领,却在晚年被误认为是"特务"而入狱;他被蒋介石封为上将,却成了一个没有兵权的"光杆司令"。他就是李杜,一位在乱世中始终坚持爱国信念的军人。

李杜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他从一个饱读诗书的青年,到投笔从戎的热血军人;从奉系军阀的得力干将,到坚定不移的抗日英雄;从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到公开支持共产党的爱国者。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军人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诚之心。

然而,李杜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为什么蒋介石明知李杜支持共产党,却仍要封他为上将?李杜又是如何在国共两党之间周旋,最终选择了自己坚信的道路?他晚年被误解入狱的真相又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位传奇将领的神秘面纱,探寻他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话说李杜这个名字,在当时的东北可是响当当的。可谁能想到,这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年轻时候可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呢?

李杜出生在19世纪80年代末的辽宁省,那会儿还是大清朝呢。他家里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得上小康之家。李杜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聪明才智,6岁就开始在私塾读书了。你别说,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不管是诗词歌赋还是四书五经,那都是张口就来,倒背如流。

私塾先生看李杜聪明伶俐,就格外器重他。常常对其他学生说:"你们要向李杜学习啊!"这话听得多了,李杜心里也美滋滋的,暗想着自己将来一定要考个状元,光宗耀祖。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啊!就在李杜埋头读书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却风起云涌。先是甲午战争,中国被小小的日本打得落花流水。紧接着又是八国联军侵华,老佛爷慌不择路地逃到西安。这一连串的变故,让年轻的李杜心里头直犯嘀咕:咱们这大清朝,到底还行不行啊?

有一天,李杜正在院子里读书,突然听到街上一阵喧哗。原来是一队清兵正在招兵买马。李杜放下书本,悄悄跑到街上看热闹。只见那领头的军官正慷慨激昂地喊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诸位年轻人,咱们中华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还不快来从军报国?"

这一番话,听得李杜热血沸腾。他猛然想起自己平日里读的那些忠君报国的故事,再看看眼前国家的危难,一个念头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与其坐在家里读死书,不如披甲上阵,为国效力!

就这样,李杜毅然决然地放下了书本,告别了父母,踏上了从军的道路。当时的李杜,恐怕做梦也想不到,这一去,就是一生的戎马生涯。

可别以为李杜一参军就能当大官。刚开始,他就是个普通的大头兵,每天除了站岗放哨,就是擦枪抹刀。不过,李杜可不是甘于平庸的主。他白天认真操练,晚上还偷偷摸摸地研究兵法。这股子劲头,很快就被上级注意到了。

没过多久,李杜就被调去当了文书。你别小看这个文书,在当时可是个美差事。不仅不用天天操练,还能接触到不少机密文件。李杜借此机会,学到了不少军事知识和管理经验。

随着时间推移,李杜的才能逐渐显露。他不仅文笔好,还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剿匪、平叛的战斗中,李杜多次立功。这一来二去,他的军衔也噌噌往上涨,很快就当上了连长、营长。

有意思的是,李杜虽然当了军人,但骨子里还是有股书生气。他常常教导手下的士兵读书写字,还时不时地吟诗作对。有一次,部队驻扎在一个小山村,李杜看到村里的孩子们没书读,就自掏腰包办了个小学堂。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李杜的名声在当地老百姓中越传越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李杜立马剪掉了辫子,带领部下响应革命。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掩护革命党人脱险。这一举动,让李杜在革命党人中也有了不小的名气。

就这样,李杜从一个饱读诗书的书生,变成了一个有胆有识的军人。他的军旅生涯,才刚刚开始。谁能想到,这个曾经梦想考状元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威震东北的抗日名将呢?这个故事,咱们下回再说!

话说李杜在东北军中一路升迁,到了1931年,已经是吉林省依兰镇的守备司令了。这位曾经的书生,如今已经是位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了。可谁曾想,这一年的9月18日,一场足以改变中国命运的事变突然爆发了。

那天晚上,李杜正在办公室处理文件,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轰隆隆的炮声。他急忙派人打听情况,很快就得知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开始大举进攻东北。

消息传来,李杜勃然大怒,立马召集手下军官商议对策。可就在这时,一个更让人气愤的消息传来:蒋介石下令东北军不得抵抗!李杜听后,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国土被侵,我们难道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吗?"

可惜,despite李杜的愤怒,形势却急转直下。很快,哈尔滨和吉林相继沦陷。就在李杜准备率军奋起抵抗之际,一个叫熙洽的家伙突然跳了出来,宣布吉林独立,还美其名曰"新政府"。

熙洽这个人啊,原本是吉林省军署参谋长,没想到转眼间就成了日本人的走狗。他不仅自己当了汉奸,还想拉更多人下水。很快,熙洽就给李杜发来了一封信,字里行间无非是劝李杜也投降日本人。

李杜看完信,二话不说,提笔就写:"拒不附逆,坚决抗日。"八个大字,写得龙飞凤舞,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硬气。



这一招不成,熙洽又换了一招。他派了个税局局长,叫翟景儒的,专程来找李杜。这个翟景儒啊,也是个能说会道的主,跟李杜谈了整整一宿。从民族大义聊到个人前途,从天文地理聊到人生哲学。最后,翟景儒甚至许诺,只要李杜肯归顺,就让他当吉林长官公署参谋长。

可李杜听完这些,只说了一句话:"省识大体,勿充国贼。"这话说得,可谓是既礼貌又锋利,把翟景儒噎得说不出话来。

眼看软的不行,熙洽又来硬的。他派人给李杜的夫人送去了一套罕见的宋代瓷器,还有一双黄金镶头的象牙筷子。送礼的人临走时还意味深长地说:"若李杜拒绝归降,那将彻底惹怒日军,到时候你们一家人恐怕很难有好下场。"

李杜听说这事后,立马把那些礼物全都拿去当铺变卖了。变卖所得,他一分没留,全都用来给手下的士兵发军饷去了。这一手,可谓是将计就计,把日本人的钱反过来用在了抗日的事业上。

看到李杜如此坚决,熙洽也是又气又怕。他知道,李杜在东北的威望极高,如果能把李杜拉拢过来,那其他人也就好办了。于是,熙洽亲自登门拜访李杜。

那天,熙洽来到李杜家,好话说尽,许诺了天大的好处。可李杜就是不为所动。最后,李杜说了句让熙洽记住一辈子的话:"彼此故交也,今夜祗可谈风月,幸无及其他,否则,足资烦恼。"这话说得,既给足了熙洽面子,又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的要求。

熙洽走后,李杜立即行动起来。他先是让家人化装成难民,在亲信的护送下逃出东北。然后,他开始秘密联络附近的抗日武装,准备组织一支强大的抗日力量。

1932年初,李杜终于等到了机会。日军调集重兵,准备对马占山部发动进攻。李杜抓住这个时机,指挥部队分三路对日军占领下的哈尔滨发起了猛攻。



这一仗打得可真叫一个惊天动地。李杜的部队像是突然冒出来的一样,打得日军措手不及。一时间,日军仓皇后撤,哈尔滨眼看就要光复了。

可惜好景不长,日军很快就调转了攻击方向,对李杜的根据地依兰发起了猛攻。经过一番激战,依兰还是沦陷了。李杜不得不带着残部撤退。

虽然这次战役最终没能成功,但李杜的抗日决心却更加坚定了。他在撤退途中,向全国发出了一封电报,电报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杀敌李杜,以光我中华民族;决无降敌李杜,以污我中华战史。"

这句话一出,顿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称赞李杜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可惜,尽管李杜英勇抗战,但由于兵力悬殊,装备落后,他的部队还是节节败退。到了1933年1月,李杜不得不率领残部退入苏联。

虽然暂时离开了祖国的土地,但李杜的抗日之心却从未改变。他在苏联休整了5个月后,又重新回到了国内,继续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事业中去。

李杜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军人的铮铮铁骨。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坚定地站在了抗日的第一线。他的事迹,成为了那个时代无数中国人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话说李杜从苏联回国后,眼前的中国可谓是风云变幻。一边是日本人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虐,一边是国共两党之间的明争暗斗。这可真是让李杜左右为难啊!



李杜回国后,本想继续领导抗日斗争。可谁知道,他多次向国民政府提出请求,希望能批准他到东北继续领导抗日斗争,却屡屡遭到拒绝。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啊,此时的蒋介石正坚持着"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把国民党部队的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围剿"红军上。

李杜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别提多失望了。他曾经对一位老战友说:"咱们的国土正在被日本人蚕食鲸吞,可国民党却把枪口对准了自己人,这叫什么事啊!"

就在李杜对国民党越来越失望的时候,共产党的一些做法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共产党不仅积极抗日,还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这让李杜不禁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场。

有一次,李杜参加了一个国民党高层的会议。会议上,有人提议要加大对共产党的打击力度。李杜听不下去了,当场就站了起来,大声说道:"诸位,日本人正在我们的国土上肆虐,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对外,而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啊!"

这番话一出,顿时让会场鸦雀无声。蒋介石听后,脸色阴沉地看了李杜一眼,却没有说什么。从那以后,李杜就被排斥在国民党的核心圈子之外了。

1935年,张学良在西北地区"围剿"红军。李杜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给张学良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道:"大帅啊,如今中华民族正在遭受日寇侵略,我们的国土正在被践踏,我们的同胞正在被屠杀,我们应该把枪口一致对外,把外来的侵略者赶出去,而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啊!"

这封信发出后,张学良虽然没有立即停止"围剿",但确实对红军的态度有所缓和。这也为后来的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

1936年2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正式成立。李杜的抗日事迹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共产党对他十分信任,决定任命他为这支部队的总司令。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李杜最终没能上任。但这件事却让李杜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正式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李杜看到国土沦陷、同胞遭难,心急如焚。他决定以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的名义,在重庆筹款支持抗日。

李杜的行动很快就在重庆引起了轰动。他四处奔走,呼吁各界支持抗日。在一次募捐大会上,李杜慷慨激昂地说:"诸位同胞,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抗日出一份力!"

这番话说得台下的听众热血沸腾,纷纷慷慨解囊。短短几天时间,李杜就筹集到了一大笔款项,全部用于支持东北的抗日力量。

然而,李杜的这些行为很快就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虽然此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期间,但蒋介石始终对共产党抱有戒心,生怕共产党军队发展壮大。

一天,李杜正在办公室工作,突然闯进来一群特务。为首的人拿出一份文件,说是奉命查封抗联总司令部。李杜大怒,质问道:"我们这是在做抗日的事业,你们凭什么查封?"可那些特务根本不理会,直接开始查抄办公室。

从那以后,李杜的一举一动都被戴笠派来的特务监视着。但这并没有吓倒李杜,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李杜大胆地说:"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国民党内部早已腐败不堪,毫无未来。今后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光明的必是共产党,绝不会是国民党。能给中国带来新希望的,也必将是共产党。"

这番话一出,顿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私下里议论纷纷,都说李杜这是公开站队了。蒋介石听说后,气得直拍桌子,但又不好公开处置李杜,只能暗中加强了对他的监视。



就这样,李杜在国共两党之间周旋,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抗日立场和爱国信念。他的选择,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话说李杜和张学良这两位风云人物的交往,可不是一般的有意思。虽然两人在军中的地位有所差异,但他们之间的交情却是颇为深厚的。

要说这段交情的开始,还得从1928年说起。那时候,张学良刚刚接替他父亲张作霖的位置,成为了东北的实际统治者。年轻气盛的张学良,正愁找不到得力的助手,这时候李杜的名字就被人推荐到了他的案头。

张学良一看李杜的履历,顿时来了兴趣。这不仅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还在东北地区颇有威望。于是,张学良二话不说,就把李杜召到了身边。

两人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据说,张学良看到李杜的第一眼,就说了句:"久闻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李杜听后,不卑不亢地回道:"大帅过奖了,李杜不过是个粗人,只愿为国效力而已。"

这一来二去,两人就聊开了。从军事到政治,从文学到哲学,两人谈得是相见恨晚。张学良当场就拍板,让李杜担任了他的军事顾问。

从那以后,李杜就成了张学良的智囊团成员之一。每逢重大决策,张学良都会征询李杜的意见。而李杜也没有辜负张学良的信任,为东北军的建设出谋划策,立下了不少功劳。

不过,两人之间也不是没有过分歧。最大的一次,就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时,张学良接到了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李杜却极力主张应该奋起抵抗。两人为此争论不休,最后不欢而散。



尽管如此,张学良还是很尊重李杜的意见。在撤退的时候,他特意安排人保护李杜安全撤离。后来李杜在东北组织抗日武装的时候,张学良还暗中给予了一些支持。

1935年,张学良奉命到西北"剿共"。李杜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给张学良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道:"大帅啊,如今中华民族正在遭受日寇侵略,我们的国土正在被践踏,我们的同胞正在被屠杀,我们应该把枪口一致对外,把外来的侵略者赶出去,而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啊!"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