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位读者朋友留言问我:毛主席有没有说过“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确实是说过,但不要断章取义,毛主席说这句话是有时代背景和前言后语的。
这句话出自毛主席在1953年9月12日发表的讲话,题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当时抗美援朝结束刚刚47天,毛主席说的就是与抗美援朝相关的事。
早在抗美援朝还没开打时,社会上就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不应该参加这场战争,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急需发展经济,稳定民生,而不是去参加别的国家的战争。
但是,毛主席从未来和全局的战略高度认为,这场仗必须要打,如果不打的话,美国一旦占领了朝鲜半岛,中国东北就会笼罩在他们的威胁之下,根本不可能和平发展,只有打退美国的野心,中国才能长治久安,获得长久的和平发展。
因此,毛主席虽然知道新中国非常困难,但还是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用几年的困难,来换取一个和平的未来。
不过,还是有一些人不理解,喋喋不休地说中央对人民的生活不关心,劝告中央要对人民“施仁政”。
比如梁漱溟,就在一次会议上激动地说:“解放后这几年,农村变空了,城乡发展差距太大。城市里的工人生活在九天之上,农民则在九地之下。……你们进了城,但不能忘记农民!”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毛主席在这次讲话中提到了开头的那句话,并解释了什么是“大仁政”,什么是“小仁政”。
毛主席说:“说到‘施仁政’,我们是要施仁政的。但是,什么是最大的仁政呢?是抗美援朝。要施这个最大的仁政,就要有牺牲,就要用钱,就要多收些农业税。多收一些农业税,有些人就哇哇叫,还说什么他们是代表农民利益。我就不赞成这种意见。”
毛主席还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说,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
这就是毛主席说的原话,确实有“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这样的话,但实际上,毛主席的意思是说的“谁先谁后”的问题。
毛主席当然知道要改善人民的生活,他一生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他更知道怎样才能真正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是只看眼前的利益,而是要看长远的利益,就是抗美援朝,就是发展重工业。
早在刚刚建国时,毛主席就说过:“中国现在飞机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车也不能造,很多精密仪器,我们也造不出来。……重工业是我们搞经济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然后才是其它。”
为什么要重点发展重工业呢?因为重工业可以带动轻工业,继而带动整个农业产业链,改变过去牛耕人种的小农经济,实现机械化耕作,才能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暂时牺牲一下农民的利益,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这就是“大仁政”。
说得再简单一点,可以用扶贫来形容。
对一个穷人来说,你直接给他一袋粮食,让他吃饱饭,就是“小仁政”,如果教给他谋生的技能,让他能自食其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是“大仁政”。
毛主席在这次讲话最后说道:“道理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每年应当提高一步,但是不能提得太高。如果提得过多,抗美援朝战争就不能打了,或者不能那样认真地打。我们是彻底地认真地全力地打,只要我们有,朝鲜前线要什么就给什么。这几年,我们就是这样干的。”
这就是毛主席说那句话的原意,要了解时代背景和前言后语,而不是断章取义。
(参考资料:《毛泽东选集》《回看毛泽东》《党史博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