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否认南京大屠杀,质疑30万遇难者不存在

0
分享至

2002年,一个曾被誉为中国政论界翘楚的名字——马立诚,因为一系列极具争议的言论迅速跌入舆论风暴中心。

作为前《人民日报》主编,他曾出版的《交锋三十年》广受好评,使他一跃成为公众瞩目的学者和作家。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在中国政论界享有盛誉的人物,却在返回日本考察后,突然在公开场合发表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至质疑南京三十万遇难者的真实存在。



马立诚崭露头角

马立诚自担任《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的重要职位后,逐步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1988年,他的关键著作《交锋三十年》一经发布,便在文学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反响。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在三十年间的政治变革,以一种独到视角分析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内在变迁。

书籍发行之初,各大书店的上架几乎被一抢而空,许多读者为了一睹马立诚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独到见解而纷纷求购此书。



由于《交锋三十年》的巨大成功,马立诚很快就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文化名人。

他的书籍因为其独到的分析见解,在学术界和读者之间都建立了极高的声誉。

其后,马立诚又陆续出版了多部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围绕中国社会的不同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这些作品同样受到了市场的热烈响应。



这些书籍的连续成功不仅巩固了马立诚作为学者的地位,也使他成为了中国最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他经常受邀在各种学术会议和文化活动中发表演讲,与国内外的学者进行深入交流。



马立诚与靖国神社事件

2002年4月,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事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当月,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前往靖国神社参拜,这一行为立即在中日两国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个位于东京的神社,长期以来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其中供奉着包括二战甲级战犯在内的数千名战争死难者。



小泉的参拜被广泛报道。当时,中国的新闻媒体、公众对此反应都很强烈,认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轻视,也是对那些在日本侵略战争中遭受巨大苦难的中国人民的极大不敬。

在中国各大城市,从北京到上海,都可以见到人们聚集讨论此事,学生、民众组织的抗议活动频频出现。

他们高举标语,表达对小泉行为的强烈不满和对中日关系未来的担忧。



同时,中国政府也对小泉的参拜表示了严正的抗议。

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小泉首相的行为,并警告说这种行为将对中日双边关系产生严重影响。

这段时间内,中日关系明显紧张,多个原定的双边交流和合作项目被推迟或取消。



小泉参拜后不久,一起针对他的法律诉讼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关注。

一群日本市民和几位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原告将小泉告上法庭,指控他的行为违反了日本宪法中关于政教分离的原则。

案件经过一系列审理后,法院最终裁定小泉的参拜行为确实违反了宪法。



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引发的激烈反响之后,马立诚受邀前往日本参加一场中日文化交流活动。

令人意外的是,马立诚从日本返回中国后,逐渐开始在公开场合发表一些与过去立场截然不同的言论,甚至在学术和出版物中反复表达他对抗日战争历史的不同看法。



马立诚的文章中,他提到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问题,并声称相关记录和目击者的描述可能存在夸大或误差,甚至认为南京的人口统计数据不足以支撑“数十万人惨遭屠杀”的历史记述。



接着,马立诚进一步在他的文章《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提出了主张,称东亚地区可以以日本为经济核心,构建所谓的“东亚共荣经济体”。

他在文中列举了日本在经济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认为中国应当以合作和依托的方式与日本建立更深层次的经济关系。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中日关系背景下显得极为敏感,因为东亚共荣圈的概念曾是日本在二战时期宣扬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对其侵略意图的遮掩,这个提法唤起了许多中国人对历史的痛苦记忆。

马立诚却在文章中试图淡化这些历史因素,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并宣扬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构想。



他的这些言论在中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议,尤其是在学术界引发了强烈反应。

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反驳,指出他的观点不仅违背了大量历史事实,也忽视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惨痛经历和牺牲。



一些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了愤怒,认为马立诚的言论是在替当年的侵略者开脱。

甚至有媒体专门撰写社评批评他的言论,认为其无视历史真相,极不负责任。

与此同时,国外的一些学者也对马立诚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他忽略了东亚共荣圈带来的历史创伤。



职业生涯断崖式下跌

《人民日报》对马立诚的立场表示了坚决的反对,最终将其开除。

从此,马立诚失去了在主流平台上发声的机会。尽管如此,他并未因此反思自己的立场,反而继续坚持并公开发表各种亲日言论。



离开《人民日报》后,马立诚在各种场合宣扬他的观点,频频谈及所谓的“东亚共荣经济体”,继续鼓吹与日本合作的重要性。

有时他会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中做演讲,或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文章,反复提到他的主张,但这些言论并未得到广泛支持,反而不断遭到批评。



马立诚的“新思维”被许多中国学者和评论人士批评为“荒谬且违背历史事实”,一些文化评论文章直接点名批评他“数典忘祖”,认为他的言论背离了中国的历史记忆。

一些公开场合上,马立诚的发言甚至遭遇到现场的强烈反对,有听众直接离场以表不满,这些反应无疑让他的言论在国内更加难以被接受。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了他在中国的社会地位。

几乎没有任何主流出版机构再愿意刊登他的文章,讲座和学术活动的邀请也骤减。

为了谋生,马立诚不得不尝试在香港寻找工作机会,然而,情况并未好转。

在香港期间,马立诚依然延续着之前的观点,试图以不同方式继续宣传他所谓的“新思维”,但他的言论再次引起争议,并最终为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有一次,在他工作场所附近,几个年轻人认出了他并对他的言论极为不满,趁他不备,上前用麻袋将他套住,现场一片混乱,行人纷纷围观。

这一事件之后,马立诚的雇主也选择了与他终止合同,将他辞退。

随着香港工作的失去,马立诚在中国的立足之地几乎完全消失。他的言行使得他在社会各界失去了支持,最终彻底在国内销声匿迹,再无公开发声的机会。



日本教科书争议

马立诚的言论在某种程度上与日本国内的历史修正倾向形成了某种呼应,尤其体现在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描述上。

近年来,日本在历史教科书中逐渐淡化了对二战期间侵略行为的描述,试图在教育层面上重新塑造年轻一代对战争的认知。



这些教科书中,诸如“南京事件”一类的说法取代了原本的“南京大屠杀”,不再提及详细的屠杀人数和具体的暴行场景。

这样的表述让大量日本学生逐渐淡忘甚至误解了当年日本在亚洲邻国所犯下的暴行。

与此同时,诸如“满洲事变”“太平洋战争”等事件也被重新定义或淡化,完全不同于战争时期真实发生的残酷事件,日军的侵略行为被淡化成了“进入”“事件”等模糊词汇。



马立诚的公开言论与日本教科书中的这些内容高度一致,尤其是他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质疑,让人们不禁将他与日本教科书问题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言论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感,因为这无疑是在质疑中国历史中的真实记忆,削弱了数百万中国人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苦难事实。

许多中国民众认为,马立诚在为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辩护,成为了替日本洗白历史的“代言人”。



韩国、东南亚等曾经饱受日本侵略的国家也对日本教科书问题表示强烈关注,认为日本正试图掩盖其在亚洲的侵略历史。

许多国际组织和学者公开谴责这种扭曲历史的行为,呼吁日本正视战争罪行,以对历史的真相负责。



可日本方面的态度反而多次强调这是“内部事务”,拒绝将历史问题与政治挂钩。

这样的态度在国际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质疑,日本这种历史观的塑造会影响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甚至会给未来的国际关系埋下隐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何为惠 incentive-icons
何为惠
人在村中坐,分享村中事
3013文章数 32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头条要闻

阿航客机失事现场找到第二个黑匣子

头条要闻

阿航客机失事现场找到第二个黑匣子

体育要闻

再见,中超最后的超级巨星

娱乐要闻

57岁王祖贤分享近照,状态太好又被质疑整容

财经要闻

69亿订单"消失",卓然股份隐藏了什么?

科技要闻

小米正搭建GPU万卡集群,大力投入AI大模型

汽车要闻

新物种iCAR V23的“尤里卡时刻”

态度原创

教育
家居
手机
房产
公开课

教育要闻

真心建议文科生都去做这三件事别卷学历了

家居要闻

现代简约 提升温馨质感

手机要闻

未来公开课|滕泰:过度投资陷阱挤占了居民消费,消费繁荣才是中国的未来

房产要闻

富力地产子公司欠薪风波:年关将至!员工深陷困境,呼吁尽快解决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