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其保护与传承不仅关乎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也是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当前,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散落、传承断代及知识产权侵权频发等挑战,亟需一种高效、系统的管理策略。为此,深入剖析非遗传承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在联系,搭建起一个既能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又能有效激发知识产权创新活力的平台模式。将著作权、相邻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机结合起来,聚焦资源整合、数字记录、版权明晰、创意孵化及市场对接等关键环节,力求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价值的最大化,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知识产权
创新管理的基本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那些传统文化、习俗、活动、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工具、装置、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非物质形态的遗产,在代际传递、维护与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关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蕴含着文化认同感的延续与民族记忆的保存。它具有鲜明特点:首先,非物质性决定了传承的核心在于人的活动与精神创造,而非物质实体;其次,活态性意味着这些遗产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被活态地展现与创造,而非静态保存;再者,传承性强调了文化遗产在时间轴上的延续,需通过教育、实践等方式实现;最后,社区参与性凸显了社区成员作为传承主体的作用,他们的积极参与是保持遗产活力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一个动态、多维且深具文化意义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承方式,以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产权创新管理是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转化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活动。其旨在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和法律性等特点。知识产权创新管理的核心在于激励和保护创新成果,通过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多种知识产权形式,为创新者提供法律保护,防止侵权和盗版行为,从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知识产权创新管理也注重推动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此外,知识产权创新管理还具有动态性和国际性等特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知识产权管理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策略,以适应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国际间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也日益频繁,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国际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工作,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
二、非遗传承视域下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平台
模式构建的意义
维护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构建一个高效的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平台模式,有助于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确保其智力劳动成果,包括著作权、商标权等核心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从而有力遏制非遗资源的非法盗用与滥用现象。通过这一创新管理机制,不仅为非遗传承人营造一个安全、公正的创作环境,更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能与传承热情。此外,该平台的建立还促进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使其在保留原有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融入现代元素,焕发新生。因此,构建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平台,是保护非遗传承人权益、激发创新活力、推动非遗文化持续繁荣的重要举措,对于非遗保护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促进非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构建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平台具有多重显著意义。一方面,该平台能够实现非遗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平台能够建立起全面而系统的非遗数据库,不仅便于非遗资源的存储与检索,更促进了资源的广泛共享与高效传承。另一方面,该平台为非遗传承人、学者及企业等各方搭建了紧密的合作网络。在这一平台上,各方可以充分交流思想、共享资源,携手推进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这种跨领域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广泛传播,更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因此,构建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平台,对于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推动非遗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构建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平台模式,一方面能够革新非遗的传承方式。通过巧妙融合现代科技手段,诸如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引人入胜的虚拟现实技术,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活力,使其更加紧密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焕发新的生机。另一方面能够拓宽非遗的应用边界。通过知识产权的高效管理,促进非遗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如在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历史悠久的出版业以及充满活力的会展行业中找到新的落脚点。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显著提升了非遗的经济价值,更在无形中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双赢局面。
提升非遗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构建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平台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该模式为非遗产品的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强大助力。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值,还能显著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非遗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这一平台还极大地促进了非遗产品的市场拓展。借助平台的广泛影响力和高效运营机制,非遗产品能够更轻松地跨越地域界限,进入国内外广阔市场,从而拓宽销售渠道,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效益。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构建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平台模式展现出深远的文化与社会价值。首先,此模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杠杆。非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智慧结晶,其得到妥善保护与有效传承,对于彰显民族文化魅力、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该模式的实施还促进了民族团结的深化。非遗文化植根于民间,是各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其保护与传承不仅加深了民族间的文化理解和认同,更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因此,构建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平台,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繁荣与民族团结,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三、非遗传承视域下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平台
模式构建路径
明确平台构建的目标与定位。首先要明确构建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平台模式的目标与定位。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这一平台,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既保护传统技艺的精髓,又赋予其时代新意。具体而言,平台通过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与创新运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品牌化、产业化进程,提升其市场价值与社会影响力。因此,平台应定位于成为连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现代社会的桥梁,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等手段,使非遗文化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参与感。此外,平台还应致力于促进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展现独特的文化魅力。可以说,构建知识产权创新管理平台,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
建立多元参与创新管理机制。非遗传承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推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深度合作。为此,要构建一个多元、开放的参与机制。吸纳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学者、社区居民、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及企业等多方力量,联合举办研究、展览、培训等活动,通过经验分享、技艺交流、专业培训等多元化途径,携手并进,共促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此过程中,政府应扮演好引领角色,不仅要在政策层面给予明确指导,还需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平台的稳健运行奠定坚实基础。科学研究机构要强力介入,对非遗文化进行研究,加强智能文化产品开发,促进对无形资产和文化创意的保护。商业机构要展开合作,通过共同开发非遗产品,推动其市场化进程,既保留了文化价值,又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为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创意和创新能力培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持续活力,根本在于创意与创新能力的不竭培育。为此,平台要将激励与扶持年轻一代的创意潜能视为核心任务,为他们铺设一条从学习通往实践的快车道。具体而言,平台应策划并举办一系列创意设计竞赛,这些竞赛不仅是对年轻人才华的认可,更是激发他们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催化剂。同时,定期召开创新论坛,汇聚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与青年才俊,通过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为非遗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平台还需积极搭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年轻一代在实践中深化对非遗技艺的理解,同时鼓励他们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艺,创造出既符合时代审美又不失文化底蕴的非遗新品。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构建一个良性循环,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的创意与创新中焕发新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是非遗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石。为此,首先要强化对非遗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与管理机制。这涵盖积极推动非遗项目的商标注册流程,助力专利申请以及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工作,确保非遗文化的独特性与合法性得到坚实保障。其次,构建非遗知识产权数据库成为当务之急,旨在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系统化管理与高效共享,为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及创意开发提供丰富素材与便捷途径。最后,平台需引入并整合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力量,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法律咨询服务与维权支持。这不仅包括知识产权布局策略的制定,还涉及侵权监测、纠纷调解及法律诉讼等多方面的援助,从而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护网,促进非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推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非遗传承与创新开辟了全新的广阔天地。平台应紧握这一时代机遇,全力推动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中的深度应用。借助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等前沿科技,不仅能实现非遗项目的数字化永久保存,还能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全面展示非遗魅力,更可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远程传播,让全球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例如,在有关区域建立非遗知识产权运营与保护中心,以及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支撑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此外,平台还需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海量的非遗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科学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非遗文化的内在价值与传承规律,还为非遗传承人与创新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与策略指导,助力他们在保护与创新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共同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
建立科学的评估和监测机制。为了确保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的高质量与高效能,平台亟需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估与监测机制。该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心制定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评估标准,全面覆盖非遗项目的传承实效、创新成果及市场表现等多个维度。为此,平台应定期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结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评审等多种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与监测。这一机制的运行,旨在及时发现并精准定位非遗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后续的调整与优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通过不断迭代改进工作流程与方法,平台将有力保障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文化传承与弘扬贡献不竭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瑰宝,其保护与传承亟需与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相融合。通过构建创新管理平台,既能够有效整合非遗资源,促进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还能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激发文化活力,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该平台模式强调政府、传承人、市场及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以数字化手段记录、传播非遗知识,同时强化法律保护机制,确保非遗创新成果得到合理回报。因此,持续优化这一平台,融入更多科技元素,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将是推动非遗传承与知识产权保护迈向新高度的关键,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胡卫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