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31日,国内外战争相继告一段落后,开国第一大将粟裕被正式委任为解放军总参谋长,同时,国家还为粟裕匹配了11位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分别是张宗逊、李克农、陈赓、王震、许世友、韩先楚、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和黄克诚,可这11位副总参谋长,实际到任的,却仅有“两人半”,这是怎么回事呢?其中到底有何不为人知的隐情和秘密?
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十大元帅、十大将军和57位开国上将,均是战功赫赫,对中国革命做出过突出贡献的高级将领,人才济济。但华夏大地在数十年的动荡战乱的摧残下,好不容易迎来休养生息的机会,全国上下都在加紧恢复生产和搞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各部门人手严重不足,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总参部们的11位副总长,作为建设新中国的重要领军人物,基本上全部都忙得脚不沾地,根本腾不出手来。
其中,出任大军区司令员,坐镇一方,分身乏术的副总长就有4位,第一位是邓华上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邓华回国后就走马上任沈阳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的前身就是威名赫赫的东北军区,国家大军区体制在2016年正式宣告结束,沈阳军区摇身一变,成为北部战区,一系列军队体制改革之下,沈阳军区的治下辖区规划,始终岿然不动,幅员之广,军事意义之深可见一斑。
而1954年,国内外战争虽然已经逐渐平息,新中国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但东北作为辽沈战役的主战场,却亟需整顿和休养生息,因此,邓华担任沈阳军区司令,主政东北一方责任干系重大,不能到总参部上班。
第二位是许世友上将,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也有类似情况,南京是祖国东南沿海富庶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更是华东区战略军事防御的要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国防部向人民空军倾斜的军费和科研资金,逐渐平衡起来,人民海军就此迎来快速发展壮大的最佳时机。
当时,人民海军最高学府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的前身,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正在南京如火如荼的创办展开,事关军队现代科技化的历史重任,因此,许世友虽然是粟裕大将最得力的下属,但也只能亲自坐镇南京,无法脱身到总参部与粟裕一起工作。
第三位是彭绍辉上将,新中国成立后出任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和军区参谋长等职,是开国元帅贺龙的嫡系副手,因为贺帅身兼数职,要同时处理军委总部,以及国家总部机关等多处工作,没有太多的精力管理军区内部的军政要务,所以,副司令员彭绍辉身上的重担和工作量,也就相应增加了不少,因此,他需要亲自坐镇西北军区,根本无法准时到任总参副总长一职。
第四位是杨成武上将,虽然他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都在首都北京工作,但他身兼北京军区、京津卫戍区、防空兵司令员三大国防要职,同时要协调两大军区和大兵种的工作,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抽不出时间到总参部任职。
而除了以上四位兼任大军区司令员的副总参谋长之外,还有一位大兵种司令员,兼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上将,为了打破美帝国主义和西方列强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修建一条打通西南地区出海口的铁路,在新中国成立后迫在眉睫,王震上将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担任过铁道委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这一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最终,王震率领10万铁道兵,亲自赶到一线坐镇指挥,终于建设完成了,从广西南宁到广东湛江的黎湛铁路,极大程度上加深了南海、海南岛与内陆地区的联系,并基本完成了湛江到山西大同的铁路干线雏形,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巩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突出作用。
开国上将张宗逊和韩先楚,则是因为走上办学和求学道路,未能及时到任总参副总长职务,张宗逊在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军委总部机关军校部的部长,每天军校和部队训练工作繁重,因为多年的艰苦革命战争,对于军事政治人才的损耗巨大,急需军校培养出,全新一批的高级军政人才。
而且,人民军队在战争年代的作战经验也需要及时归纳和总结,然后整理编纂成完整材料,下发全军,系统学习和充分吸收,而这项严禁的工作,只有曾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接受过严格、正统军事训练的张宗逊能胜任,只有在军校,他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作用,所以,张宗逊虽然在1954年,被任命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一职,也只是到总参部报道后,就一直在军校处理工作。
韩先楚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时,正在刘伯承元帅创办的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这所军校的办学模式和风格,很大程度上仿照了苏联首屈一指的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主要针对具备极高军事指挥才能、但缺少系统学习、文化水平不达标的高级将领,帮助他们在和平时期管理军队、军事,以及日常部队训练等工作上,更加得心应手。1957年,韩先楚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还没来得及到总参部报道:就直接被委任为福州军区司令员,亲自坐镇华东南,防范蒋介石,因此,并未直接就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一职。
黄克诚大将,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委任为总参部第一副总长,却因为同时身兼国防副部长、军委秘书长、财经组成员、总后勤部长等数职,涵盖解放军军政领域方方面面,工作繁多,但却处理的井井有条,深得毛主席的赞赏,国家新立,各部门都在抓紧搞建设,经费发放和分拨,一直都是老大难,但到了铁面无私的黄克诚手中,却做到了公平公正,他一心为公,不怕挨批评,更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进而快速有效地保障了,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令所有人心服口服。在党政军机关内部的个人威望很高,获得了绝大多数干部同志的一致认可和尊敬。
因此,黄克诚虽然被委任为总参部第一副部长,但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及时到任,不过虽然黄克诚并未在总参部们上班,但却对总参相关日常工作非常了解,而且善于站在总参部的角度上,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极利于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持续发展,所以最后在1958年,粟裕大将因为职务调动的关系,辞任总参谋长职务,退居二线军事科学院工作后,接过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一重任的,正是黄克诚。
所以最终,11位副总参谋长能真正到任的,竟然只有“两人半”,分别是张爱萍上将、李克农上将,以及只能来半个人的陈赓大将,李克农上将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工作关系,曾多次渗透潜伏到,敌占区和国统区执行隐蔽战线的情报斗争工作,经验非常丰富,被誉为“特工之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李克农直接被委任为副总参谋长,专司负责总参部日常的情报工作,不过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在1957年因不幸摔倒突发脑溢血,能处理的工作就变得极其有限。
张爱萍上将在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时,正在浙江东南沿海搞海军建设,以及处理一些岛屿的最后解放工作,直到解放一江山岛,海军工作告一段落后,才到总参部任职,但因为张爱萍早年曾是红三军团的老人,是彭德怀元帅的老部下,所以刚到任没多久,就被彭老总暂时借调到军委机关办公,陈赓大将是最后一位到总参部上班的,至于为什么说他是半个人?
其实是因为陈赓大将当时还兼任着东北哈军工的校长和政治委员等职,专司负责为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和高科技水平的军事指挥优秀人才,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到总参部上班的时间并不固定,但陈赓与粟裕是相交多年的莫逆好友,配合起来非常默契,堪称合作共事的典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