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日》 鲁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黑龙江诗人鲁微的诗集《素日》,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诗集是“野草莓”丛书第七辑的五部作品之一。该丛书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的精品图书项目,由迟子建作总序。
鲁微这本诗集收录诗歌九十九首,分为“世间”“向远”“窗下”三个小辑。从题材上看,涵盖咏史、游记、哲理等等。风格上,有的平和、有的炽烈,有的则带些淡淡的怅惘。作为一名阅历丰富、孜孜于创作的诗人,这种多面性是必然的。读完这本诗集,总觉得有话想说,便就鲁微诗作中最打动我的部分,即诗中透出的深深的谦逊与包容,谈一谈我的理解与感悟。
先说“谦逊”。鲁微的诗作,更多的是在诉说与探讨,而不致力于输出某种观念。当下,借助网络技术发表意见变得很轻易,小小分歧便能引发论战,读者更容易被各种激烈、极端的言论点燃荷尔蒙。鲁微作品常常透露出的自我审视、自我修正,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乍读,似乎不够酣畅淋漓。如《仰望大雁》中“渴望离去/是为了怀念家园/渴望飞翔/是为了拥有故乡”;再如《明天去远行》中对“去”的渴盼与怀疑,对“留”的眷恋与否定,会让习惯于接受高度确定观点的读者觉得困惑,进而追问:诗人的态度、立场究竟是什么?但其实,世界是如此复杂,人心又何其幽微,看得多了,想得深了,洞察出事物的多面、省悟到自身的不完满,便很难居高临下、自信满满地说出:我的想法就是对的,某种抉择、某种状态就是好的。那种由内而外的谦逊与平和背后,是诗人所思的深邃。
再说“包容”。“包容”其实是“谦逊”的深化,是在清醒地认知到事物的多面性与相对性之后,升华出的一种共情,一种悲悯。《为什么活着》这首诗,精准再现了这一心路历程。诗中的“我”,先是对人生的难、对他人的苦仅仅略知一二,认知的局限带来所谓“迷之自信”,让“我”“哂笑”父亲的“迂腐”。在不断经历外部的磨砺与内心的自省后,才惊觉自己“还太年轻/不配对一叶棺盖进行评论”“还无法在自己的痕迹里/辨出脚印一串”。认知的提升消解了之前的傲慢与偏见,心中那份柔软开始萌芽,进而在一根点燃的香烟中,认清自己“根本就意识不到那最熟悉的景观/更不相信一颗心在被烫伤之后/会迅速风干”的可笑与可厌,找回了对父亲的那份“崇敬”与“虔诚”。
《看一群蚂蚁搬家》中,这份共情与悲悯到达了新的高度。诗中“我”通过看一群蚂蚁搬家,并且挪开树杈和石子,帮这群蚂蚁搬家,由此及彼地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的芸芸众生,何尝不似这群蚂蚁。茫然却也执拗地面对着生命道路上许许多多尚未知晓的秩序,如同蚁群面对树杈和石子。幸运的,冥冥之中某种力量将路障不经意地拿掉;不幸的,在被截断的道路上“乱冲乱撞”,仅此而已,谁又有什么资格自鸣得意,谁又有什么资格横加指责?爱那些好的,也包容那些残缺,不完美的,才是世界的常态,才是人心底那份善良的召唤。
大概正是有了这层心境,才有了《一种常态》里那句“包容一切的世间/要允许老鼠的存在/也要允许蟑螂的坚强”。对于习惯了非黑即白的人们,这是振聋发聩的诗句。当然,包容不等于默许和退让,更不代表要助纣为虐。包容,是为了更好地追求善和美,而不是要向丑恶妥协。
鲁微的诗是充满智慧的,其思想的特质自然也会反映到写作风格和技巧中,比如鲁微善用对比,在对比中发掘事物的相对性,且句式上工整,有律诗的特点在其中。我想说,鲁微诗中体现出的谦逊与包容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海纳百川、云淡风轻都不是简单选择的结果,而是艰苦历练的成就。多读有智慧的诗吧,心怀世界的博大与无常、感念人的渺小与坚忍,多一分温存,多一分善与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