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经过五年时间的酝酿,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大授衔仪式。既然是全军首次授衔,又独具中国特色,因此,评衔的标准和条件相当严格。
在评衔过程中,以毛主席为首的一批中央领导同志主动提出不授军衔,这一做法让评衔工作中的很多矛盾得到了解决。
不过,在这次授衔时,却发生了一桩怪事:13军的军长是中将,两位副军长被授予了少将军衔,然而,政委却仅仅是大校。按理来说,军衔的高低跟将领在军中担任的职位是成正比的,职位高,军衔一般来讲也高。但13军政委却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13军的军长是陈康,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7岁就开始放牛补贴家用。1927年,在大革命思潮的影响下,陈康参加了村里的赤卫队,以此为起点,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0年,陈康加入红军队伍,成为红8军第4纵队的一员。此后,在历次反“围剿”战斗、长征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5年3月,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指挥争夺川陕要隘剑门关,国民党将这里称作“插翅也难飞过”的关口。
然而,随着王树声一声令下,陈康第一个冲了上去,全营官兵组成敢死队,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攻占了剑门关,这一战为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会师创造了重要条件。
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陈康始终冲在最前面,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尤其在1949年底国民党的第8军和第26军企图越境逃跑时,时任13军副军长的陈康率领主力团昼夜行军,先后攻占了蒙自机场和达元江铁路桥,将国民党军的陆上和空中退路彻底切断,并与兄弟部队一举全歼了云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重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陈康升任13军军长。大授衔时,根据他在党内的地位和战功,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13军的两位副军长分别是周学义和崔建功。周学义15岁时便加入了赤卫队,后参加游击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在粉碎川军刘湘、邓锡侯等部的“围剿”战斗中,周学义率领侦察小组深入敌军,为战斗提供了准确的情报,最终取得了胜利。
百团大战、上党战役、洛阳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总能够看到周学义身先士卒的身影。云南解放后,他又指挥了剿匪战斗,大获全胜。
崔建功也是我军的一员猛将。在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中,时任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师长的崔建功率领战士们开展坑道作战,坚守阵地,寸步不退。在与“联合国军”长达29次的大规模争夺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甘岭战役中,崔建功一战成名。他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向十五军军长秦基伟立下的誓言:
“只要有我崔建功在,上甘岭就是朝中人民的。”
1954年,崔建功出任13军副军长,并在第二年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令人意外的是,13军政委张力雄却在1955年的首次大授衔中被授予了大校军衔,这跟他曾经的一段历史经历有关。
1937年,在西路军高台大血战中,面对敌军消耗战、疲劳战的战术,红军战士们在没有后勤支援、兵力对比悬殊的巨大劣势下惨败。军长董振堂也壮烈牺牲,只有极少数红军战士成功突围活了下来。张力雄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张力雄突围后却受了重伤,在一位老乡的帮助下才得以躲过敌人搜捕活了下来。一年多后,他才回到了延安。
由于这一年间,组织对他的历史并不清楚,甚至还有人怀疑他叛变,加之当年救他的老乡也不知所踪。为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组织最终决定授予他大校军衔。
不过,1961年,张力雄晋升为少将,可以看出,那段历史已经彻底成为了过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