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杨德振
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在单位内部的一个会议上,面对主要领导的权威发言,他主动站起来,当即纠正了领导所犯的“常识性错误”的讲话内容,一时让领导有些尴尬和难堪;好在那个领导反应快,思索了一下,马上意识到自己真的犯了“常识性思维逻辑错误”,观点表述不清,差点误导了下属,他闻过则喜,及时纠偏,重新表述了一番;事后,两个当事人也没有为此事“杯葛”和纠结。倒是单位里一个副职“打抱不平”,认为这个年轻人“太轻率”、“太放肆”,事后在不少场合多次抨击此事,大有“不罢休”之势,最后弄得自己和那个年轻人关系紧张起来。
其实,我认为,放肆,是一种短暂而有力的情感,如同火山爆发时炽热的熔岩,在特定阶段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它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一种挑战和自由,就像那未受束缚的狂风,试图撕开束缚着它的束缚,欲自由畅快的奔跑似的,只要稍加合理引导或训导,就能去弊存利、变害为利、变废为宝。
在我们追求梦想、追求真理,甚至是挑战权威的时候,放肆的情感就像是燃烧的火焰,它让我们无视所有的障碍,毫无畏惧地向前冲。这是一种对未知的热情,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坚守。在这个过程中,放肆的情感带给我们无比的勇气和动力,让我们在困境中坚定不移,打破条条框框,让许多棘手的问题或多年未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或一蹴而就。
当然,放肆并非没有代价。当狂风过后,留下的可能是满目疮痍。我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事情,甚至可能伤害到他人。这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理智地调整和检点我们的行为,以确保我们不会偏离善良初心与美好本意。
放肆,是有年龄阶段设限的,一般是年轻人“放肆”的机会多,他们无拘无束,率性而为,不怕因“放肆”而带来的误解、苦厄、损失或差错,大不了一切从头再来过;而上了年纪的人,人生的棱角已被生活磨平、磨圆,人也变得四平八稳,无风无浪,或世故圆滑,趋利避害,哪有勇气和力量去“放肆”一回。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敢于“放肆”,是激起新智慧产生的源头,是瓦解陈规陋习的一种契机,是让人深刻反思自己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一次机会,从这一点上讲,放肆,是有意义的。如果能提供真知灼见,那当然是更有价值的;相反,如果是用于人身攻击或别的险恶用途,那则是居心不良的体现,丝毫不值得支持,反而人人应该去抨击和抵制。
一个人“放肆”有合理的成分存在,当然也会有人性粗鄙丑陋的成分存在;有一些人既愚昧又无知,恣意妄为,言行放荡不羁,轻佻放肆,对人都缺乏最起码的尊重,不屑一顾,对事情更是不尊规律,不守乡规民约,口吐狂言、目空一切,这种低层次的、浅薄、粗俗的“放肆”,是一种乱来和愚蠢的表现,不是本文要讨论和提倡的范畴。
总的来说,偶尔“放肆”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激发我们的热情,推动我们前进。长时间“放肆”,如果是出发点和动机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单位谋福利,也是无可厚非的。千万不能让“放肆”用错地方,成为自己发脾气、使心性子、孤傲显摆的表达,这样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了,反而会遭人诟病。所以,我们需要理智地看待“放肆”行为,确保我们在追求自由和挑战的过程中不会失去自我、失去品质。因此,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会在放肆和理智之间找到平衡,让这种情感成为我们有力的“推手”或前进的动力,而不是阻碍我们前行的障碍和羁绊。
如此说来,放肆,算得上是人生阶段性的“优点”了。一个人一生谦恭温良、彬彬有礼,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偶尔“放肆”一下,只要目的不坏、动机美好,那也是无伤大雅之举。
☆ 作者简介:杨德振,中共党员、复转军人、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现为酒店高管;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杂文、诗歌、散文随笔数百篇;已出版七部散文著作,两部企业管理专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