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们常说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但真正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却只能追溯至西周共和元年,而在此之前大多只能是通过考古的方式来了解,我们称之为“半信史”。
(大禹治水)
“半信史”之前甚至鲜有考古资料的佐证,例如三皇五帝时期,对于这一阶段人类文明发展的具体详情,我们知之甚少,基本上是属于神话传说时期,而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上古历史大多如此。
夏朝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时期,恰好正处在从神话传说过渡到甲骨青铜的连接处,有很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它为何叫做“夏后氏”?
一、“夏后氏”是夏朝天子们的氏,并非姓
1950年12月15日,著名历史学家丁山在青岛,为他的《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以下简称《神话考》)写完了卷头语,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没有直接可信的史料,不能写出合于实际的历史”,加上身处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很快这本书便被列为了“禁书”。
(丁山)
但是我们讲,“信史”有时并不完全正确,而“神话”也不见得都是讹传,是否经得起推敲,讲得通、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也许更为重要,而这本书恰恰就集科学性、故事性于一体,很好的为史前文明做了注解。
那么,夏朝为何称为“夏”,“夏后氏”与夏朝又有什么关联呢?
众所周知,夏的奠基之君是大禹,《史记》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上古时期的贤者,大都可以将身世追溯至炎黄二帝,而尧、舜、禹更是以禅让之举,被后世的帝王们视为明君的典范。
(大禹)
禹的确是接受了舜的禅让才做了天下之主,《竹书纪年》中专门有一篇记载“帝禹夏后氏”,说在尧当天子时,舜推举禹治水,后来在黄河岸边,河精授《河图》与大禹以助其大功告成,当然在这里面,神话传说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但在《史记.夏本纪》中,司马迁却没有称禹为夏后氏,到是写到:“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也就是说禹的儿子启也是夏后,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了。
(司马迁)
“夏后”只是大禹以及其直系子孙的“氏”而已,他们本来姓是“姒”,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做了准确的解释。
那么“夏后”这个氏是从何而来,“夏”与“后”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二、《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道出“后”的含义
上古时期的“后”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皇后”、“王后”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丁山先生在《神话考》中说:“无论群后、皇后、后王、王后,都是三代以上统治阶级的尊称…”,所谓“三代”指的便是夏、商、周三代。
(后羿)
尤其在夏朝的时候,其天子往往称“后”,如后相、后昊、后桀甚至是后羿,所以在周朝的文献中总是能看到称呼夏的统治者为“夏后”,《神话考》总结:“…称后,实始于夏世;后,实中国最古的君称”。
《说文》曰“后,继体君也…发号者,君后也”,而在甲骨文、金文之中,“后”与“司”字还是可以共通的,但在后来就发生了变化。
“后”的意思没有变,“司”转向对外,便是指身为人臣者司事与外,这样看来,著名的“司母戊鼎”应该叫做“后母戊鼎”才对。
(司母戊鼎)
另外,甲骨文中的“后”字形从“女”,其初时的含义就是指全族中最尊贵的母亲,在那个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当中,生育有最多子孙的母亲自然就是部落中最有权威的领袖,这也是“后”最为最高统治者称呼的最早来源了。
作为正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的夏朝,用“夏后”作为大禹、启、桀等天子们的姓氏还是比较贴切的。
“后”逐渐演化成夫人,那是要到东周以后了,《左传》曰:“昔辛伯谂周桓公云:‘内宠并后,外宠二政…乱之本也‘”,这里面的“后”就已经是现在意义的上的“王后”了。
(皇后)
“后”解释通了,那么“夏”字又出自哪里呢?
“夏”的最初含义到底是什么,“蝉”还是“蛇”?
夏有很多意义,《论衡》中讲:“西,夏也…”;《尔雅.释诂》曰:“夏,大也”;杨雄在《方言》中讲:“…凡物之壮大者而爰伟之,谓之夏”,但不论哪种解释,都是在“夏”成为了国号之后。
事实上,大禹在位的时候并不称“夏”,“夏”作为国号出现是在启继位之后,而上古时期所谓的“国”亦与现在大有不同,充其量只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罢了,“夏”很可能是首先作为其部落的图腾出现的。
(夏甲骨文)
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小屯出土了一批商代甲骨文,其中的一组文字被认为是“夏”的最早符号,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叶玉森则给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释夏,…(其)形…与蝉逼肖,疑卜辞假蝉为夏,蝉乃最著之夏虫…”
如此看来,用夏天最为著名的“蝉”,来表示“夏”还是很贴切的,甲骨文中的“夏”字也的确像一只蝉的侧面像,但夏人为何要选一只蝉来作为本族的图腾,甚至国号呢?
(蝉)
《说文》曰:“禹,虫也”,甲骨文、金文中的“虫”字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蛇,《列子.黄帝》也说:“夏后氏蛇身人面”。
而丁山先生又在他的《神话考》中,提出了“禹即句龙”的论断,《鲁语》中说:“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左传》中又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而不论是“句龙”还是“后土”,他们“平九土”的功绩明明与大禹一般无二,而且句龙就是《周礼》中所提到的类似蛇的旋虫,那这样看来大禹部族的图腾应该是蛇才对啊!
(大禹)
三、“夏”的来历与治水、母系、图腾息息相关
让我们继续按照大禹治水的脉络来探寻,丁山先生在《神话考》中说大禹所治的水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黄河春汛,或者长江夏季的洪水,而很有可能是地球“新冰期”结束后,冰雪消融而带来的大洪水。
这场洪水是全球性的,所以在世界文明体系中,都可以看到对洪水高度统一的描写,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印第安文明无不如此,而其中最著名的莫如《圣经》中“挪亚方舟”的故事了。
(诺亚方舟)
《神话考》引用了康有为的一段话:“人类之生…皆区萌于夏禹之时”,换句话说,华夏文明的历史或许真的只能从大禹开始算起。
大禹治理洪水,划分九州,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启出生了,《史记.夏本纪》曰:“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涂山氏是指的当时居住在涂山一带的部族,据考证位置在今天河南嵩县的西南,古称三涂山,而伊水正好流经此地,据说该部族崇尚蟾蜍,而“涂”、“蜍”在古时是同音字,所以涂山氏的图腾就是蟾蜍。
(大禹与涂山氏)
在母系社会中,母系一族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而且在当时“蝉”和“蟾”字音又相同,所以,启很有可能以其母亲氏族的图腾转化为“蝉”,来作为自己“夏”的国号。
那么好了,国号有了,曰“夏”,地位有了,曰“后”,夏朝的天子以“夏后”为氏就是理所当然了。
结语
当然,诚如丁山先生所言,《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是“用比较语文学和比较神话学加以初步分析”,至于历史的真相如何,毕竟没有足够的文献资料加以支撑,信史时代之前的研究困难也正在于此。
(炎帝与黄帝)
但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太过闪耀了,越是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越具有神秘感,越能激励更多的学者去探寻,相信随着更多的考古文献被发现,也会有更多的未知世界真相大白。
参考资料: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胡阿祥.吾国与吾名[J].好家长, 2019(77):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