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主办,国家开放大学、CAAI 教育工作委员会、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系列直播公开课于2024年10月14日起,每周一晚上面向公众直播。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系列直播公开课将围绕浙江大学发布的《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2024年版》中所阐释的“了解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创新人工智能、恪守人与人造物关系”等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相关内容,从体系化知识、构建式能力、创造性价值和人本型伦理方面介绍人工智能源起、算法、应用和学科交叉等内容。
第四期系列直播公开课将于2024年11月4日(周一)19:30-21:30在线举行,特别邀请浙江大学杨易教授带来《混合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的分享。
第四期|混合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
主讲人简介
杨易: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二级教授)。目前担任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微软-教育部视觉感知重点实验室主任、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所发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7万余次,H-index 131,近6年连续入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学者。获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10)、澳大利亚基金委青年研究职业奖(2013)、澳大利亚计算机学会颠覆创新金奖(2016)、谷歌学者研究奖(2016)、澳大利亚科研终身成就奖(2019)、亚马逊机器学习科研奖(2020)、AAAI最具影响力论文(2021)、ACM MM唯一最佳论文奖(2023)等多项AI领域国际奖项,以及20余次国际科研竞赛世界冠军。
直播导航
第三期回顾:视觉智能技术
2024年10月28日,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系列直播公开课第二期如期举行,来自浙江大学的肖俊教授以“视觉智能技术”为主题为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的学生以及全国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公众带来精彩分享,当日全网累计在线观看人次超22万。
课程报告中,肖俊教授首先概述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关键任务及其重要性,回顾了从传统图像处理方法到现代深度学习模型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视觉智能技术的基础概念和发展历程,强调视觉通道信息占人体大脑感知信息的80%左右,如在工业、商业和物联网环境中,80%的信息为视觉信息,计算机视觉作为人工智能重要分支的角色,目的就是让计算机通过处理和分析图像或视频来模拟人类视觉系统的能力,从数字视觉数据中提取、理解和解释有用的信息,并通过算法使计算机去理解和解释图像或视频数据。报告中,肖俊教授举例介绍了视觉智能技术的主要任务,包括物体识别、运动跟踪、场景理解等,并提到了视觉通道信息在人类感知中的重要性,强调了计算机视觉面临的挑战及其广泛应用,例如自动驾驶、医学图像分析、安全监控等领域。此外,重点分享了大模型驱动下的视觉智能发展与应用,介绍了图像描述生成技术发展过程中融合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使得机器不仅能理解图像,还能生成逻辑连贯的文本描述,而多模态模型的发展,会使得视觉智能更加贴近人类的认知模式,语义分割技术的进步,使得精确分割特定物体成为可能。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提高视觉智能系统的可解释性,使其不仅仅是“黑盒子”,以适应更多复杂的现实世界场景。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2024年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项中,两项大奖与人工智能研究相关,先是物理学奖颁给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先驱,紧接着化学奖也将一半颁给了“程序员”,这展示了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基础科学突破的重要工具。应该说,先前的技术发明从机械化增强角度提升了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能力,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挑战了人类的根本,它深刻改变了人类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和角色。近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智能机器成为知识生产的辅助者,对个体学习者的自主思考、判断、学习能力乃至伦理道德观提出了挑战。而教育是把人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需要与环境保持持续互动,以维持生存和发展。在《说文解字》中,“教”和“育”分别指“上所施下所效”和“养子使作善”。人工智能在赋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需要与人造物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更好地成己成物,因此更需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本文由CAAI 教育工委会供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