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赤海贝
常鼓励一些失意的人,明天会更好!可是,明天过后,我们依旧如此。
这几天,看到一篇曾国藩的文章,名为《原才》。一看题目,就知道是模仿韩愈写的,无论在写作风格,还是写作手法上,无不相似。我觉得,这无关紧要,毕竟几千年来,凡喜欢古文的,没有一个能绕开韩愈的。
曾国藩的《原才》是一篇探讨人才培养与任用重要性的散文。在这篇文章中,他以一位书画家的才情与努力为引子,生动展现了人才的独特魅力和不可复制性。接着,他通过描绘其他领域的成功人士,如历史学家杨廷理、梁化宇,以及军事家侯宝林、孙鸣皋等,进一步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纵观曾国藩的人才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认为真正的人才,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影响社会风气。不仅高层官员要培养人才,各级官吏也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发现和培养人才。通过少数贤能之士的示范作用,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转变。这些,无不体现了曾国藩对领导力和榜样作用的重视。
曾国藩认为,培养人才不仅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国家的责任。他提出了“受天之才,培厥中华”的观点,强调人才培养对于国家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性。同时,他也借鉴了孟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思想,主张让人才在正确的环境中发挥其才能 ,这一观点与现代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
一、榜样的作用
曾国藩这篇《原才》最吸引我的,也是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下面的观点。
曾国藩认为,社会风气的淳厚或浮薄,主要取决于少数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且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且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些“一二人”的品德和智慧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风尚。
他认为,如果社会中有一两位贤能且有智慧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如果这些人追求仁义,众人也会随之追求仁义;如果他们追求利益,众人也会随之追逐利益。这种趋势一旦形成,便不可阻挡。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而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
社会风气的转变需要时间和努力,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宣传和实践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够逐渐影响更多的人,从而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看到这里,我觉得这种观点还是很有警示作用的。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和榜样的确在社会风气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在组织、社区,还是国家层面,领导者和榜样的行为和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风气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培养和选拔具有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领导者至关重要。
同时,这一观点也鼓励我们面对不良社会风气时,要勇于发声、积极行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驳斥“天下无才论”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曾国藩对当时社会上的“无才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曾国藩认为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回应的。现在掌握权势的人,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这是自欺欺人的话。
曾国藩批评了当时掌握权势的人常常感叹“天下无才”,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尽到自己转移习俗和培养人才的责任。
他指出,那些身居高位却未能有效培养人才的人,反而以“天下无才”为借口,这是自欺欺人的行为。他强调,无论是国君,还是士大夫,都应该肩负起培养人才的使命,共同努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他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对人才的重视和珍视,让我深感敬佩。
他主张,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普通士大夫,都应肩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即使是小范围内的领导者,也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影响,并培养出优秀人才。
曾国藩指出,十户人家的小城,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如果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
三、人才培养是一项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曾国藩在文章结尾部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强调了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使命感。曾国藩认为,转移习俗和陶铸一世之人,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这种观念展现了他对人才培养责任的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理解,也表达了他对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的期待和鼓励。
他希望如果自己的主张能够被采纳并实践,就能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这种期望不仅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也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曾国藩说:主宰国家行政的人,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国家的人才;士大夫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认真小心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稍有闪失,就会败坏风尚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更让我感动的是,曾国藩在文章中流露出的这种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深知人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因此不遗余力地推动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希望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一批批杰出的人才。这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默默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人才培养是一项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培养和选拔人才贡献力量。同时,这也要求领导者要有识人之智和用人之量,善于发现和培养潜在的人才。
四、《原才》中的观点,极具启发性
曾国藩开篇就强调了人才对于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的决定性作用。这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曾国藩提出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注重基础教育,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现代教育理念。
在选拔人才方面,曾国藩主张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他认为,只有那些既有德又有才的人,才能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提醒我们在选拔人才时,不仅要注重其才能和能力,更要注重其道德品质。
对于已经选拔出来的人才,曾国藩主张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重用,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同时,他还提倡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和提拔等方式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对于现代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曾国藩认为,移风易俗和陶铸人才是相辅相成的。他主张通过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来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和进步。他强调了人才培养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人才的培养和任用,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五、写给内耗的人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其著作《挺经》中关于“原才”的论述,至今仍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示。特别是在面对现代人常见的“内耗”问题时,曾国藩的思想让我看见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1.停止身体的内耗
曾国藩年轻时生活起居不节制,暴饮暴食且喜欢熬夜,导致他大病一场,几乎丧命。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并开始制定并遵守“修身十二条款”,其中包括静坐、养气、保身、夜不出门等,以爱惜身体为首要任务。
对于现代人来说,停止身体上的内耗同样重要。过度劳累、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缺乏运动都会损害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以确保有足够的精力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停止精神上的内耗
读曾国藩的书,也能感觉到他在精神上,也经历了从焦虑、压抑到自我和解的过程。他意识到人之所以浮躁、虚伪、抑郁,是因为有私心,只有除掉过重的私欲,才能达到“至诚”的境界,从而停止精神内耗。
对于现代人而言,精神上的内耗往往源于对未来的过度担忧、对过去的无法释怀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这些负面情绪会消耗我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使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如果我们学会接纳自己,放下心中的执念,不为未发生的事情过度担忧,也不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反复纠结。通过调整心态、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我们可以减少精神上的内耗,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3.停止人际关系的内耗
曾国藩早年为官时,过于强势且情商较低,经常与人发生矛盾并四处树敌。后来他深刻反省并改变了处世方式,变得更加圆通友善,学会了与同僚们主动示好并搞好上下级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内耗同样困扰着我们。或许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一再迁就自己,或许为了维护某些关系而不断付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种内耗不仅会让我们感到疲惫不堪,还会影响我们的社交质量和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断舍离,远离那些损害我们人际关系的伪朋友,或无效社交活动;与那些有趣有才的人进行交流和学习,以获得新知和启发。优化自己的社交圈子,提高社交能力,这样我们可以减少人际关系上的内耗,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
最后,这个社会离开谁,都会照样运转,你真的不是那么重要,所以,没必要内耗自己。同样,这个社会时刻需要人才,你不努力,再好的机会也是别人的。这个世界,本不存在垃圾,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不得志的人,换个位置试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