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初十,即位仅仅十个月的洪熙帝朱高炽突发疾病,并迅速转危,于五月十二驾崩于京师(北京)皇宫,年四十七岁。远在南京的皇太子朱瞻基得到消息后,飞驰返回京师,甩开了意图对自己不利的叔父汉王朱高煦所派出的暗杀队伍,于六月初三抵达京师南郊良乡,然后会合朝廷迎接的使臣,入京主持父亲丧礼,正式继承皇位,以明年为宣德元年。朱瞻基即明宣宗宣德帝。
宣宗即位后,会同内阁辅臣,并听取了其他朝臣们的意见,给父亲洪熙帝上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上庙号“仁宗”。
按照儒家传统道德理念,“仁”是整个儒家思想的精髓,为“恭、宽、信、敏、惠”五德皆具者才能称仁,“仁者爱人”。所以洪熙帝的“仁宗”庙号,是对他相当高的评价,也以此概括了他的为人品性和一生中的成就功业。即使后来的《明史》(清人所修),对于他也是不吝赞誉、评价很高—“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为何明仁宗朱高炽仅仅在位十个月,却在当时和后世留下了如此之高的赞美和夸奖,以至于被称为宽厚仁德之君?这就要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了。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朱高炽出生于北平(北京)燕王府,其父朱棣时为燕王,母亲燕王妃徐氏是魏国公徐达的长女,朱高炽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少年时期的朱高炽端重沉静,言行严谨,并喜好读书,对于儒家经义典籍有着浓厚兴趣,儒家学说中的忠孝仁爱思想都有融汇贯通。其祖父明太祖朱元璋对于他的儒雅与仁爱很是赞赏,认为这个孙儿和其他孙辈不同,天性宽厚仁慈,将来必定是个爱民恤下的贤王。
洪武二十八年(1388年),十八岁(虚岁)的朱高炽被祖父太祖皇帝册立为燕世子,同时召他前来京师(南京),以便就近观察培养。当时和朱高炽一同被召入京师的,还有秦世子、晋世子、周世子等诸位年纪比较大的皇孙兼藩国继承人。
为了检视诸王世子的才干和反应能力,在他们抵达京师不久,太祖即安排诸皇孙在某天清晨率王府属官们,奉自己的圣旨前去检阅京师卫所驻军,以观察这些皇孙们的应变能力。秦、晋、周等诸藩世子们中规中矩地按照皇祖的吩咐完成了检阅任务,纷纷返回皇宫向太祖汇报结果,只有燕世子朱高炽迟迟未归,这让太祖疑惑不已、并隐隐有不快感觉。
过了许久,燕世子才返回皇宫,向太祖汇报检阅军队结果。太祖便问他:“为何比其他兄弟要晚回来这么久,是否耽搁误事了?”,朱高炽回答:“没有误事,只是因为清晨寒冷,士卒们接受检阅需要很久,如果不吃早饭就列队受阅,会让他们因寒饿而没有精神,所以我命他们先吃完早饭,再行检阅,因此回来晚了。”太祖本人是行伍出身、数十年浸淫军中,特别能够理解如何保持军队的战斗力,见孙子如此体恤士兵,不禁高兴地说:“好!孙儿知道恤下,心性仁厚,是我朱家之福!”
之后,太祖又命诸皇孙们分别审阅奏章,以便考察他们的处理政事能力。其他皇孙们只能说兢兢业业、勉力处置,即无特别突出的建议、也没有很大的纰漏。而燕世子则对奏章进行分类,从中选取那些倾向于军队、百姓利弊的内容加以分析汇报,见解受到太祖的赞赏。
对于奏章中有文字表述的错误,朱高一般都将它们回避,不加以批驳。太祖于是问:“这些疏忽为什么不问?”朱高炽回答:“小过失不足与上奏。如果穷纠其错,不免将令上奏之臣被惩戒,而奏章中有关军民利弊之事会因此遭受影响。因小失大。所以不敢惊动陛下。”太祖很是满意孙子的沉稳厚道,于是再次考验他:“那么上古三代时,灾祸频繁,百姓们依靠什么生活呢?”朱高炽不慌不忙说:“惟恃圣人恤民之策,以致太平。”
前后数次考验,太祖知道了朱高炽有善心、懂得体恤臣下,以圣人之道自勉,有着施行仁政、厚待百姓的贤德品质,终于是喜形于色,大笑着说:“我孙儿有圣人的见识啊!”
得到太祖赞誉的朱高炽返回北平后,开始以燕世子的身份辅佐父亲燕王朱棣管理燕藩封国。虽然他因为身体肥胖、行动迟缓,被父亲燕王朱棣认为不像自己勇武有力、能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但是朱高炽是太祖亲封的燕世子,又是燕藩嫡长子,是名正言顺的燕藩继承人,而且朱高炽行动迟缓,但是头脑却不迟缓,而且为人忠厚仁德,太祖十分欣赏他,所以之后的日子里,朱高炽顺顺当当地在北平就任燕世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文臣的建议下,展开“削藩”策,意图将手握军权、镇守一方的诸叔削去藩封,收回权力。此后建文帝先后削去周、代、齐、湘、岷诸王藩国,而他最终的目标是诸王之首:燕王朱棣(太祖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均已去世,第四子燕王朱棣此时为太祖在世排行最长的皇子)。
建文元年(1399年),在建文朝廷的咄咄逼人态势下,退无可退的燕王被迫起兵“靖难”。而燕世子朱高炽,则在靖难中临危受命,代替出征在外的燕王,承担起坚守北平的重任。在之后数年里,朱高炽坚守北平、数次击退南军,保住了燕军的大后方,同时把燕军后勤粮秣管理得井井有条,为燕军最终取得靖难之役的胜立下汗马功劳,显示了作为燕王继承人的优秀品质。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历经三年激战,“靖难之役”终于落下了帷幕:燕军在年初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于六月渡江破京师(南京),建文帝本人在京师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夺取了江山,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
永乐二年(1404年),在考虑了两年后,成祖终于下定决心,放弃靖难时随自己出征战场、立下汗马功劳的次子朱高煦,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明确了大明皇统所在。
自永乐六年(1408年)开始,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止,在这十六年间,皇太子朱高炽一共受命六次监国,代替北征或者巡查行在(北京)的成祖管理京师(南京),除军国大事以外的一切庶政皆由己主持,合计监国时间超过了十四年。
在永乐一朝的诸多重大政治活动中,皇太子朱高炽几乎都参与其中,并在幕后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同时,朱高炽借监国的机会来推行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政策,为将来登基后治理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永乐十八年(1420年),行在宫殿完工,成祖决定第二年正式迁都,于是召皇太子进京商议迁都准备事宜。朱高炽奉诏北上途中经过山东邹县,在路旁看见民间百姓因灾而田土无收,只能持筐采野菜野果为食,心中恻然,于是下马进入百姓居所查看,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由大为慨叹,命随从分赐宝钞,招集乡老询问疾苦。并令前来迎驾的山东布政使停止受灾地征收秋税,分发官仓存量赈济灾民。事后,朱高炽向成祖奏明此事,同时情况请求发放山东赈灾粮款,以恢复民生。例如这样的救济宽容政策,在朱高炽监国时期,还有很多例子。
正是在朱高炽的不懈主持下,永乐时期因成祖频繁发动军事行动、大兴土木及远航工程所带来的民力过大消耗、百姓赋税沉重的弊政得以稍稍减缓,社会经济不至于崩溃,民间可以不时休养生息。减轻了很多地方的负担,使得大明朝廷保持大体上的稳定。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六十五岁的成祖病逝于第五次北征回军途中的榆木川。在随军文臣杨荣、金幼孜的暗中安排下,御营内外秘不发丧,大帐日常饮食照常进献,外人不知道皇帝已经驾崩。杨荣则亲自率队抄小道疾驰返京,密报皇太子朱高炽,以成祖遗诏形式奉朱高炽继位。经过二十年的皇太子生涯及十四年的监国历程,朱高炽终于登上了天下至尊的宝座,成为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
仁宗刚一即位,就下诏停止了之前宫中长期进行的珠宝、玉石、马匹、瓷器采办进供事项,免去了山东、北直隶征收香枣、布漆的杂税,并多次免除之前受灾地区的赋税和徭役,于原有基础上加大赈灾力度,停止大部分官卖物料。在仁宗轻薄徭役、善待百姓的一系列措施下,大明社稷得以巩固和稳定。
同时,对于长期和自己作对的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仁宗大度地表现出了一个大哥、皇帝应有的气度:给两个弟弟各加禄米二万石,其他封赏也多有加赐。完全不计较之前为太子时两个弟弟多次对自己诬告陷害、想要取而代之的所作所为。这种宽宏大气,也是仁宗宽厚仁德性格的着重体现。
对于当年靖难成功时被诛杀、流放、削职的建文旧臣,仁宗即位后立即发布谕旨,赦免他们的罪名、恢复他们的名誉,已死者予以平反,尚在世者则重授官职、允许各自返回家乡。仁宗以此举措,大大缓解了朝野间的对立,赢取了天下人心,使得大明江山稳固,为后世子孙做出了人格上的垂范,不愧仁德之君。
在治国方略上,仁宗重用以杨荣、杨士奇、杨溥、蹇义、夏元吉等为首的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为政公正勤勉、品行恭谨高德的贤臣,澄清吏治,废除苛政。并派遣监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各地官员,以惩办赃吏。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击整肃,官场贪赃受贿情况有所减少,时称:“故为守令者,无不洁已爱民,耳公于清议。”
仁宗的这些为政用人之道,使得朝廷政治逐渐清明,国家法纪严正,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国库相对仓廪充实,百姓们也得以安居,天下从成祖时因频繁用兵、大兴土木而财政面临崩溃、人民负担沉重的局面中慢慢恢复过来,社会开始休养生息。这是仁宗在短短十个月治国时间内,最大的仁政表现。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就在仁宗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发布诏令,对于刑罚中的一些不人道的法令加以改进:“朕惟刑法未尝敢以喜怒增损,卿等亦当虚心听察,量其情实,有罪不可幸免,无罪不可滥刑。慎用籍没及凌迟之刑,法司三奏不允,同三公及大臣执奏,必允乃已,永为定制。其于法外用鞭背等刑,以伤人命,此后不许加入宫刑,绝人嗣续。自今惟犯谋反大逆者,依律连坐,其余有止坐本身,毋一概处以连坐之法。”
根据这份谕旨,明朝相关法司废除了对犯人的滥用肉刑、和惩处犯人时株连其亲属(谋叛、谋逆等罪除外)的做法。通过这些法令的改善,儒家所提倡的仁爱、孝悌思想得到了实施和维护,仁宗仁德爱民的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仅十个月的仁宗朱高炽因病驾崩于皇宫钦安殿,临终前还留遗诏嘱咐皇太子朱瞻基及群臣:“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
继位的宣宗秉承他的意愿,在昌平天寿山成祖长陵左侧为他修建了简朴平实的皇陵——献陵,献陵也是十三陵中、几乎最为狭小简单的(思陵除外。)
仁宗在位只有十个月,洪熙年号也只使用了一年,但是他在这短短的执政时间里,励精图治、革除弊政、稳定局势,使大明“天下益归心”,有力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他宽厚仁爱、简朴亲民的品格也使天下臣民们改变了对之前太祖、成祖皇帝治国严厉、为政暴烈的帝王印象,仁宗的个人魅力也很好地团结了朝野各个阶层。
洪熙时期,由于仁宗本人崇敬儒学,践行忠孝思想,所以这期间间儒家理论学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儒家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的理想自此得以实践,文官们从这个时候起真正与皇帝开始行为理念一致,后世影响大明二百年的政治格局就此奠定,仁宣盛世也是这个时候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明朝获得了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和长期的相对稳定。这些都和仁宗所秉承的宽容仁德、厚待臣民、仁爱治国的理念是分不开的,明仁宗朱高炽无愧于一代仁君的称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