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会奇怪,为什么每一个成就非凡功业的帝王身边都必然会闪耀着各种文人光芒?比如刘邦身边的萧何和张良;刘秀身边的邓禹;曹操身边的荀彧;刘备身边的诸葛亮;石勒身边的张宾;苻坚身边的王猛;拓跋焘身边的崔浩,李世民身边的房谋杜断,朱元璋身边的李善长和刘伯温……其实这些文人都是出色的战略家,他们是争霸天下必备的冠军拼图。
其实很多后世人对中国文人有很多先入为主的厌恶感,因为有些文人确实喜欢搬弄是非、颠倒黑白。但其实历史文化的稳步向前,文人比武将的功劳是更大的。文人因为饱读诗书,更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对体系的构建和梳理也更能匠心独运。
咱们在聊楚汉相争的时候,谈及项羽输给刘邦的各种原因,其实也包含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项羽身边没有聚集萧何、张良、郦食其等等这样的文化人。不要觉得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冲锋陷阵,看起来就是吃干饭、耍嘴皮子的,真正一个好的文人是胜过千军万马的,而且有些事情还真的只有文化人能搞得明白。所以,只有在战争年代,武将或许还能冒一下头,其余的时代,武将往往都会被文官压制得死死的。以武定国、以文治国!
像刘裕这样的寒门霸王,他其实很多时候跟三国时期的孙坚、孙策父子一样,凭借非凡的武力去血腥扩张,问题并不大。但是他真的想把扩张下来的地盘稳定下来,把获取的权势平稳地发展和传承下去,他是急需一个能给他当好总经理的文人作为左膀右臂的。
随便举一个例子,假设刘裕凭武力拿下江东之后,怎么去运转一个国家的财政系统?怎么进行资源的集中再投放?怎么去平衡各种地方冲突矛盾?怎么去通过合理的奖罚措施和谐阶级矛盾?这些事情真不是那些只知道打打杀杀的糙汉子能解决的。
刘裕出身寒门,按照正常情况,他其实是结识不了也笼络不了这样的大才的。因为东汉末年的阶级固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了。在刘裕未发迹之前,也就王谧曾经对他高看一眼,这也是他赶跑桓玄之后,对王谧相当友好和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刘裕是非常幸运的,他的低配版诸葛亮在他京口起事的时候,就有人送到他跟前了,不然估计他还得当好多年的高配版刘备。
京口政变的当天,刘裕对想法特别多的何无忌说,咱们现在万事俱备,就差一个给咱们运筹帷幄的总管,这可如何是好?
裕问无忌曰:今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
何无忌一直在撺掇刘裕搞事,因为刘裕不搞事,他舅舅刘牢之基本上也就白死了,而且他自己也基本上没什么人生希望和前途了。所以赶紧表示,领导,这样的人我早有准备,您面试一下看合适不合适。于是,便向刘裕推荐了世代居住在京口的刘穆之。
这里插一句,现在很多人到处在宣扬什么混圈子,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很多资源确实只会在小圈子内部流通。但是,这也不是什么金玉良言,因为圈子都是自带极厚的壁垒的,一般人进去挤破脑袋进去以后,也是会被边缘化的。
当时的刘穆之在干什么呢?在给建武将军、琅邪内史江敳做主簿。
世居京口。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这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何无忌给单身汉刘裕介绍了一个对象,但是一个已婚妇女,且人家当时还没有离婚。但是刘裕也确确实实听说过这个人,知道这是一个大美女。
所以刘裕当即表态,你们赶紧派人带我的情书去,这个人我很喜欢。
刘穆之接到刘裕的示爱信之后,再三想了想,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自己也不必跟传统的三从四德去犟,还是跟刘裕轰轰烈烈地爱一回吧,所以便私奔来找刘裕了。
刘裕见到刘穆之之后,立马表示,现在形势比较严峻,所以您也别休息了,赶紧进入状态、加入紧张的工作当中来,目前我们正准备高举义旗,急需一个后勤部长,你觉得谁比较合适干这个?
刘穆之也不啰嗦,你们请我过来不就是指望我来帮你们擦这个屁股吗?于是说道:你的军府初建,实属百废待兴,各个岗位都必须量才而用,马虎不得。目前后勤部长仓促之间也找不到比我更合适的人了,所以就交给我吧。
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猝之际,略当无见逾者
刘裕听后,喜笑颜开,说自己之所以这么问,就是怕刘穆之还有什么其他想法,既然刘穆之愿意当此重任,那是最好不过了。有刘穆之给自己背后运筹,自己大事可成。
裕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即于坐署主簿
这个时候必须要心疼一下我们的刘备同志,想当初,刘备颠沛流离20来多年才在荆州遇到了自己的孔明,大好的时机就在各种无可奈何之中蹉跎了。刘备如果像他的老祖宗刘邦那样自带萧何那样的人才起义、或者像东汉刘秀去经营河北时能得到邓禹举家北上追随、又或者像他的后辈刘裕这样谋划举事之时就能得到刘穆之这样的冠军拼图,他的成就其实会高很多。
咱不是埋汰刘裕的个人能力,但他之所以后面能够走得那么远,有一半的功劳在这位帮他足兵足食还总理政务的刘穆之身上。
一个好汉三个帮,甭管咱们自己多么厉害,但是咱们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强如篮球之神乔丹也需要皮蓬的辅助才能两个三连冠。咱们搞事业的人啦,除了需要自己把场子撑起来外,需要自己去风吹雨打扩张市场外,总是需要人给你提供驱动力的,总是需要人给你牵线搭桥的,总是需要人帮你捋清内部运转系统的,也总是需要人帮你搞明白法务、财政、股权分配、绩效考核等一系列复杂模块的。
咱们的丞相诸葛亮为什么永远值得我们膜拜?诸葛亮跟随刘备之前,刘备是啥状态呢?跟个无头苍蝇差不多,今天在曹操那里混一下,明天在刘表那里混一下,搞了大半辈子连个空客公司都没有……但是丞相出山之后,刘备一遇风云便化龙,得荆州、取益州,三分天下,让曹操、孙权无不心生忌惮,凭一州之地打得曹魏九州震荡……
所以,咱们干大事的人,一定要提前学会做好自己的人才储备。跟小孩子玩拼图游戏一样,首先都保证每个小模块都在,才能慢慢拼出自己完美的图案来。否则,拼到一半,发现少这少那,那注定是一个残缺的结局。
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如果我们长期发现自己总是结识或者笼络到让自己心仪、满意的高水平人才,那就是要反思一下自身的原因了。是不是自身的能力素质不够高,所以入不了那些大才的法眼?是不是自身构建的这个初始平台和创业方向潜力不够大,让大才们不看好?是不是自己做人或者背景有问题,导致大才们宁愿默默无闻也不愿意帮你?
总而言之,刘裕是极其幸运的,创业之初就能得到刘穆之这个大才便是其幸运之一。
在占领建康之后,刘裕本人镇抚建康,掌握了绝对的军事控制权。然后,极其信任地把几乎所有文书事务的具体性工作都托付给了刘穆之。啥意思呢?刘裕是一把手,刘穆之是二把手;刘裕主外,刘穆之主内;刘裕是君王,刘穆之是总理……
裕始至建康,诸大处分皆委于刘穆之,仓猝立定,无不允惬。裕遂托以腹心,动止咨焉;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遣隐
被委以重任的刘穆之投桃报李,立马就扎进了紧张的工作。他以惊人的才干对对自司马元显时代就已经宽驰不立的朝纲进行的整肃,相当于系统的重装。刘裕也很给力,用自己的绝对权威给刘穆之保驾护航,有点类似于秦孝公对商鞅变法的态度。
时晋政宽驰,纲纪不立,豪族陵纵,小民穷蹙,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虽欲厘整,而科条繁密,众莫之从。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裕以身范物,先以威禁
松散、怠慢已久的东晋百官,自桓温之后,又一次被强行拧成了一股绳。朝廷的向心力、中央的权威、新政府的活力开始走向了正向激活的轨道。
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刘穆之的故事和功能,咱们后面还会聊到,暂行按下。
咱们接下来要聊一个更深度的问题,刘穆之之前一直声名不显、工作履历也仅仅限于一个小郡的主簿、功曹,怎么一上来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总理呢?相反像西晋末年琅玡王氏的大才王衍还有东晋中期被誉为“江左孔明”的殷浩为什么一旦被重用就是各种丢人现眼?
真实的原因其实就只有一个——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咱们仔细去看看自己的周围,应该是从来不缺那些侃侃而谈的理论家、砖家的,甚至很多口若悬河的人还能让大家感觉他说的很有道理。但其实他们并不是在说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在凸显他们自己潜在的优越感,也就是自嗨。
现在很多人各种给“魏晋风流”唱赞歌,说那是崇尚自由,是率性而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洒脱豁达……事实就是两晋南北朝的几百年天下大乱,那么空谈的士大夫们至少要占一半的责任。
咱为什么对东晋的桓温和陶侃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较高的敬意呢?要知道,桓温可是东晋著名的意欲篡国的权臣,陶侃也在晚年的时候动了清洗世家大族王家和庾家的恶念。因为这两人虽然也有一定的欲望贪念,但他们总体上都是务实求真的实干家,他们是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很多实事的人,他们的所得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不像那些世家子弟十指不沾阳春水,吹起牛皮来爱谁谁。
刘穆之为什么能成为即插即用的人才?其实就是跟他在基层的从政经历有关系。人家是有扎扎实实的工作经验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虚妄、不漂浮、不忘乎所以、不自鸣得意。当时是实行郡国制,治郡比起治国,虽然是属于更狭隘的有限空间作业,但体系、理论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有治郡经验的刘穆之是能够一定程度去按图索骥的。
朋友们,不管大家的理想有多么的远大,请记住,基层锻炼永远是一件能让大家受益终生的事情,千万不要一开始就盲目去抵触它。
请大家记住,刘穆之这个人其实暗中决定了刘裕的人生天花板,就如王猛决定了前秦天王苻坚的天花板一样。后来,刘穆之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刘裕干啥都感觉差点劲道,就是这个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