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绳
1953年,经毛主席批准,党中央决定成立一个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这是一个党内讨论中国历史问题的机构,不发号施令,由陈伯达任主任,机构里最年轻的成员是刘大年和胡绳。
当时,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三个历史研究所。以郭沫若为所长的第一所,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封建社会历史,设有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两个研究组;以陈垣为所长的第二所,主要研究隋唐以后到1840年以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史,设隋唐史、蒙元史、明清史、思想史四个研究组。
以此为序,近代史所称第三所。第三所的所长为范文澜。从第三所成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起,胡绳一直是学术委员会的委员,直到1985年、他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前。
胡绳原名项志逖、笔名蒲韧、卜人、李念青、沈友谷等,祖籍安徽歙县,籍贯浙江钱塘,1918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苏苏州。在苏州中学读书时,他开始接触马列著作和中共地下党的出版物,1934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第二年肄业、投身于革命文化活动。
胡绳和妻子
1937年抗战爆发的前夕,他发表了《“五四”运动论》;1939年,发表了《论鸦片战争》,到了1948年,他在香港出版了《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这一系列著作,代表了在革命根据地以外、从事革命活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探求。
胡绳发表《“五四”运动论》时只有19岁,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出版《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也不过30岁。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在南方香港出版,范文澜先生《中国近代史》上册在北方根据地的出版,被认为标志着中国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中国近代史的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胡绳同志先后担任过政务院出版总署党组书记、人民出版社社长、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务,曾参加过《毛泽东选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许多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编辑。
2000年11月5日,胡绳在上海逝世。曾担任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的张海鹏,在2001年11月5日社科院举办的“纪念胡绳逝世一周年”会议上,讲述胡绳先生了留给自己的一些记忆。
1997年4月,因近代史所的所刊《近代史研究》将在8月满100期,胡绳应邀题词祝贺,并提出建议: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以后的三十年,视为一个整体,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有头有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可以称为“中国现代史”,不需要在说到1840-1949年的历史时、称之为“中国近现代历史”。
胡绳与金冲及
介绍见下行文字
胡绳(二排右三)与姚溱、赵毅敏、熊复、吴冷西、乔冠华、王力、康生、李鑫等人
到了1998年10月12日,胡绳在北京对“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谈话时,谈到中国近代史上的现代化以及是否用现代化作为主题写中国近代史问题。
他说:“用现代化作为一个线索串起来写中国近代史,我倒是赞成,是可以这样写,但讲近代史,讲现代化问题,也离不开阶级、阶级斗争。另外,这几年我发表好几篇文章,说现代化和开放都有一个殖民地和独立国家的问题。作为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来实现现代化、对外开放,这和一个独立国家的开放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我这个意见说过好多次,可是我们近代史研究所的同志好像也不大热情,我很希望他们写点东西。后来我就想,如果我现在来写以现代化贯穿的近代史,到底怎么写法?照我看还是要有阶级斗争的。写近代史,阶级、阶级斗争逃不了。”
胡绳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是马克思主义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锋。值先生忌日,如去特撰此小以志纪念,愿先生安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