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0日,经过全球华人的网上投票,中国的喷气支线飞机ARJ21有了它的中文名字,翔凤。
翱翔之凤,祥瑞之凤,当年听着很有韵味。
万万没想到,仅仅过了几年,“翔”在网上又有了其他意思。
如今,无论你认识翔指的是翱翔,还是祥瑞,还是奥利给。ARJ21都已痛失官方中文名,在中国商飞的官网搜索“翔凤”,已经找不到任何信息。
其实在民间,这款飞机还有另一个中文名,阿娇。
懂行的人知道它是ARJ21的音译,不懂行的可能就会问,这飞机和冠希有什么关系?
也许是为了国际化推广,商飞官网对飞机的介绍只保留了ARJ21这个英文简称,Advanced Regional Jet for 21st Century,面向21世纪的先进支线客机。
翔凤客机肯定没想到,自己竟然要再次痛失英文名了。
10月份,涂装C909的飞机露面。
尽管商飞还没有正式宣布,但ARJ21变成C909,肯定是早晚的事了。
这期视频,我们就认识一下C909,这个中国第一款成功商业运营的喷气飞机。
这一切都要从上个世纪后20年,那个中国民航工业风雨飘摇的年代讲起。
中国人想造民航客机,走了一条又一条弯路。
尝试过自己搞大客机运十,最后项目无声消亡,留下一座悲壮的雕像。
尝试过和德国联合开发支线客机MPC75,最后不欢而散。
尝试过和韩国新加坡合作研制支线飞机亚洲快线AE100,也没什么成果。
还曾和美国合作,在上海组装麦道飞机,最后血亏。
20年时间,项目接连黄了数次。技术人员转行的转行,跑路的跑路。
整个航空工业的产值,超过一半来自微型面包车,俗称面的。
这种面的很像两广运兵车的缩小版,航空工业总公司似乎在用另一种方式显示自己军工性质。
这让国家很不满意,说我花这么多钱,养这么多人,是让你们干这个的?
于是在1999年,国家试图在航空工业引入竞争机制,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和第二集团,简称一航和二航。
当时中国具有客机研制经验的单位屈指可数,最老练的当属西安飞机公司,研制了运七以及改进型新舟60。
数第二的算是上海飞机研究所以及配套的上海飞机制造厂,搞过运10和麦道飞机。
这两家,都划给了一航集团。
二航集团分到了谁呢?研制运12的哈尔滨飞机公司。这也是中国的一代名机,还获得了美国和英国许可证,出口到国外百十来架,当时卖的很火。
运12虽然卖得不少,但它毕竟是个小机子,最多也就坐十几个人,属于通用飞机,跟民航客机差着档次呢。
这一对比很显然了,一航比二航技术实力强。这个差异,也造成了两个集团在研制客机上的路线不同。
实力稍弱的二航集团决定走桑塔纳汽车的路线,中外合资。最后和另一个支线飞机小巨头,巴西航空工业成立了合资公司,哈尔滨安博威航空工业有限公司,组装生产ERJ-145飞机。
在一直被视为国防机密的航空制造业,这是相当大胆的尝试。
实力稍强的一航集团,则选择了自主研制。大的方向是这样,但具体怎么干,那可难搞了。
在航空工业,尤其是民航工业界,东西之争由来已久。西安经常被称为中国的西雅图,自然不服经济实力强于自己的上海。
在九十年代已经黄掉的AE100项目上,西安和上海就曾经打过架,都想把飞机的总装基地放在自己那。
2000年筹备新飞机ARJ21时,筹备组的总部设在上海,但行政一把手来自西飞,技术一把手来自上飞。
2002年项目立项后,专门成立了公司中航商飞。虽然办公地点在上海,但注册地却放在了西安。
项目开始后,双方还争夺设计主导权,西飞提出飞机应该是翼吊布局,而上飞则坚持尾吊布局。
就这样,一吵就是好几年。计划半年搞定的联合定义阶段持续了3年还没结束,最后集团总部出面拍桌子,支持了上飞的意见。
就这样,21世纪先进支线客机项目在争吵甚至打闹声中开始了。
飞机的研制过程,不仅集合了国内飞机制造的所有资源,还首次采用了国际主流的风险共担研制模式。
各大系统供应商来自世界各地,发动机来自美国通用电气,起落架来自德国利勃海尔,飞控来自美国霍尼韦尔。
这么做当然会引来各方的批评,就跟说现在的C919一样。但对于经历了太多失败的民航制造业来说,一次不太漂亮的成功,总比失败要好看,败不起了呀!
而且你可不能认为组装没有技术含量。在咱们隔壁,以工匠精神和先进制造业闻名的日本,也在2002年启动了自己的支线客机项目MRJ,如今这款飞机的坟头草已经两米高了。
在商业模式上ARJ21也有创新,和国际接轨。飞机造出来之前,就已经在谈客户拿订单了。卖房有期房,卖飞机也有期机。
经过5年的努力,2007年年底,飞机总装下线,开始漫长的试飞取证过程。
ARJ21的取证过程,很值得讲一讲。
在民航领域,美国的适航证是认可度最高的。当时是,现在可能也是。运12能出口那么多,核心因素就是拿到了美国FAA的适航证。
所以ARJ21要想多拿国际订单,想回本甚至赚钱,就必须要拿到美国的适航证。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给了很大机会,2008年,中美蜜月期,跟2024年有很大区别。你现在敢想象C919拿到美国的适航证吗?想屁吃,不给你断供就算处的好。
为了方便拿到FAA的适航证,中国就邀请FAA来评估观察中国民航局的审定能力,学名“影子审查”。就像你的影子一样跟着你,审查飞机也审查中国民航局。
中美并没有适航互认,美国也想看看中国民航局审查飞机的能力怎么样,能不能搞个适航互认。
在取证过程中,为了做结冰试验,还飞到了北美的五大湖区域,找合适的气象条件。
这个过程不但需要加拿大的许可和配合,更需要试飞团队的勇气。因为从理论上来说,你是开着一架尚未证明安全的飞机,长距离从中国飞到北美的。
最终,ARJ21的试飞过程持续了6年,5000飞行小时,成为世界上试飞时间最长的一款飞机。形成的适航审定文件有30多万页,摞起来有30米,10层楼高。
2014年年底,飞机获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
但美国FAA的影子审查结束后,研发团队并没有等到来自大洋彼岸的适航证。中国也就无法像巴西那样,往欧美卖飞机。
在国内,ARJ21本来的首位客户应该是山东航空,也就是被称为中国俄航的山航。
但飞机研制和取证进度比预计晚了好几年,山航可能等不及了。最后ARJ的启动客户,变成了成都航空。
成都航空是商飞和川航成立的子公司,商飞持股接近一半。你基本可以理解为,商飞自己造飞机,自己运营飞机。
2016年6月,ARJ21完成商业首航。之后载客数从0到100万用了4年,从100万到1000万,只用了3年多点。
如今,ARJ21在国内由包括三大航在内的7家航司运营,机队规模差不多100架,占国内支线飞机的半壁江山。
这个成绩怎么样呢?如果从商业角度看,这个销量肯定是赔钱的。
因为在2002年中航商飞的总裁曾经说过,如果按照总投资50亿元算,飞机需要在10年内卖200-250架,才能盈亏平衡。
最终投资了多少呢,不知道。能查到的数据,是2007年就已经投了50多亿,当时距离交付还有9年。
如今看,ARJ21销量不够大,和没取得欧美适航证当然有关系。
更主要的,好巧不巧,正准备在国内大施拳脚呢,还赶上了轰轰烈烈的高铁建设。这飞机油耗就是再下降20%,也很难打得过啊!
但换个角度看,这件事不能只算经济账。ARJ21下线的同一年,C919客机立项。 一年后,中国商飞成立,ARJ21的东家也从中航商飞变成了今天的中国商飞。
从此ARJ21就又实锤多了一个身份:“摸着石头过河”里的“石头”。
虽然中国航空界一直都在争论是先搞支线飞机还是直接搞干线飞机。但无论先搞哪个,最终目标都是造干线大飞机。支线飞机都是过程,是垫脚石。
ARJ21的研制团队里,最后肯定有相当比例的人去干了C919。至少C919的总设计师吴光辉,曾经也是ARJ21的总设计师。
如今,中国商飞在ARJ21客机的基础上,还发展了货机、医疗机、公务机、灭火机等。
这些衍生机型,大概率也不赚钱,我觉得主要还是为了锻炼队伍。毕竟当年客机在研制时,用了太多的国外设备,需要找机会换成国产的。
说到飞机改名,在航空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最近的就是加拿大庞巴迪的C系列支线客机,被美国逼得走投无路,1美元卖给空客之后,改名为了A220。
之后都卖疯了,成为客机市场的抢手货。
再往前看,还有波音收购麦道,将麦道95改名为了波音717。但最终这个飞机只产了100多架,在波音动辄销量上千的一众型号里,都不敢上桌吃饭。
说到麦道95,一直都有个说法说ARJ21就是复制麦道95,这TM长的也太像了。都是尾吊发动机,都是T型尾翼。
这个事啊,有人说优秀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但我觉得,你说这种体量的飞机就那几种造型,撞脸多正常。有太多人甚至都分辨不出来A320和波音737,那咋不说空客抄了波音呢。
退一步讲,工程设计上,参考一下友商的产品不是很正常嘛。只要不是直接上皮尺量,都可以理解。
前面这些改名字的案例,都是企业并购之后发生的,像ARJ21主动改C909确实不多见。但改了之后,的确会显得中国的喷气客机型号更有连贯性。
而且也巧了,C909这个名字很适合ARJ21。
各位程序猿兄弟熟悉啊,在计算机的世界,计数都是从0开始,中国第一架喷气客机完全配得上C909中间这个0。而且它的基本型,正好就是90座。
如果真不改名,50年之后,各个型号齐聚一堂,大家做自我介绍:
“我是C919”;
“我是C929”;
“我是C939”。
结果到它这,“我叫ARJ21”。
众人面面相觑,说这怎么来了杂牌机?
多让人伤心!杂牌机上天的时候,你们几个还是非洲的铝矿石呢!
好了,时间确实不短了,辛苦我了。
你别忘了点个赞,转发到相亲相爱一家人家庭群,让二舅给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