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休学男孩的妈妈前来咨询,孩子高一,已经休学半年了,把自己封闭在家里什么也不做,问他想干什么,他说要出去打工,边赚钱边学习,但已经说了半年却无动于衷。
他们夫妻都是老师,学校的各科老师他们都熟悉,对孩子也格外照顾,在初三分快慢班的时候,通过关系帮孩子安排到了快班,孩子一百个不愿意,快班压力大,周六日经常补课,几次争吵要回到普通班,妈妈说:“快班的老师好,进了快班,半只脚就踏进了重点高中!”
孩子勉强接受了,类似的事情很多,孩子要进篮球队,妈妈说问下校队王老师,相反地,会给孩子报一堆补习班,原因是,物理老师说孩子哪里底子不好,英语老师说孩子哪里不扎实。
结果到了高一没上几天,孩子死活不去了,说:“一堆人坐在下面听老师讲课,觉得傻乎乎的!”
最后呢,一心想按住的那个孩子,却一心想着要逃离,缘何如此呢?
查看大图
父母“越界”是对孩子的精神奴役
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就像上面的那位教师母亲,妈妈觉得你该补课了。
在电影《囧吗》中,徐峥在火车上和同事聊工作,一旁的母亲各种水果往徐峥嘴里塞,弄得电话也打不成。
出门旅行老妈也不忘了拿着一盒红烧肉给儿子,结果剩下最后一块时,儿子还想夹着吃,老公盖上了盖子说:“吃多了得脂肪肝,我要控制你!”
查看大图
还记得之前遇到一位妈妈,她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尤深:“对于报考专业这事儿,孩子一定要听父母的,孩子知道个啥!”我也回复了她:“孩子得有机会走到那一天!”现实是,孩子已经抑郁休学了。
很多人都有一个毛病“好为人师”,当父母的尤其如此,看起来你的经验很足,那只是和孩子相比。
总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还不忘说一句:“都是为了你好!”
对于孩子来说,要么不孝,要么服从,这不就是赤裸裸的精神奴役吗?
查看大图
父母“越界”,终会两败俱伤
孩子要么叛逆,要么服从。
1、叛逆的孩子开始出现亲子关系问题、网瘾、厌学、休学等问题,父母的注意力就会被牵引到问题上,而这些问题又成了父母说教、打骂孩子的理由,如此往复。
这就是我经常给家长说的,要跳出问题,看到本质,这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往往会引来很多父母的一众批评,“游戏就是毒瘤”、“国家该取缔游戏行业”等等。
游戏占据了孩子宝贵的时间,但游戏产业规模已超过3000亿,趋势不可逆,与其抱怨不如拥抱它。
2、顺从的孩子常会自卑、价值感缺失、容易抑郁,在面临和父母顶撞时,他们选择了默默承受。
你可能会说,我见过很多优秀的孩子,父母管得很严,不排除个例,但现在又出现一种群体“空心病”,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发现,近30.4%的北大新生都厌恶学习,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有自杀倾向。
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只因一直被父母、被学校、被社会推着走。
以上两种结果,谁又比谁好呢?父母和孩子哪个不是受害者呢?
查看大图
父母该如何与孩子划清界限?
孩子比我们看起来更需要帮助,“划清界限”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不管。
哲学家弗洛姆一直强调: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
1、已经约定好的事情,不要插手。
既然和孩子约定好了学习时间、游戏时间、或者某件事情,就不要反复唠叨,“还有十分钟”、“说好的作业完成了吗”等等,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尤其反感。
2、孩子自己可以承担结果的,交给孩子。
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孩子未来能自食其力吗,总不能在孩子成家立业以后,还要征求父母的意见来决策吧?那就从现在开始,交权吧!
3、把孩子看作是一个个体,而非自己的资产。
《婴儿的秘密》中提到一个观点:尊重孩子,即便他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4、做孩子的顾问,而非领导。
孩子比我们看起来更需要帮助,但不喜欢我们干涉他,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所以放弃领导孩子的幻想,做孩子的“顾问”看起来更受欢迎。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很多父母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做得太多了。
关于这个界限,你守得住吗?
教子问题答疑解惑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我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