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4月初,咸丰皇帝的爱将僧格林沁与睿智的文臣郭嵩焘,共同解读皇帝口谕的次日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在天津钦差行台的青砖灰瓦之上,为这即将展开的重要会议增添了几分庄重与神秘。
僧格林沁身着朝服,步伐稳健地步入大堂,与早已等候在此的传送咸丰口谕的和硕怡亲王载垣会面。他的神色凝重,预示着即将讨论的议题非同小可,关乎国家的命运与未来。
“亲王大人,”僧格林沁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与担忧,“皇上的口谕已下,若夷人胆敢擅入大沽口,不依规矩行事,便要以武力相迎。此言背后究竟有何深意?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
怡亲王载垣闻言,微微蹙眉,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仿佛在回忆着过去的辉煌与荣耀,又似乎在思考着如何化解当前的困境。
片刻后,他转过身来,语气坚定而有力地说道:“此事关乎国家尊严,更关乎万千百姓的安危。英法联军与我们争议的焦点,在于登陆地点是大沽口还是北塘。若我们轻易妥协,顺从他们的意愿,那么皇上的颜面与朝廷的威信何在?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接着,载垣话锋一转,讲起了此次前来大沽口传达口谕,皇上特别提及的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马戛尔尼特使前来拜见乾隆皇帝的历史事件。他详细描述了当年英使团在天津大沽口登岸的情景,以及随后沿白河运河进京的种种细节。
当讲到船上被强插上“英吉利贡使”旗帜的场景时,皇上竟开怀大笑,似乎对这场外交博弈中的微妙转折颇感兴味,也似乎在向世人展示大清国的包容与自信。
“当英使在大沽登岸后,谒见皇帝礼仪便成为外交谈判的主题。”载垣继续说道,“直隶总督梁肯堂、钦差大臣徵瑞、军机大臣和珅先后与其反复交涉,中方要求英使像其他皇朝属国一样对皇上跪拜,而马戛尔尼却认为他是英王代表,英王与中国皇帝一样伟大,两国之间应平等相待。最终,英国使团接受了跪拜礼仪,这也成为两国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和珅的一份奏折,详细记录了马戛尔尼使团在乾隆寿诞之日行三叩九拜之礼的情况。臣和珅谨奏:窃照英吉利国贡使到来之时,……臣等即令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之礼,礼毕。应入座之王公大臣依次入座,带领该贡使坐于西边二排之末,令其随同叩头后入座。待皇上进茶时,众人皆于座次行一叩礼。
载垣再次将话题转回到当前的局势上。他说,英法联军如今试图以船坚炮利为后盾,挑战大清的底线。他们或许以为,凭借武力就可以迫使大清就范。但他们忘了,礼仪之邦的尊严不容侵犯。皇上提及马戛尔尼觐见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和珅等大臣的机智应对,正是希望大清能够铭记过去,坚守底线,用智慧和勇气捍卫国家的尊严和威信。
“面对大沽口这前所未有的挑战,”载垣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重,“我们作为国之栋梁,不仅要从前朝先贤那里汲取智慧与勇气,更要超越他们,展现出大清儿女独有的坚韧与不屈。我们的坚守,不仅是对这片土地的忠诚,更是对皇上圣恩与百姓期待的庄严回应。唯有如此,方能不负历史之重托,不负这万世基业。”
僧格林沁闻言,对怡亲王载垣的政治觉悟和见解表示赞同,又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需要谨慎。“亲王大人,我们是不是可以和英法联军谈判来解决……”僧格林沁没有透露这是郭嵩焘的建议,而是小心翼翼地询问载垣。载垣面容严肃,没有立即答复,似乎心中已有计较。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本文是《帝王的决策压力》系列文章第六篇,谢谢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