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三首定风波,三十岁以后才能读懂,太抚慰人心,此生必读!
苏轼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是因为在中国历代的文人中,没有哪一个的文化造诣和文化成就能够超越他。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文人学者,对苏轼留下的文化遗产如痴如醉,他们诠释、演绎,但都差强人意。真是“说不全、说不完、说不透,永远的苏东坡”。 #观点创作营第二季#
公元1079年,朝廷风云变幻,新旧党争愈演愈烈,苏轼由于反对新法被划入旧派一列。
苏轼作为当时有名的大文豪,其诗文影响力仍被变法派所忌惮。
因此,新党中某些阴险之徒竭力搜罗苏轼的诗文,罗织了他诽谤朝廷和君主的罪名。
刚上任湖州知州三个月,苏轼就被押至汴京御史台问审,一百多天后才结案出狱,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十二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贬谪黄州时期,是苏轼的政治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遭遇重大挫折的时期,也是其人生态度和艺术领悟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
苏轼在黄州所填的诗词在六十首以上,占现存苏词的六分之一左右。其中,有三首《定风波》很值得一读,我按照时间顺序给大家说说这三首词。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重阳节到来,苏轼与新任黄州太守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回忆起昔日黄州太守杜牧和好友张祜在重九日一同登高,于是以游戏之笔将杜牧的旧诗《九日齐安登高》檃(yǐn)括而成新词,为佳节助兴,与新太守共赏。
檃括词是宋词杂体之一,是把整篇其他文学作品加工改制成词,取材来源于前人的诗、文、词,但以诗为多。
由于诗词非一体,苏轼这种括诗为词的行为,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
杜牧《九日齐安登高》)原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苏轼的《定风波·重阳》: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东坡只是颠倒了个别字句,将原诗中读来音节较“硬”的字“落”、“泪”、“只如此”改为较“柔”的“斜”、“更”、“谁不老”、“了”等。
另外,应词的音节添了三处类似歇拍的文字:“年少”、“云峤”、“多少”,从内容上没有作任何导致妨害的修改,从形式上打破了整齐的句式,曼声足之,故而情调上较原诗更宛转悠长,突出了词的特质,读来更加豪迈旷达。
1082年,这已经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
他与友人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身感狼狈,苏轼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在风雨中,穿着芒鞋,拄着拐杖,一边吟啸,一面从容徐行,不一阵,风雨过去,夕阳满山,主人公乃感到心神俱爽,从中悟出了人生的深刻道理。
词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已经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生坎坷的态度,即既来之,则安之,敢于面对风雨,敢于蔑视困难。
全篇用相当一部分篇幅,都是说的这个道理,但是,最后的“回首”,却由一般的人生体悟上升到了更高级的人生体悟,即不仅体现为笑对风雨,更体现为无所谓风雨和晴和,一切都任其自然,则心灵就会无比的平静。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参透了这一层,则一切的荣辱得失就不会放在眼里了。
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因为受到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姬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
公元1083年,王定国北归,请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于是写下此词赞她: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词有故事,意境也很美,但最震撼我的,是最后的那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可以与相悦、相爱的人在一起,任何磨难都不足惧。
只需总有一颗快乐知足的心,人生何处不适意?
现今,许多人的烦恼皆来自于内心的躁动,有太多不该有的欲念,背负着本该弃去的包袱。
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安心于在小城镇里工作,想尽千方百计,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飘荡,最后也弄得头破血流、一事无成。
他们羡慕那些北漂成功的人,可并不知道北漂的人有很多很多,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功。其实,只要心安下来,就算是在条件艰苦的穷乡僻壤,也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也能享受快意人生。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社会地位陡然下降,但他常常“幅巾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间”。
虽然尝尽了世态炎凉的滋味,他照样过着闲适的生活:“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吃饱了没事情,一路散漫而走,看看花草,好不逍遥自在!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体会到生活的甘美,高声吟唱“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面对逆境从容坦荡,豁达超脱,这种面对人生的态度,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感悟。关注我,阅读稍后更精彩的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