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再点右上角“…”设为★哦
这段时间算是留学服务业的淡季,因为旧的申请已经结束,孩子们该开学的都已经开学了。
新的申请offer还都没到下的时候,但实际上我们每天依然在接触形形色色的家长,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的家长属于出国意愿非常强烈的冲动派,孩子offer还没下来,就等不急全家都要奔出来,我们之前遇到过好几个这样的,以至于我都开始怀疑:
这么着急着出来,该不会身背命案或者老赖吧。
反复核实后确定不是,这才放心,而他们给的解释之一就是:想孩子早点出来学英语,国内没有语言环境。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代表了一部分国内家长的想法,尤其是孩子英文不大好的那种,总是觉得要么是老师教的不好,要么是没有语言环境。
言下之意是,换个牛叉老师,或者换个全英文的环境,我们孩子马上就不一样了。
我不否认语言环境确实会给孩子的英文学习带来加持,尤其是三五岁的幼龄孩子。
母不母语他都分不清楚,开口学语言适应环境,几乎是他们的生存本能,这个时候什么语言灌输的多,他们就学的快。
但是对再大一点的娃,尤其是10岁以上的就有点难了,因为想要他们主动开口还挺不容易的。
我曾经在家长的要求下,把学生申请到几乎一个中国人也没有的国际学校,按父母的想法,这下儿子应该英文突飞猛进了吧。
然而事实上并没有,他直接就不说话了,无论老师怎么启发诱导,就是不肯开口。
因为他觉得身边都是老外,人家天生英文比自己好,自己讲的很差那还不如不讲话。
时间长了,学校也有担忧,觉得这孩子不说话,上课学没学会也不知道,下了课也不和同学一起玩,是有自闭倾向还是抑郁啊。
这样的孩子不是个例,你去看很多的海外华人,移居他乡很多年,就生活在唐人街,一句英文不用讲也能活。
知名网红凤姐不就说了么,说自己到美国十几年,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好好学英文。
那可是全世界最国际化的城市——纽约哎,凤姐还跟很多说英文的男性date,最后也没学会英文。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都是很懒的,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如果没有人逼着你学习,你会天然的给自己找“纯中文环境”的舒适圈。
比如每天呆在家里看国内视频,只和会说中文的人来往,只去中国超市,几乎不和本地人交流,一切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这样子你能英文流利才怪。
还有的人呢,会有一种临时性心态,就觉得我只是在这里待一段时间,以后肯定会离开的,都觉得自己是过客了,自然也没有什么学习语言和文化适应的动力了。
我之前就遇到过一个学生,读国际学校但英文依然很粗浅,她反复讲自己不喜欢新加坡,觉得这里的英文不够纯正,以后要去英国美国的,所以不要紧。
我说你错了,你在新加坡学不好的话,到了英美更不会好的,理由很简单,你在新加坡是短暂旅居,到了英国美国就不是过客了吗?依然是啊。
你在国外学了个半吊子,回国更尴尬,既比不上真正的海归学霸,又卷不过能吃苦的小镇做题家,一整个家里钱白花。
那有的人会说,既然不能迷信国外的语言环境,那我把雅思考4个7总行了吧。
且不说雅思考7分,难度不亚于高考总分过600,就是你真考到了这个语言成绩,也不代表你就拥有了同等的语言能力,出国以后就如鱼得水了,这个以后我们再展开来讲。
先讲一个我今天中午跟家长面谈聊到的话题,她觉得第一学历很重要,几乎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她觉得如果送孩子出来,那就必须读名校,如果读不了就没有意义。
什么是她认定的名校呢?起码是QS100以内吧。那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啥水平呢?在国内高考也就能上个本科线吧。
那么问题来了:同一个孩子,在国内卷只能上个本科,但出国你就要求他必须QS前100,凭啥?就凭国外学校是申请制,没有硬性标准是吗?
当然这种心理我能够理解,因为中国人从小到大是一路考上来的,早已习惯了用分数衡量自己的实际能力。
不管是中小学还是高考,还是毕业以后的找工作,“考”就是评价体系的核心,他们非常需要用考试结果来证明自己,凭考试成绩拿到的学历就是再好不过的证明。
第一学历好看,证明成绩好、智商高,天之骄子,反之就啥都不是。
但国外的高校很多都是宽进严出,你能被录取不代表就能顺利毕业,家长不这样想的,他们天然的认为,你都把人给录了,还能不给毕业嘛。
再加上中外信息差,让他们更不知道很多学校的本科阶段压分很严重,加州伯克利、港科、多大这些是多少留子的噩梦,一不小心考试就挂了,而伤痕累累的低均分成绩单,想进好的研究生是很难的。
到时候就变成了:为了第一学历很好看进了高排名本科,结果中途被退学了,或者勉强苟到毕业,研究生进了个水硕,高开低走。
关于第一学历这事,我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去搜国外大学教授的履历,搜着搜着就发现,其实他们中的不少人起点并不高。
本科是我们口中的野鸡大学,研究生很水的都有,尤其是印度裔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一步步的努力和持续深造,最后留在高校,在学术界发光。
这说明,第一学历可能会符合国人筛高智商人群的诉求,但一个人能不能成才成事,不全是看智商,耐心、专注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没准更重要。
何况脑子是越用越聪明的,你可能18岁的时候看起来很笨,但一直从事一个行业,一直在学习,38岁时已经是行业砖家了。
反过来你就是智商比肩爱因斯坦,18岁考进大学后就一直打游戏,读书工作都是混日子,那一辈子注定了平庸又油腻。
所以啊,智商高不高可能就短暂影响个开局,决定不了你的一生的,相较之下,你这个人有没有目标,是否为了目标持续的努力,这些更重要。
那些动不动就拿学历说事,搞第一学历还是第二学历歧视的,要么就是想靠打压他人找优越感,要么就是有更坏的心眼子,你全信了,那就是纯纯被忽悠了。
还有的家长呢,不光是想送孩子出来,自己也想出来看看,但是呢他们又拿不定主意,就小红书小绿书的各种翻帖子。
然后跑过来跟我讲,说你看谁谁说国外也不好,美国啊新加坡啊看着是发达国家,实际上破破烂烂的,还是国内好,衣食住行都很方便。
一般这样的,我都跟他们讲: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只能看你要的是啥,判断一个国家/地区发不发达有个经济学铁律:人贵还是物贵。
发达国家人工贵,物价相对便宜,富人生活成本高,穷人生存成本低,但愿意努力就也能过上好生活。
比如一个蓝领,开卡车或者修马桶,一个月也能大几千美金,折合人民币五六万,怎么会不滋润呢。
不发达国家呢则是反过来的,人工便宜但物价高,富人生活成本低,穷人生存成本高,穷人很难致富或者晋升。
网上所有对国外or国内生活不满的人,总结下来就一类:
在不发达国家过不上想要的富裕生活,到发达国家又可能会返贫,因为发达国家贵的不是自己擅长的人工,而为了生活变成高薪蓝领,他们又拉不下脸。
至于你觉得国外生活,不如国内方便,那不是那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用某博主的话讲,是你作为一个成年人还没有完成“社会化”。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作为一个人,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中小学、大学选专业、交友结婚、买房买车生孩子,甚至找工作、叫外卖这些,都不是自己主动选择并且独立完成的,多多少少都是别人替你安排的,或者环境帮你安排的。
以上这些就是社会化,一个没有社会化的人,生存能力是很弱的,说的难听一点,离开了别人都不一定能活下来。
我们一般管这种人叫“巨婴”,不管一百个月大,还是几百个月大,理论上都还没断奶。
巨婴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改变,不适应和抱怨、指责是自然而然的,某书上还挺多这样的人。
从这个角度讲,留学生比国内的孩子不光多了一纸文凭,他们还多出来一个社会化完成的过程。
比如有的孩子上大学了,还要父母把衣食住行都安排好,衣服都要快递回去洗。
但海外的孩子没这个条件啊,他饭要自己做,电话卡、银行卡、租房子……什么都要自己来,甚至学校偏僻点,还得自个买辆N手车开。
不光生活上靠自己,有时候还会利用假期去打工挣钱养活自己,因为外国的孩子经常这么干,十几岁就有快餐店打工的经验了。
而国外的花销也确实挺贵的,零花钱就只能自己挣了,就这样你的孩子白天在名牌大学里学习,业余在社会大学上历练,四年下来基本跟成精了差不多。
当独立生活成为了习惯,你会发现他连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了,凡事变得有主见,遇到好的机会会主动出击。
比如某个跨国交流的名额,人家会主动跟老师沟通争取,想进心仪的机构或者学习,也会主动沟通交流。
这在国外很正常,你不主动人家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不跟对方展示你的优秀和自信,怎么让人家发现你很合适呢。
这就是我时常给留学生家长讲的“放手”,鼓励孩子多去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多试才能锻炼能力,才能给后续铺一个更大的舞台。
这个时候,国内同龄的孩子还处于妈宝爹宝阶段,在家长的建议下,要么刷考研卷,要么刷考编。
或者听妈妈的话,任劳任怨,把活往死里干,然后等着领导赏识和发现,如果没被发现,那就是怀才不遇、老天爷不公平。
洋洋洒洒写这么多,肯定会有宝子说,我也觉得让孩子去国外锻炼一下挺好的,但我们没有钱呀。
不不,那不是最大的问题,作为家长真正的困扰,其实是认知的高度和你最终的目标,这个具体我们加私信聊:
最后的最后提示一点,不管你看完有啥想法,有什么决定,都不要四处嚷嚷,让别人先知道,古人讲“事以密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前提得“一切静悄悄”。
找到伢伢哦
*图片及资料源于网络,本文为伢伢复盘原创,
转载请联系伢伢复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