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公开声称,印度要用“军事力量”来对付中国,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12日,下令军队,要求印度军队把中国军队从“被侵占的”领土上“清除”。印度的防长随即附和说:要战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结果打脸。17/18日,印军在东西两段边界上发起进攻,挑起了震惊世界的战争。
为什么印度要在1962年挑起冲突?
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1959年,印度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惨遭失败,印度的北上扩张野心破灭,因此想用武力解决;二是中苏关系破裂,在国际上中国遭到孤立,而印度则得到美苏的支持,因而在战争爆发后,印度获得了75国的支持,中国则寥寥无几;三是1961年,印度刚刚击败了葡萄牙,收复了果阿,这块被葡萄牙殖民了400多年的土地,因而士气高涨。
所以在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频频挑起事端,中国逼不得已,被迫发起自卫反击战。
战争的过程就不必细说,前后两个阶段,加起来一共打了14天,张国华还担心打不赢,结果印军的战力实在太渣渣,连国民党正规军也不如,就是保安团的实力,成为张国华几十年来赢得最轻松的一战。
在这场战争中也诞生了一句经典语录,这就是庞国兴在战后总结报告会上说的:“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话说得虽容易,但中国还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阵亡722人,负伤697人。换来的是毙伤印军4885人,俘虏3968人。
那么在这些牺牲的将士中,双方最高级别的军官都是谁呢?
中国烈士李白石,牺牲在冲锋的道路上:
1962年10月28日,在东西两端都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中国命令东线军队停止进攻,并提议中印重启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但是此时印度不甘失败,认为这一阶段的失败是自己没准备好,所以往边境调兵遣将,边境地区的印度兵力增加到了3万多人。同时,古巴危机得到解决,苏联腾出手来支援印度,因此印度的心思又活跃起来了:之前只有美国一国支持,现在两个超级大国都支持,还能打不过,于是战争的机器再次开动起来。
印军向我军全线反扑,按照军委命令,前线部队对印军实施反击,开启第二阶段作战。
东段防线,解放军发起了西山口-邦迪拉战役,19日,攻占了邦迪拉,随即向南继续搜剿追击印军。第一仗就是登嘎威利遭遇战,而我们的英雄李石就是牺牲在这场战斗中。
登嘎威利,位于邦迪拉以南的坦加帕尼河河谷内,河谷狭窄,登嘎威利一段不过200米长,一条公路位于河谷北岸山脚处,这是邦迪拉的印军向南溃逃,和南来的援军必经之路。
11师第33团攻占了邦迪拉战役,少数印军南逃,于是33团命令3营,也就是李白石营向南追击敌军。3营命令7连和9连2排留在邦迪拉进行警戒,保障后路安全,其余8连、9连(欠2排)、机炮连向南追。
结果同印度的增援部队在登嘎威利遭遇,邦迪拉战役,印度派了印军67旅前来增援,先头部队是查谟·克什米尔联队第三营,我军也是3营,一场“3”对“3”的战斗。可是他们走得太慢了(或者说走得太快了,不然还可以多活几天),等他们到达登嘎威利的时候遇到了邦迪拉的败兵,得知了邦迪拉失守的消息,于是两部合兵一处就地防守,等待命令。
19日中午,李白石率领3营抵达邦迪拉以南11公里左右处,前方的先头连遭遇了印度的警戒小分队,这里有座小桥,印军以三挺机枪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结果前锋的9连,在重机枪的掩护下前进到了离敌军阵地30米处,几颗手榴弹直接报销了桥西侧的机枪,又趁机冲过小桥炸了剩余的机枪阵地,此次战斗毙敌10余人,从被击毙的印军判断,这是印度来的援军。
此时3营从贝利小道下来边走边打已经7天了,战士们非常疲惫,而且不知道前方有多少敌军,但是李白石还是鼓励大家坚持住,坚持最后5分钟就是胜利。印军必然是刚刚抵达这里,对我军的情况也不了解,必须趁敌军立阵未稳之际将之消灭,让各连队动员战士,做好打恶仗的准备。
依然是9连为先锋,20分钟后,9连发现了印军部队,这时的印军非常混乱,但是印军占据了有利的防守地形。我军想要打,似乎只能硬着头皮冒着炮火打上去,但是我军向来喜欢迂回穿插的,这个思想深入了各级指战员。李白石对此也有深刻的理解,他想来个迂回穿插,把印军这支部队全部给吃掉,否则从正面进攻,印军很容易从公路后面逃脱。
于是李白石命令:9连正面猛攻,8连随后,趁乱向印军后方插入,断其后路,机枪排加入9连,支援9连冲击,迫击炮连火力支援。
一个疲惫的不满编的营,在一个狭小的河谷内,进攻一个齐装满员,装备精良的营,还想将之全歼,这也只有中国军人敢干。
9连的进攻遭到了印军的拼命阻击,在有阵地防守的情况下,印军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距离印军的阵地越近,其阻击火力越猛,这时9连的火箭筒发威,先炸毁了印军的机枪、迫击炮阵地,又干掉了一辆牵引车连炮。没了火力支援的印军顿时慌了,副营长带着8连,上了公路一路冲杀突破印军封锁,将300多印军拦截下来,但是印军是一个满编营还有从邦迪拉逃出来的残军,为了留下这部分印军李白石带领8连主力去拦截,在冲锋的过程中,李白石营长不幸牺牲,成为了对印反击战我军牺牲最高的军官。
不过李白石没有白白牺牲,此战毙敌170人,俘虏中校营长以下34人,以及大量物资缴获。而我军也付出了牺牲22人的代价。
这说明什么,面对河谷狭窄不宜进攻,更别说迂回穿插,但是,有困难就克服困难。
李白石营长,时年35岁,为我解放军11师33团3营营长,军衔:大尉。
是的,大尉,这是1955年制定军衔时候订立的,为尉官级别的最高军衔,授予副团长、营长、副营长和连长,1988年恢复军衔制度后,就不再设置大尉军衔了。
正是因为有李白石这样的敢战的英雄,才打碎了尼赫鲁的野心,彻底打痛印军,打痛尼赫鲁。为有如此的英雄而骄傲,但是印度可就惨了,
印度将军,在逃跑的路上被击毙:
回到西山口-邦迪拉战役,解放军在当地人的指引下,穿越了密林峡谷,这在印军看来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根本就没有道路,而且实在太寒冷了。所以防守西山口的印62旅正在围着火团取暖呢,但是解放军已经悄悄地接近了,11月18日,西山口战役打响。
结果这个军校毕业,早在1944年就入伍的霍希尔·辛格旅长,得知印军失利,不顾手下死活,率先逃跑。结果正好落入了伏击圈,到了双方刺刀见红的白刃战时刻,辛格完全被吓破了胆,不敢久停,竟然化装成普通士兵的模样,带着几个贴身亲卫就逃跑了。
只能说辛格太倒霉了,印军溃散后,我军分散搜剿残兵败将,辛格就被三名我军战士搜到了,最终被击毙。
当时并不知道,击毙了一名准将,所以阻击印军的三名战士,班长潘高寿因作战勇敢仅评为二等功。
“你们太不讲道义,竟然杀害了我们的一个将军”,这是一周后印度的抗议。
我军一脸懵逼?按照印度所说的应该是潘高寿那次遭遇战,于是把战场又打扫了一遍,连已经掩埋的尸体也翻出来,可就是没找到印度的准将。
最后,经过仔细搜索,才在两条巨大的树根中间发现了一具尸体,经过鉴别,这就是要找的那个准将。
真是送上门的功劳,潘高寿的功劳重新评定,被评为一等功,升排长。
战后:
战后,没有收回藏南,我军在东线战场撤回了原来的控制线,实在很可惜,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当时向西藏运送物资补给是多么困难,在国际上也得不到支持,因此不得不后撤。但是并不是全线后撤,在西线,阿克赛钦被我们牢牢控制住,为什么要坚决控制这里?
看看地图,这里离新德里只有300多公里,且地势更平坦,更适合大规模装甲集团进攻,因此这里更具有威慑性。
今天,青藏铁路早已修通,拉萨到林芝的铁路也在今年开通,到尼泊尔的铁路正在进行中,倘若再来一次,一切问题必然彻底解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