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宣传画
今天文章的主角是一位女子,她是一位失去丈夫的女子,一位小学教师,一位携子抗日的母亲,一位39岁报考黄埔军校并成为黄埔军校史上年纪最大的学员,一位女兵连长并参加常德会战的英雄,一位那个时代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一位传奇的女子。
她叫周咏南,她的孩子叫黄天。
颇不平静的生活
周咏南女士,1900年生,号秋琼,是湖南祁东人。她出身书香门户之家,5岁的时候,便随兄弟们拜名师学武,到了11岁的时候,她已经能在面对三五个人的围攻时,坦然应对了。她不仅爱武,还爱文。到了9岁的时候,她能写短文,11岁的时候,能吟诗答对,还写得一手颜体。正是她自幼接受了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的想法不盲从于众人。
她19岁的时候结婚,20岁生下小黄天,21岁的时候不幸丧夫,那个时候小黄天才9个月大。从此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她这一辈子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像一列火车沿着轨道平静的直到终点。
1927年,北伐战争硝烟弥漫,她在家乡一带设馆授学,招纳女弟子,可是时代使然,旧体国学难以为继。她便弃教重新进入了衡阳含章女中学习新学。1937年,毕业后她来到祁阳县白地市中心小学,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周咏南旧照
“日寇并没有规定,不准屠杀孤儿寡母!”
可惜好景不长。“七七事变”之后,改变了这平静的一切。国家兴亡系于一线,她心情颇不平静。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之后,无数的难民涌入祁阳,眼睁睁看到无数孩子和女人成为了孤儿寡母,背井离乡,惨不忍睹。
“若不是日寇侵占我河山,焉能造成我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国之不国,家不是家,孤儿寡妇在不断增多,她想起她的坎坷和艰辛,悲从中来。
“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我们的祖国已整个在动荡,我们已无处流浪,也无处逃亡。哪里是我们的家乡?哪里有我们的爹娘?百万荣华,一霎化为灰烬;无限欢笑,转眼变成凄凉。说什么你的、我的,分什么穷的、富的。敌人杀来,炮毁枪伤,到头来都是一样!”
一首《流亡曲》,唱出无限悲情。
“日寇不灭,难以为家!”她决定投笔从戎,这可不是男人的特权。她号召自己的学生共赴国难。
这年冬天的时候,小黄天已经高中毕业,长成了男子汉。咏南突然取消了他的完婚计划。
“难道妈妈你不想养孙继承香火?不想弄孙自乐?”儿子问道。
咏南告诉儿子,不能让他去考大学。母子一起报考军校!
“国家规定,独子不得从军!”
她十分严肃的说:“日寇并没有规定,不准屠杀孤儿寡母!”
黄天无言以对。
“您忍心拒我于报国门外吗?”
转眼来到了1938年的冬天,他们母子双双报考了黄埔军校。报名的时候,衡阳招生的负责人对咏南说:“你年纪已39岁,超过年龄太多,不能报考。”
咏南含着泪指着她独独的儿子说:“他是我的独生孤儿,九个月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我吃尽千辛万苦,把他拉扯成人,难道我就舍得把他送到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教员,应以身作则。今送子参军,我亦决心以身许国,报名投考,共赴国难,您忍心拒我于国门之外吗?”
招生的负责人被感动了。母子双双被录取。
后来,儿子黄天学习步科,在四川受训;她在江西学习战场救护。在这期间,她还三次夺得劈刺冠军。这大概与她从小习武不无关系。
1940年1月,母子二人同时毕业。在毕业典礼上,蒋介石亲自为母子俩授奖,嘉奖令上这样写道:“母子从军同学,共赴国难,夙世楷模,殊堪嘉奖。”
《救国日报》以《母子从军抗日》为题,作了一篇报道,号召全国人民,要像周咏南那般爱国,孤儿寡母,同时从军抗日。学之以精神,投之以报国。
她从小就有“武功”,加之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被分配到了第九战区湖南前线的53军,任政治部中尉干事,驻扎在守津市,儿子黄天则被分配到了湖北的恩施。她并不愿意在办公室工作,她要求下到连队去,要上抗日的战场上去。她同时提出,将随军的家属组成女兵参加抗日,减轻部队的负累,并且广泛招取流亡的女青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项建议,受到了军长的嘉许,付诸实施。
1943年,女兵连成立了,咏南被任命为连长,主抓军事技能训练。
周咏南旧照
黄埔军校女子队
抗日战场上的女兵
女兵持枪训练
“横枕沙场骷髅眠”
1943年冬天,常德会战爆发。
黄天在会战前夕收到母亲的来信,“吾儿悉知,常德战事,一触即发,尔我母子,既以身许国,勿安危系念,母如马革裹尸,志所愿也,希继承吾保国之志,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是所愿也。”
面对来势汹汹的10万敌军。她主动请缨上战场,带着自己训练的女兵接下了死守津市中渡口的任务。她们面对的是日军铃木大队,这是一个劲敌。日军没想到自己面对的会是中国女兵,第一次进攻便受到猛烈地攻击,丢下十多具尸体落荒而逃。
等待日军炮兵支援后,虽然敌我双方兵力发生逆转,咏南还是沉着应战,指挥有力,打退了日军的进攻。看到进攻再次受挫,铃木大队指挥官铃木雄气急败坏,恼羞成怒,拔出指挥刀下了死命令进攻。日军不顾死伤,很快便冲进阵地。看此场景,咏南率先冲出战壕,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她以一当十,瞬间砍死了几名日寇。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铃木雄亲自拔出指挥刀上战场,与咏南厮杀,他的身上、背上中了枪刺,被打成重伤。日军见状,一枪打中了咏南大腿。拖着铃木雄撤出了战场,咏南中了枪昏迷了过去,她的三排长金妮在掩护她时不幸牺牲。
在这一场血战中,女兵连杀死日军上百人,中伤了日军指挥官铃木雄,日军被杀得胆寒心惊。同时,女兵连也伤亡了40多人,牺牲了两个排长。所有的她们都称得上是巾帼英雄!
咏南曾写诗自励:“胡马纵横澧水边,倭头未尽懒升天。昨宵又得从军乐,横枕沙场骷髅眠。”
1944年,她伤好之后,调任一二九兵站医院新闻室少校主任。
征战沙场的女兵
“极速回家,不要参加内战。”
1945年,经过14年艰苦抗战,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咏南觉得自己报国之志已酬,毅然舍弃少校军衔,卸甲归教。她接受了她参军前所在的白地市中心小学校长的邀请,回到了学校教书。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她再三函电儿子黄天,“极速回家,不要参加内战。”可是黄天觉得自己的前途很好,并未听从母亲的规劝。直到1949年,黄天随部队在北平起义。1952年他转业到祁阳县水利局,在上个世纪90年代去世。
咏南则一直在小学执教,在60年代的时候去世。
她留有遗诗一首:
暴雨狂风冲破楼,苍松流泪柳摇头。从军抗日成深罪,不悔当年报国仇。
古有花木兰,今有周咏南。她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传奇人物。
周咏南女士晚年照片(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黄天晚年时照片(拍摄于一九七九年)
她与他的孩子,她与她的学生,她与她的战友,她和所有的抗日英雄,注定载入史册,注定名垂青史,注定流芳百世。她是一名平凡的女子,又是一位传奇的女子。他是一位娇小的母亲,又是一位保家卫国的英雄。女子本弱,为母则强,为国则强。我们敬畏这样的女子,我们缅怀这样的英雄,我们会永远记住这样的民族的脊梁。正是有了这样千千万万个的咏南,我们最终驱逐走了侵略者,结束了漫漫长夜,换来了光明,开辟了新天……
周咏南女士万岁!民族英雄万岁!祖国万岁!
我是,万千世界,让你我发声,让历史留声。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喜欢我的创作的话就关注我吧~
本文为号作者原创。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