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空军后勤部副部长王央公
王央公,1913年9月生于辽宁省阜新县。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1935年在学校期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1937年9月,王央公参加八路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八路军总司令部随营学校政治教员,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员,抗大第一分校干部教育股、组织股、宣传股股长。1940年开始,王央公从事党的对敌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王央公任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敌工科科长,盐阜地委对敌斗争委员会副主任、敌工部副部长,新四军第三师六科(联络科)科长。
抗战胜利后,王央公随第三师赴东北。到达东北后,任内蒙古通辽县县长。1946年2月,任郭前旗委第一任书记、旗政府副主席兼旗武装大队队长。在此期间,王央公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支持蒙古骑兵独立团配合主力部队三下江南作战,支援解放战争。1947年3月,王央公调任西满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部长,东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期间,负责管理过甲级战犯、末代皇帝溥仪和被俘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等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央公任东北军区敌工部部长。1951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俘虏管理处(简称“俘管处”)建立后,王央公任俘管处主任,参与了朝鲜停战谈判。王央公上任之初,各战俘营、队之间对战俘的称呼不一致,有的称“俘虏”,有的称“老外”等,称谓从表面上看是小事,但体现了我军对待俘虏的政策。得知上述情况后,即请示志愿军政治部并报请总政治部审定,统一将战俘的称谓改为“学员”。期间,王央公全身心地投入到战俘营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从衣食住行,到教育改造,他都一一过问。他善于找战俘谈话,了解他们的心理,甚至了解到他们的亲人。在这些细微的思想工作中,许多战俘被深深感化,成为反战人士。1952年6月,志愿军政治部在碧潼志愿军俘管处召开第二次敌军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会后,王央公主持在战俘营成立了“运动娱乐委员会”,随后又成立了有赛事经验战俘参加的“碧潼战俘营运动会筹备委员会”,于同年11月中下旬间,在志愿军战俘营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按照国际奥林匹克模式进行的大型体育运动会——“战俘营营际奥运会”,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战俘运动员代表共500多人参加。有的战俘说,参加运动会几乎忘记了自己是战俘。战俘五团84名战俘,联名写了36封信,给美、英等国的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呼吁和平,制止战争。中外新闻记者们对这次运动大会的盛况作了充分的报道,影响遍及全世界。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王央公在双方交换遣返战俘工作结束后返回国内,于1954年任国家计委副局长、局长。1957年,王央公重返部队,任解放军空军修建部副部长兼外场部部长,工程部副部长,空军后勤部副部长。
1957年,王央公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勋章荣誉章。
1982年,王央公离职休养(正军职待遇)。
1988年9月13日,王央公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赵连军根据童来喜、顾永俊、刘华领主编《无衔将领——从新四军中走出来的未授将衔的军以上干部》改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