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宁夏固原:从乡村教师到石窟专家——韩有成(图)

0
分享至

在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干了一辈子,61岁的韩有成始终秉持一个理念:“不能只是管理和看护,要留点东西下来。”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石窟始凿于北魏,兴盛于北周和唐代,历代都有开凿或修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现存的162座窟龛,千余尊造像,汉文、藏文、西夏文等碑刻题记,是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的辉煌印记。

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加上位置偏远,又曾历经几次地震毁坏,须弥山石窟的价值一度被掩埋,直到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才重新绽放光彩。



秋日的须弥山石窟。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1981年,在原州区一所乡村小学工作的韩有成被抽调,成为筹建中的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的一员。

“我老家离石窟不远,听说过这地方,但没去过。”韩有成回忆道,经过千年风雨,那时的须弥山石窟“像废墟一样”,连窟门也没有。常有村民将羊群赶到窟中避雨,也有人在窟中乱涂乱画,韩有成和另外两名同事的工作就是阻止这些破坏石窟的行为。

山上风沙大,交通不便。韩有成和同事只能一周回一次家,住在临时搭建的土坯房里,用油桶去山下接泉水喝,平时就啃从家带的干馍。冬日天寒地冻,炉中炭火经常熄灭,他夜里常被冻醒。



退休后的韩有成在家中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苏醒 摄

1984年,须弥山石窟迎来首次大规模修缮保护,许多外地专家到来。他们的分析研究,让韩有成真正开始意识到石窟的价值。期间,他还去云冈石窟参加培训,系统学习了石窟相关知识,被云冈石窟的学术氛围震撼,暗自期待修缮后的须弥山石窟也能大放异彩。

有了目标,韩有成借着陪同专家的机会向他们请教。“教授带来的研究生跟着记笔记,我也跟着记。”韩有成说,他还会去书店搜寻相关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为研究打下了扎实基础。

“其他人下班后都在宿舍聊天,他就在自己宿舍看书、写东西。”曾和韩有成共事的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安永军说,过去山上常断电,韩有成时常点着蜡烛做研究;他在巡查石窟时也很仔细,经常要打着手电查看每处细节。



文物修复专家在须弥山石窟圆光寺48号窟内商量修复方案(2020年4月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韩有成保存着许多笔记本,清秀小字记录着须弥山石窟每天发生的事,直到他退休那年突发脑梗前从未间断。他还发表过60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出版了《须弥山石窟志》等著作。直到退休前,他还在山野里调查宁夏境内石窟,被评为2022年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优秀个人。

“过去外面来人,问起石窟的情况,我说不上来。后来,谁来了我都能讲。”韩有成如今因脑梗而左半身瘫痪,但在手机上看到石窟相关的视频、文章,还是会收藏起来慢慢看。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对须弥山石窟有了兴趣。“如果不研究,石窟就只是石窟。”韩有成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多人研究须弥山石窟,发掘它的价值。(记者马思嘉 苏 醒)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地理视野:探秘须弥山石窟——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瑰宝

在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隐藏着一片古老而神秘的石窟群——须弥山石窟。这里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风光

须弥山石窟坐落于宁夏六盘山北端的寺口子河北岸,距离固原市区约55公里。这片区域地形独特,山峰叠嶂,沟壑纵横,为石窟的开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须弥山海拔2003米,山基以紫色砂岩、砂烁岩及页岩组成,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山中流水潺潺,风景秀丽。

二、历史沿革与石窟开凿

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不断营造与修葺,须弥山石窟成为原州(今固原)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也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石窟的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

三、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

须弥山石窟现存大小石窟162个,造像600余尊,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连绵2公里的8座山峰上。这些石窟和造像不仅展示了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不同朝代的审美风格和宗教信仰。

北魏时期的石窟佛像鼻梁高隆,保留着印度佛教的风貌;隋代佛像则是上身长、下肢短,方面短颈,形象质朴拙重;唐代佛像造型趋向丰满,服饰华贵绚丽,表现出唐代艺术的非凡气质。其中,大佛楼是须弥山的代表之作,佛像高达20.6米,开凿于唐武则天时期,是整个宁夏境内最大的石刻佛像。

除了佛像,石窟内还雕刻有精美的壁画和浮雕,描绘了佛教故事、人物形象和山水风景等,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短路径之一。唐代时,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须弥山有着“关中咽喉”之称。

五、现代旅游与文物保护

如今,须弥山石窟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感受佛教艺术的魅力,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石窟和造像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文物保护、开展修复工作、提升旅游设施等,努力让须弥山石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须弥山石窟不仅是一处风景秀丽的自然景区,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佛教艺术宝库。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佛像和壁画,还可以感受到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保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须弥山石窟的璀璨光芒永远闪耀在中华大地上。

责任编辑:程家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地理中国
地理中国
国家旅游地理原创视频图文报道
3206文章数 26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