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声讨倭魔屠戮罪,缅怀先烈救亡坚。同仇敌忾歌当哭,鞭指东瀛气凛然。"---抗日战争70周年诗友会
"篱疏豺狗进,瓯破国蒙羞。巢覆无完卵,村荒薜苈留。"---抗战纪念日有感
"雄师百万甘流血,敌寇三番叹背时。"---武汉会战
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正义战争,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先后涌出无数舍身忘死、无私奉献、为拯救民族危亡而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被后世所永远铭记于心的民族英雄。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张发奎,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他的名字,更没有听过他的故事,接下来就给大家详细讲述一下。
一、年幼时不怕苦,不怕累
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先后参加了反清、征讨袁世凯等行动。后又参加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众多战役活动,担任过总司令、名誉会长等众多职务,他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屡建奇功的高级爱国将领。
张发奎出生于粤北毗邻江西省的始兴县清化乡矮岭村的一个贫苦人家,性格活泼好动,喜欢捣蛋,8岁开始上学,上学时就曾和同学一起因为食堂的问题闹过运动,1911年的一个夏天,在和好友李君在外边玩耍时,李君不小心溺水身亡,而张发奎作为唯一的目击者及知情者,自然跟此事逃脱不了干系,为了避免被无辜牵连,于是便决定离开家乡。
他一个人流落在外,孤苦无依,吃过不少的苦头,也做过不少的苦力活,但无论生活再苦再累,他都没有放弃过学习,1912年张发奎考入了广东陆军小学并且加入了同盟会,他天资聪颖,加之自己又勤奋好学,所以在考试中名列前茅,后又进入陆军学校,接受了正规、严格的军事化训练,这可以说是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为他后来进入部队,参军入伍打下了基础。
二、军旅生涯
张发奎在毕业后担任的第一个职位便是排长,这可是一个不小的官啊,而且好巧不巧的是,他和孙中山是老乡,他也很崇拜孙中山,于是他便拜在了孙中山的门下。
恰好当时孙中山正在领导革命推翻袁世凯,因为袁世凯盗取了自己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张发奎也自然而然的加入其反袁行列中,并且在反袁行动中表现突出,深受孙中山喜爱,并被委以重用,升至营长职位,也就等同于是孙中山的保镖。
在1922年陈炯明发动的一场叛乱中,张发奎誓死保护孙中山,最终孙中山毫发无伤,安然无恙的逃离了总统府,张发奎面对叛乱,临危不乱,英勇对抗,最终打败了陈炯明,平定了这场叛乱。张发奎无疑又立了一大功,被提拔为了师长,此时的他也才刚刚30岁而已,便以获得如此高的官衔,可谓是前途无量啊。
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加入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当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他作为国民党内部年轻的优秀将领,自然当仁不让的担起了北伐的大任,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了一面盾牌,也因此被称为铁军,此称号传遍了大江南北,张发奎也因战功卓著,而声名远播。
张发奎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抗日英雄,九一八事变后,张发奎主动请缨前往上海进行支援抗日,并对蒋介石说出如果不同意就出家做和尚这样的话。
日本人来势汹汹,张发奎的部队节节败退,形势不容乐观,但张发奎仍然表示要拼尽最后一份力,流尽最后一滴血。但最终还是双拳难敌四手,陷入困境,腹背受敌,最终不得不服从命令放弃了上海。
在支援上海的行动中,蒋介石拒绝拨给张发奎哪怕是一分一毫的军费,但没有经费怎么打仗呢?这不是开玩笑嘛!最终迫于无奈,张发奎只好选择让他的第四军归入到蒋介石中央军的序列中去,原来这都是蒋介石的圈套,他早就看好了张发奎的第四军,并以此手段将第四军成功的编入到了自己的军队下。但张发奎为了抗日别无选择,只能把自己的军队拱手让人,这等深明大义值得赞叹。
蒋介石后期竟在抗日战争如此紧张的时期把张发奎调到江西进行剿共行动,因为蒋介石坚信"攘外必先安内"这让张发奎大失所望,也对蒋介石、对国民政府彻彻底底的失去了信心。于是选择了出国游历,但在国共合作进行抗日后张发奎又再一次加入到了抗日队列中,在上海会战中用炮轰的方式屡屡击退日军,这一战后更是被誉为"神炮",为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发奎的部队为什么可以团结友爱,并不断地发展壮大,这与他的性格不无关系,因为他自己就是出生于贫苦人家,所以他从不克扣军饷,对待士兵谦和友好。
其次因为早年便追随孙中山先生,耳濡目染,深受其影响,心中自然也就懂得民族大义,仇视侵略者,骨子里也是一枚纯正的爱国好青年。但同时他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功勋卓著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像叶剑英、徐向前、贺龙等等这样元帅级别的人物,还有像张云逸、许光达、谭政这种大将级别的优秀将领,他的一生可以用传奇两个字来形容。
总结
张发奎戎马一生,挥戈蹿马满征尘,参加过中国近代史上上大大小小的数十场战争,屡建奇功,功勋卓著,还为我国培养出了5个大元帅,以及6员开国大将,一生成就辉煌无比。在抗日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他既没有选择留在大陆,也没有前往台湾,而是决定定居于香港,安享晚年,并于1980年去世,享年85岁,给他传奇辉煌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