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真真假假太多,但总有人会坚定地告诉我们,很多时候需要真,比如人人平等的考试机会,11月3日,"天才少女"姜萍的故事终于落幕了。
但比起单纯地谴责作弊行为,我更关心的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会陷入这场"造神"狂欢?这背后折射出了什么社会现象?
人性的三重弱点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寒门天才少女"的故事第一次刷屏时的心情。一个农村家庭的中专女生,以碾压性的成绩打败了一群名校大学生。这简直是所有人最爱的"爽文"剧本:穷人家的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是的,我们都爱这样的故事。农民工子弟考上清华、打工妹逆袭当CEO、单亲家庭走出状元...每一个"寒门贵子"的传说都能激起无数人的共鸣。因为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公平,看到了努力就能出人头地的可能。
可惜人性就是这么奇怪。当一个故事太完美时,我们反而会主动关闭理性的开关。姜萍的成绩公布后,数学专业人士其实提出了不少疑问:比如答题速度不合理、解题思路过于老道。但这些声音很快就被更响亮的赞美淹没了。
最讽刺的是人性中的情绪化。当真相浮出水面,昨天的"天才女孩"瞬间就变成了"欺世盗名的骗子"。赞美如潮退去,留下的只有愤怒与谩骂。仿佛在大众的认知里,人非圣即魔,不是白色就是黑色,再无其他可能。
但人性真的只能在崇拜与唾弃间二选一吗?一个17岁女孩的成长故事,真的只能是神话或骗局吗?当全网都在狂欢或控诉时,我们是否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总是要把一个普通人推向极端?这场"神化-污名"的闹剧背后,又有多少推手在暗中推波助澜?
三个推手的完美配合
"天才少女"的神话不是偶然诞生的,它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舞台剧",每个推手都在用力表演自己的角色。
先看看涟水中专这个"伯乐"。一个普通中专突然出了个数学天才,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学校立刻开足马力宣传造势,恨不得把这面"金字招牌"贴满整个校园。
连姜萍和指导老师违规的事实摆在面前,学校的第一反应也不是查证真相,而是继续粉饰太平。直到阿里巴巴官方通告,学校才不痛不痒地处理了涉事老师,仿佛自己才是这场闹剧的受害者。
再说媒体这个"说书人"。姜萍的故事一经报道就火了,流量诱惑下,各路媒体纷纷加码炒作。"中专天才战胜名校""最强学渣变身数学女神"...标题一个比一个吸睛。
倒是数学专业人士提出的质疑,愣是被这些声势浩大的"神话"报道压了下去。毕竟,平静客观的真相哪有戏剧性的故事来得吸引眼球?
最后是阿里巴巴这个"剧场主"。作为竞赛主办方,他们不但没有及时核实参赛者的成绩真实性,反而急着去采访炒作这个"爆款"选手。规则漏洞被钻了个遍,管理松懈得让人咋舌,却偏偏在造星这事上一点不含糊。直到事情败露,才拿出一份不痛不痒的说明,顺便认个错了事。
三个推手:学校要名声,媒体要流量,平台要热度,一拍即合。可当真相曝光,他们又纷纷摆出一副"我也是受害者"的嘴脸,仿佛自己从没推波助澜过。
这让人不禁要问:当利益的诱惑足够大时,每个推手都在为自己开脱,那么谁来为这个被裹挟其中的17岁女孩负责?当所有人都在忙着逃避责任时,这场闹剧的最大受害者又该向谁讨说法?
谁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这场闹剧中找"最大受害者",说实话还真有点难。就像小时候打碎花瓶,爸妈问是谁干的,每个人都说"不是我",最后受伤的却是全家人的心。
从表面看,姜萍似乎是最大受害者。17岁,正是懵懂的年纪,被舆论裹挟着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过山车。
一个本该安静学习的中专生,硬生生被推上风口浪尖,又被无情地推下深渊。这种从"天才少女"到"学术造假"的身份转变,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再看那位王老师,貌似是"始作俑者",其实也是受害者。违规指导的行为确实不当,但他被处分、被诫勉、被全网批评,这位基层教师的职业生涯算是留下了污点。不知道是不是望子成龙心切,还是想为学校"争光",一时冲动酿成大错。
涟水中专更是躺着也中枪。学校的声誉被严重损害,本想着出个"天才"给学校增光,没想到事与愿违。
阿里巴巴作为比赛主办方,原本是想通过竞赛发掘人才,结果因为管理不严,搞出这么大的风波。
可最大的受害者,或许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学生比赛,会演变成全民狂欢的造神运动?为什么我们总是热衷于将一个未成年人推向极端?为什么舆论的风向可以在一夜之间来个180度大转弯?
走出"造神"的泥潭
你让我想到了那句老话:"人人都爱看英雄诞生,却也都等着看英雄跌落"。姜萍事件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这个社会对"造神"的痴迷。
看看这几个月的闹剧吧。刚开始,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这位"天才少女",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专生硬生生捧成了"学界新星"。大家都在疯狂转发、点赞,仿佛多转一条就能证明自己站在了时代的正确一边。结果呢?真相一出,这些曾经高举"天才"大旗的人,瞬间变成了道德审判官。
说白了,姜萍就是我们集体意淫的产物。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励志典型",需要一个"寒门贵子"的故事来给自己打气。于是,随便抓住一个符合人设的年轻人,就开始疯狂注入自己的期待和想象。
这种"造神"行为背后,藏着一种可怕的集体焦虑。好像非得找个人立在神坛上,我们才有勇气相信"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可问题是,当我们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推上神坛,其实是在消费她的人性,透支她的未来。
更讽刺的是,越是热衷于造神,就越容易陷入"毁神"的狂欢。就像李健说的那样,“中国人喜欢造神,也喜欢毁神”。
结语
说到底,"造神"就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我们明明知道人无完人,却非要把某个人塑造成完美偶像;明明知道成功需要时间积累,却总想找个"一夜成名"的捷径。这样的心态,不正是让许多年轻人误入歧途的根源吗?
因此,在这个人人都想当网红、都在追名逐利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摆脱"造神"的魔咒?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总是需要"英雄"来给自己打气?
也许是时候停下来,重新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英雄,以及什么样的价值观了。
信源:
1.初赛成绩违反规则“姜萍事件”调查结果公布|央视新闻
2.姜萍母校通报:给予教师王某某诫勉谈话处理,取消年度评优资格|人民日报
3.姜萍数学竟赛系老师提供帮助!调查结果公布,涟水中专通报!|济南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