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友谊农场的“变与不变”(记者手记)

0
分享至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郭晓龙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1月05日 第 08 版)


  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无人驾驶收获机正在进行水稻收割作业。
  周立军摄

  金秋十月,丰收正忙。到友谊农场采访时恰逢水稻收割期,一簇簇饱满的稻穗铺满稻田,轻拂的微风掀起层层金黄的浪花,轰鸣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和运粮车就在离我不远处来回穿梭。

  友谊农场位于广袤富饶的三江平原,遍布被称作“耕地大熊猫”的黑土地。友谊农场不仅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农场,也是新中国首个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源地,代表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走进刚翻过的稻田,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作“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里有世界上最肥沃的黑土地,却曾是中国最荒凉的地区之一。数十年前的这里,野兽出没、风雪肆虐,只能看到大片肃杀的沼泽地,流传着“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的俗语。

  直到20世纪50年代,无数创业者来这里开荒建设,他们手拿肩扛,搭马架、睡地铺,在沼泽荒原上开垦出“大中国”“大农业”的魄力和底气。从亘古荒原到“中华粮仓”,一代代北大荒人扎根于这片广袤的田野,用汗水与热血将友谊农场建设成了“天下第一场”。去年,友谊农场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21亿斤,相当于全国14亿多人民一天半的口粮。

  从拓荒开垦的铁犁卷泥浪,到现代农业的机械收满仓。在友谊农场这片黑土地上,曾经“开荒第一犁”的劳动号子,已被现代化大机械的隆隆作业声所替代。曾经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已成为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近些年来,这里种植户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很多农户可能会说,越来越闲了,一年最忙的也就十来天!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因为各种大型数字化农业机械已经逐渐成为垦区耕作的主力军。

  这里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99%以上,无人驾驶技术也基本上覆盖了水稻的种植全过程。从搅浆、插秧,到打药、施肥,再到最后的收割、晾晒,种植户们点点手指就可以轻松完成,再也不用顶着烈日下田劳作。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粮食生产季季接续。广袤的友谊农场里既有“沧桑巨变”,也有持之以恒的“不变”。

  “沧桑巨变”的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涉农领域的科技创新在不断地迭代更新,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落地生根,“有文化、懂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越来越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这里真正落实落地。

  “不变”的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在新征程上,友谊农场始终用艰苦奋斗精神攻克改革难关,用勇于开拓精神推动产业升级,用顾全大局精神融入新发展格局,用无私奉献精神满足人民需求,开拓事业新局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资讯 incentive-icons
人民资讯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410416文章数 5482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