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独山碉楼
独山碉楼西北角施工前
施工后的西北角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座古建筑都是时间的低语,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文化的精髓。
今年,浙江首次将“修缮不可移动文物200处”列为民生实事项目,杭州积极响应号召,以实际行动守护城市文脉,不仅完成省定目标任务,还超额5处,以53项保护修缮工程和110%的完成率,交出优异答卷。
古建重生 独山碉楼的历史回响与现代修缮
位于临平区崇贤街道龙旋村的独山碉楼,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见证了民国的风云变幻,更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略的铁证。然而,经历岁月和风雨的侵蚀,独山碉楼逐渐显露出屋面破损、油饰剥落、门窗残损等病害问题,亟须专业保护与修缮。2024年,独山碉楼经保护修缮,迎来了新面貌。
“此次修缮工程,我们既要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有建筑构件,又要对其存在的病害进行现代干预。如何实现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最小干预,同时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是一大挑战。”杭州市文保中心规划工程部部长姚瑶说。
“在修缮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文物保护的原则,对屋面、墙面、楼面、木构件等部位进行细致修缮,从屋面整体翻修,更换破损瓦片、腐朽椽子,到墙体粉刷、楼板整修,再到木构件的整修与加固……屋面瓦片铺设严格按照‘底瓦搭七露三,面盖瓦搭八露二’的传统做法;木构件的更换与加固采用与原构件相同的树种,并进行防腐、防虫处理,确保结构木材含水率不超过20%;油饰环节坚持脱漆后按原有做法重做油饰,力求恢复独山碉楼原有的风貌与韵味。”姚瑶介绍。
修缮后的独山碉楼不仅建筑结构更稳固,周边环境也在整治中焕发了新生机——东侧绿化带内以前杂草丛生,现在绿草茵茵;挡墙的砌筑既美化了环境又保障了安全……这里俨然成了一个集历史教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获附近村民连连点赞。
匠心独运 杭州文物保护有个“金标准”
独山碉楼的修缮工程,只是杭州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市文保中心主任金霄航看来,文保单位修缮工作要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与考核标准,“一是保持和延续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二是严格遵守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三是施工管理方案完备,项目施工科学有序;四是项目使用材料符合质量标准,施工做法符合原有工艺要求;五是项目档案规范齐全。”金霄航表示,在独山碉楼的修缮工程中,这套标准得到了生动实践。
从项目启动到竣工验收,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确保了修缮工程的高质量完成;同时在活化利用上进行积极探索,计划通过展陈手段,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这座古老的碉楼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杭州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还注重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鼓励将修缮后的不可移动文物开辟为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或将其整合到旅游线路设计中,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群众。”金霄航说。
展望未来 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并重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随着一项项修缮工程的圆满落幕,杭州正以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保护文物,保护城市历史记忆、守护民族文化根脉。
“未来,杭州将继续深化文物保护工作,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与活化利用。”金霄航介绍,一方面,杭州将加强对文物建筑的日常维护与监测,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将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与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同时,杭州将继续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新路径。通过打造文物主题游径、推进研学旅行、推出体验旅游等方式,让更多人走进文物建筑,感受其独特的历史魅力与艺术价值;此外还将加强与教育、旅游等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发以文物为主题的教育课程与旅游产品,让文物保护成果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让文物保护成果真正惠及群众,让城市的文化底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