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汉人,乔峰对这个高贵的头衔倍感荣耀,但也存有疑虑:"我非皇室宗亲怎能担此重任?"那么,在辽国的权力架构中,"南院大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和官职?
北方苍茫的大草原上,曾经流浪着一支支桀骜不驯的游牧部落。他们驰骋于无垠的原野,以游猎为生,草原就是他们的王国。其中最雄健强盛的,便是那骁勇善战的契丹人。
契丹人原本就是由八大部落联盟而成,各部族首领虽有争执,但也都心服口服地承认耶律氏家族的首领地位。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继位成为可汗,统率八部契丹人东征西战,征服了广阔的疆域。
然而耶律阿保机非常聪慧,他深知游牧民族短驭长马、善骑勇战的天性,对于建立一个稳固持久的政权来说是一大软肋。相比之下,中原王朝那种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连绵几千年没有断绝,充分证明了它的行之有效。
于是,这位开国之君暗下决心,要为游牧民族建立一种崭新的国家体制,借鉴中原王朝的制度精华,同时保留契丹民族的传统习惯,将两种文明有机融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政治模式。
不过,这条路却怎么也谈不上平坦。当年耶律阿保机首次提出变革的时候,遭到了其他部落首领的猛烈抵制。一度被逼退位,只能带领亲信和不少投靠的汉人,另起炉灶,在漠北戈壁建立一座汉式城池。
在汉人官员的辅佐下,耶律阿保机仔细研习中原典籍,参照唐制,为契丹人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制。与此同时,契丹传统的八部编制和游牧生活方式并未完全废除,被融入到了这个新兴政权的框架之中。
统一了契丹各部之后,耶律阿保机面临着如何长治久安的艰巨考验。一方面,他不愿完全抛弃契丹人世代相传的游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又渴望借鉴中原王朝的制度智慧,建立一套精密的政治体系。
于是,这位非凡的君主做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决策——在新的辽朝版图之内,实行北府和南府的分治模式。
北府所辖为契丹本族的游牧地带,祖祖辈辈的生活习俗基本保留了下来。辽朝上层虽已入主中原,但普通契丹平民仍能过上刀马风尘、放马春游的传统生活。而北府的一切军国要务,则由遵从古老的部落编制,由萧颖大人物掌控。
相比之下,南府则是新兴政权的重点投资区域。南府辖内大多是中原的肥沃富庶之地,这里聚集了大批来自中原的移民和精于治理的汉人官僚。所实行的是标准的中原官制,专门由宰相一人总理南府一切民政军国大事。
北府与南府两部分工明确、互不干扰,却又在辽皇帝的统一领导下,遵从着同一个核心权力机构的指令。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一体两翼"执政模式之下,游牧与文明两种截然不同的传统竟也能够融合共生,成为辽朝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当然,这种制度创新也给新兴政权带来了一些隐忧。北府与南府之间,仿佛就存在着一条鲜明的分界线,隔阂始终无法完全消除。尤其身居南府核心地位的宰相和内阁重臣,大多出身汉人世家,与北府的本族贵族之间就常常存在隔阂和不信任。
尽管在北府和南府的基础之上,辽朝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中央集权的新式官制,但作为一个兼容游牧与文明两种传统的复合性政权,辽国权力的真正核心机构却是内四部和外四大部。
内四部是指辽王朝建国之初,由耶律皇族直接管辖的最精锐的四大主力部落。他们世代专精于马术战技,是辽朝军事实力的根本依托。在内四部之中,再由皇亲国戚分别担任最高军职,掌控军国要务。可以说,内四部的存在确保了辽朝的统治基础并未完全脱离其游牧民族的传统根源。
而外四大部虽然实力稍逊,但在全国范围内同样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管辖的是除内四部之外,辽国版图内其余各族人民。外四大部内部仍然保留着原有的部落制度,由各自的一员大王统领。这些大王的位阶比内四部的王公要低一级,但权力仍然非同小可,有些甚至让辽皇室后人难以完全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