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一共拍摄10年。
历经持枪威胁、非法拘禁、监视、骚扰。
冒着被封禁的风险,这部火力全开的纪录片,终于走到大众面前。
无宣传,零热度,被归为“小众”。
但它的愤怒让我再次相信,这个破破烂烂的世界,永远不缺追寻真相的人——
《土地》
在加拿大西部,有一块壮丽的土地。
这里森林广袤,河流纵横,物种丰富,尤其是每年冬季,无垠的雪域美得摄人心魄。
原住民部族维簇韦腾(Wet’suwet’en)在此繁衍生息,世世代代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有一天,这里的宁静被一声轰鸣打破——滨海天然气管道项目(CGL)。
该项目全长超过1000公里。
穿越数百条溪流、几十个社区,将22000平方公里的原住民领地一分为二。
管道项目遭到5位世袭酋长的联合抗议。
他们最担忧的是生态。
施工会毁掉大片原始森林,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如果未来发生泄露,原住民的生活水源和渔业都将面临严重污染。
同时,也存在着生存空间被压缩、传统文化被破坏、土地被侵占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对抗资本,原住民在领地入口处拉起铁丝网,设立车辆检查站,每天安排人巡视。
双方剑拔弩张,如同一场无声战争…
看到这,你或许觉得,这帮原住民和钉子户没什么区别,无非是钱的事没谈拢。
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欧洲殖民者在北美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恶,大批原住民被掠夺、奴役、屠杀,这段血腥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了解,无庸赘述。
时间来到1997年。
在经过漫长的抗争后,加拿大最高法院终于宣布:承认维簇韦腾部族领地,认可世袭酋长头衔。
然而,有时候法律的保障对象并不是弱者。
针对原住民的剥削和迫害从未停止。
政府和资本想方设法侵吞了大片祖传领地,并且酿成了数起灾难性的悲剧。
比如,为冶炼厂提供动力的水电站崩塌,洪水倾泻而下,摧毁了原住民的家园、墓地、遗址。
比如,渔业部门在峡谷之间爆破,炸裂的巨石堵塞了河道,导致鲑鱼绝迹50年,原住民努力了很多年才拿到官方补偿。
纪录片拍下了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幕。
几名资本代表上门,连哄带骗“邀请”原住民一起完成管道项目,上了一堆价值。
原住民根本不上套,几句话就怼得对方哑口无言。
见状,资本代表又变换方式,拿出了见面礼:一些水和一些烟。
准确来讲,是24瓶矿泉水和2条烟。
原住民再次拒绝,对方灰溜溜地搬走了东西。
除了搞笑,我找不出别的词来形容这番操作…
管道项目将耗资60亿美元,创该国历史之最。
按资本方的说法,其中有10亿美元会花在原住民身上,原住民不仅能接受技能培训,得到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还能拥有养老金。
这么一桩大好事,却在召开宣传会时把世袭酋长堵在自家礼堂外,到底在怕什么?
当然是怕谎言被头脑最清醒的酋长戳破…
原住民对国家不信任已不是新闻。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历史上加拿大针对印第安人推行的寄宿学校制度。
有数据显示,19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有超过15万名印第安孩子遭到掳掠,被政府强行送入由教会掌控的寄宿学校。
在这样的学校里,印第安孩子必须留短发、说英文、信基督、改名换姓,否则就会受到非常凶狠的身体虐待。
为的就是将孩子们同化成白人。
被白人同化的印第安人
当然,性侵、谋杀、活体实验也是常有的事。
曾有幸存者讲述过寄宿学校内的见闻:被性侵的女孩生下一名婴儿,随后婴儿被学校的人强行夺走,丢进壁炉里,活活烧死…
直到1996年,加拿大最后一家寄宿学校才关闭。
电影《印第安·豪斯》
近些年,关于那段历史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比如加拿大曾销毁20多万份寄宿学校档案,比如加拿大挖出上千具印第安儿童遗骸…
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是,当定位到一具遗骸,大概率意味着,一个庞大的印第安儿童墓葬群即将被世人发现。
从寄宿学校里走出来的那部分人,难以得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只能用酗酒和吸毒逃避现实。
政府非但没有给予保障,反而把酒列入政府提供的生活必需品,从而达到控制印第安人的目的。
在一些保留地,酗酒率高达80%。
导致印第安人患肺病、心脏病、糖尿病、子宫颈癌的比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数倍之多。
影片中,很多维簇韦腾部族的原住民家庭都有类似的可怕经历,一代又一代孩子被送往寄宿学校和白人寄养家庭。
多年后,人们发现了200多座没有标记的坟墓,才得知那些孩子的归宿…
另外,一项以男性为主导的工程势必会为当地带来暴力犯罪事件,性侵尤甚。
而法律又是白色的,根本无法保护原住民,那种充满压迫感的氛围想想就令人窒息…
电影《印第安·豪斯》
2018年,资本方向法院申请移除抗议路障的禁令。
类似于这样的申请,成功率大概是99.9%。
不出所料,法院站在了资本那边,加拿大皇家骑警开始暴力拆除原住民设立的关卡。
每次对峙,原住民都没有使用武力,只是穿着民族服装,燃起火堆,击鼓高歌,但每次都是以原住民被逮捕而收场。
逮捕后释放,释放后又逮捕,一次又一次…
正如一位女性领导者所说:我不是在抗议,也不是在示威,我只是在守护家园。
他们表达诉求的方式一向平和,比如把写有标语的红衣服悬挂在树上;向工人发放驱逐文件;口头强调等等。
换来的,却是警察用枪口瞄准原住民…
这起社会冲突离我们很遥远,背后又牵涉着太多北美原住民的血泪史和殖民时代的后遗症,实在难以给出明确立场。
但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乌鸦心里一直回荡着一个声音,它不断问我——该如何平衡现代化与传统事物之间的关系?
《蜂蜜之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55岁的哈提兹和她85岁的老母亲,住在北马其顿共和国的某个山村,是村子里最后一户人家。
哈提兹是欧洲大地上最后一位女性养蜂人。
多年来,哈提兹在世隔绝的生活里,坚守着最古老的养蜂技术:爬上悬崖峭壁寻找山蜂巢穴,然后将其安放在自家附近的石墙内,悉心饲养。
每次收取蜂蜜,不论产量多少,她都只拿一半…
有一天,村里搬来一户游牧家庭。
9口人,7个孩子,几十头牛,让原本毫无波澜的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
哈提兹好心将养蜂技术教给了邻居,养育7个孩子不是闹着玩,到处都是需要用钱的地方。
但没想到,贪婪的邻居无视她的叮嘱,把所有蜂蜜一次性卖给了商贩,害得蜜蜂全部死亡。
无利可图后,这户游牧家庭继续迁徙。
哈提兹只能等待下一个春天降临,从头再来…
这个故事多么像一个现代寓言,外来者侵占家园、榨取资源、压缩空间,无休止的贪欲致使传统事物加速走向消亡。
然后,拍拍屁股寻找下一块干电池,循环往复。
也许终有一天。
我们会成为那户吃干抹净的游牧民族,在一次又一次被迫离开后,再也找不到去处。
话又说回来,传统的一定是精华吗?
不否认,很多传统事物存在迷信、落后、低产、费时、蒙昧等等,不适应现代化需求的弊病。
但至少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对待传统事物的态度,决定了人能走多远…
去年冬天,哈尔滨旅游爆火,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走进大众视野:鄂伦春族。
他们久居深山,世世代代以狩猎为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53年,响应政府号召,鄂伦春人下山定居。
临走时,所有萨满把宗教服饰埋在了深山,并一起举行仪式,放逐了神明。
融入现代生活之后,在鄂伦春族眼里颇为神圣的树木被乱砍滥伐,古老的文化信仰也日薄西山…
后来,萨满又成了“民俗文化传承人”。
2007年春天,黑龙江呼玛县的文化旅游部门,决定为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举办传承仪式。
老人到博物馆寻找民族服饰,却发现展柜里的山神像跟闹着玩似的,神态完全不对。
博物馆里的山神像
正确的山神像
服饰细节也都是错的。
最后,传承仪式以失败告终。
2019年10月,中国最后一位萨满——84岁的关扣尼因病去世,至此鄂伦春族的信仰被永久放逐。
这个民族明明有那么多文化特质可供挖掘。
比如,鄂伦春人从来不砍不烧活着的树,只会用干枯的树木当柴烧,因为他们认为任何生命都不应该付之一炬。
比如,鄂伦春女性经期禁止下河洗澡,但可以正常乘船渡河,因为万物有灵,不能随意糟蹋河水。
这是多么古老朴实的世界观和环保观啊…
面对工业的蹂躏、现代化的铁蹄、城市文明的侵噬,那些步履沉重的传统事物,是否能找到更稳妥更牢靠的过渡和留存方式?
答案呼之欲出。
说回加拿大原住民事件吧。
管道项目动工后,资本原形毕露,原先动听的承诺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禁令:禁止原住民车辆通过施工路段;禁止原住民进入施工区域检查捕猎陷阱…
他们的生存空间,以这种方式进一步被压缩。
加拿大各地的原住民纷纷声援维簇韦腾部族,一度让全国的铁路网陷入瘫痪,但在疫情期间,群体情绪慢慢冷却,维簇韦腾部族必须独自面对。
和资本掰手腕,无异于以卵击石。
但他们的呐喊不是没有回响。
比如施工队最长停工了54天;相关的能源股暴跌;总耗资比预期高出105亿美元…
当前,滨海天然气管道项目已经竣工,政府批准了更多管道项目。
原住民的抗议行为被定性为犯罪。
即便如此,抗议仍在继续。
面对枪口、暴力、威胁,手无寸铁的原住民继续击鼓高歌,在一次次逮捕和释放中,坚守世代相传的土地,为民族文化争取更多生存空间。
他们没有赢。
但谁能说他们输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