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在指导初学者学习草书时,往往不建议从王羲之法帖练起,因为魏晋用笔自然潇洒、变化丰富,细节处难以琢磨透彻,而且又无真迹传世,很容易误入歧途。同时更不建议从张旭、怀素、徐渭、傅山等人的字入门,因为没有基础就练狂草,难度太大了。
综合而言,孙过庭就成了学草者绕不过去的古人,尤其是他那部《书谱》,更被奉为“草书圭臬”“入门捷径”。其实,孙过庭一生不只留下了这一件作品,而且相比于其他真迹,《书谱》的评价也并不算高。
唐代窦臮在《述书赋》中就批评此作:“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如见疑于冰冷,甘没齿于夏虫。”这就是说《书谱》用笔略显单调,缺乏变化,最典型的就是其中的捺画,过于雷同。与之相比,他为武则天书写的《孝经》就克服了诸多弊端,堪为孙氏草书的“扛鼎之作”。
此作曾被武则天珍藏,后又进入北宋内府,宋徽宗赵佶、米芾都临摹过它。明代先后藏于祝枝山、董其昌处,祝将文中缺损处进行了补笔,而董其昌则写下了跋文,点评此作比《书谱》更珍贵罕见,盛赞孙过庭“神乎其技”。
如果我们想领略魏晋正宗草法,并学到章草笔意,那么这部《孝经》称得上首选,米芾认为:“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这可比临摹“草圣”张旭、怀素的字更靠谱。
《孝经》为纸本册页,共17开,每开纵25.2厘米、横13.4厘米,共1200余字,字径大小约3厘米,原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作用笔精谨细腻、古雅质朴,将章草、今草笔法融合,笔笔都有来源,字字一丝不苟,不愧是奉敕书写。
此作凌空取势,再顺锋入纸,落笔后笔尖先按压、藏锋、衄挫,再以中锋书写,笔速疾徐有度,扎实沉稳,笔画遒劲灵活,不漏锋芒。起笔轻盈,中截提按、轻重变化有度,收笔回锋而出,转折处换面自然,绞转使意,圆笔为主,妍美大气。
《孝经》将索靖、崔瑗章草技巧运用,线条如银钩虿尾,又将钟繇、王羲之笔法融入其中,如转折处的一搨直下,绞转连带等。结字欹侧多变,高低错落,俯仰得宜。以纵取势,中宫紧实。章法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均匀,不激不厉,也无丝毫狂怪,既有魏晋之韵,又兼唐人用笔之严谨。
如果我们能将这部作品临摹通透,将每个字的笔法学习到位,不仅草书诸多技巧尽数掌握,也能避免写字时出现俗气、火气等弊病。
而今,我们将孙过庭《孝经》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