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乡村振兴」黄承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若干思考

0
分享至

黄承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若干思考

乡村振兴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更加注重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方向,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加注重改革系统集成,统筹提升“三个乡村”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更加注重改革重点,守住“两条底线”,凝聚振兴合力,夯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动能;更加注重遵循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乡村全面振兴的改革原则,走好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1]。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更加注重把握改革方向,更加注重改革系统集成,更加注重改革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更加注重遵循改革原则,从而走好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支撑。

一、更加注重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方向,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主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征程上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旗帜,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构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绘就了改革蓝图,明确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方向。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然依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乡村振兴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在全面上下功夫,使改革举措全面覆盖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要在深化上用实劲,着力破除城乡融合发展中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统筹推进高质量的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领域改革,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农民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围绕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抓好乡村振兴中的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紧紧抓住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持续激发农民群众的改革动力活力。

2. 围绕“七个聚焦”的改革主攻方向

《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七个聚焦”,囊括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标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一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从脱贫攻坚中政府主导转向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需要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摆在首位,着力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农业农村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经济体系,把农业农村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乡村发展,夯实建设农业强国基础。二是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本质要求。推进乡村振兴,围绕广大农民现实需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进一步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全过程人民民主就会彰显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需要中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促进国家治理水平提升。三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让乡村文化活起来,需要把振兴乡村文化摆到更加重要的议程,创新优质乡村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的体制机制,持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助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四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广大农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体现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在兜牢民生底线的同时,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始终做到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五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的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动力,持续增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协同推进乡村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必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六是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广大乡村稳定是国家安全的关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助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更加巩固。七是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在领导乡村振兴中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助力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证。

3. 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原则

《决定》提出“六个必须坚持”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科学运用,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坚持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钉钉子精神把改革任务一项一项抓落地、抓到位、抓见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在乡村振兴中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农村改革依靠农民、乡村改革成果由广大农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既确保改革始终朝着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乡村生产力、激发和增强乡村社会活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就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把中央要求、农民所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使乡村振兴制度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并注重强化各项制度的系统集成,形成强大制度合力。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乡村振兴中的体现就是依照《乡村振兴促进法》和相关农业农村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以国家在乡村振兴领域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系统观念,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必须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法,加强乡村振兴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注重改革系统集成,统筹提升“三个乡村”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决策部署,要求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基础上,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这“三个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都是乡村全面振兴系统性特征的要求,是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体现。进一步全面深化乡村振兴领域的改革,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顺应发展规律持续一体推进“三个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产业是乡村振兴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振兴重要论述指引下,促进产业兴旺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从2018年至2024年,党中央每年印发的一号文件都是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主题,都对发展乡村产业进行专题部署。每年的相关文件关于推进产业振兴的政策措施、工作重点安排,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策略体系逐步完善,各地各部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道路。更加有力有效推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一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二要做强现代特色种养业,三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要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五要打造产业园区,六要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七要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八要推动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 积极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是农村居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021年以来的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出了具体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对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进行了部署,标志着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完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幅度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扎实推进乡村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构建完善乡村建设政策体系与机制保障。一是推进乡村建设的思路创新。从区域维度分区施策,从县域维度分类指引,从村庄维度分型建设。二是推进乡村建设的路径创新。重点是构建县域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路径,县域内统筹推进交通畅通工程、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层组织与精神文明服务体系等。三是推进乡村建设的方法创新。重点是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稳步有序推动乡村建设重点工程实施。四是推进乡村建设的机制创新。重点创新责任落实机制、建立项目库管理制度、创新农民参与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

3.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着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乡村治理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治理重要论述指引下,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对全国乡村治理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安排,标志了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工作顶层设计的完善。

各地各部门把培育优化乡村振兴的组织力量作为组织振兴的根本举措,把组织振兴融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持续深化,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面对乡村治理实践中的挑战,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创新路径,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一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着重从提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提高农村基层权力运用的约束力三个方面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的持续提升。二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找准焦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入手开展乡村治理,满足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要以农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乡村治理成效的根本依据。三是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加强县级统筹协调,健全村级组织体系,提升具体执行效能;加强县乡村三级治理联动,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四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党组织统合引领优化基层管理体制,以构建长效激励机制提升村民各阶段公共参与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探索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乡村治理体系。五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引领。六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重点完善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治力度,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七是创新治理方式与手段。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最新的数字化手段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进一步激活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八是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党委农村工作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组织、宣传、政法、民政、司法行政、公安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强化政策、资源和力量配备,加强工作指导,做好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从本质上就是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加快城乡融合与协调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努力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新型城乡融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中,各地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包括:一是坚守两条底线,巩固拓展衔接。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取得的脱贫攻坚成就必须要巩固住,在巩固的基础上实现工作重心和制度体系的衔接和转换,之后再朝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挥好农业压舱石作用,守护耕地保护红线,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和支撑。二是抢抓发展机遇,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促进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是推动县域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三是统筹规划布局,实现城乡贯通。破除城乡分离、城乡分治的旧式思维,从城乡发展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视角看待城乡关系,从而在实践层面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四是深化县域改革,盘活各类资源。县域是城乡间要素聚合、交换的主要场景,畅通要素下乡渠道,盘活乡村各类资源,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发展与生态、发展与共享等重要关系。五是坚持人民至上,提升治理能力。人民是发展的目的,同时是发展的主体。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要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改革政府涉民服务事项服务效率,提升便民性;要在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中加强党建引领,完善“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

三、注重改革重点,守住“两条底线”,凝聚振兴合力,夯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动能

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有诸多重点,但基础性、支撑性的改革重点,一是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机制制度,夯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两项基础。二是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凝聚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2]“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3]“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4]可见,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

1.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着力提升监测帮扶机制效果。建立监测标准年度调整机制,精准、快速发现监测对象的返贫风险类别和帮扶需求,及时分类落实生产性或保障性帮扶措施,把防止返贫致贫关口前移。规范退出标准和程序,既要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又要避免“福利陷阱”。要着力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发展劳动力密集的特色优势富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切实提高脱贫群众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从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提高、省际间和省域内劳务协作深化、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拓展等方面支持脱贫人口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多措并举确保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要着力加大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脱贫基础的可持续性。对3.5万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社区),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要着力抓好各项举措落实,压实责任,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抓紧“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1]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打牢基础。

2. 稳定提供粮食产能,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基础。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世界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我国成功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总体上,稳定提高粮食产能,一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二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三要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四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全产业链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五要确保粮食安全是各级党政机关的政治责任。从根本上,就是要高质量落实好《决定》的相关部署,“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监管新模式。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1]

3. 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创新各类帮扶制度政策,凝聚成为振兴的强大合力

首先,要强化东西部协作。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习近平强调,“要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5]更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在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作用,必须持续优化东西部协作机制和措施体系。一是把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摆在强化东西部协作的突出位置。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企业援助西部,更要尊重商业规则和市场规律,在深度的帮扶中实现企业发展和群众受益,更加注重帮助对接市场资源,进行市场化协作发展。二是把更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作为强化东西部协作的优先着力点。在扩大双方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区县、乡镇、村之间结对帮扶,为两地大中企业、科研院校、社会组织、民主党派组织等创造良好的条件,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互动合作的良好局面。三是把提升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作为强化东西部协作的核心领域。推动科技特派团、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加强人才支援和协作,促进观念、思路和技术的互通互学,促进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四是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东西部协作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将区域内外的物力、财力、人力、信息等要素进行合理整合、配置和优化利用,推动东西部协作双方实现共赢发展。五是把完善东西部协作工作机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机制、区域协作机制、促进乡村振兴机制、工作创新机制,推广东部地区乡村振兴经验做法,创新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机制创新,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能力。

其次,要加强定点帮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要落实帮扶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举措,加强工作指导,督促政策落实,提高帮扶实效[5]。要着重从共谋发展思路、指导政策落实、创新帮扶方式、推动乡风文明、加强基层党建、选派挂职干部六个方面,持续调整、完善帮扶任务,聚焦帮扶重点。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定点帮扶县从内而外的提升,助力定点帮扶单位加强自身建设。

再次,要优化“万企兴万村”行动。民营企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参与乡村振兴具有很多独特优势。实现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的转移,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借鉴脱贫攻坚宝贵制度成果,完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逐步实现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积极改革创新以“万企兴万村”引领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深化理念宣传,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对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认知、价值认同;树立典型,更大范围强化示范效应;优化资源配置夯实政策支撑,让民营企业切身感受到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应有的利益获得感;优化公共平台提升服务质量,为民营企业高效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服务支撑;以高度的政治认同团结广大民营企业家,激发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组织机制,进一步提升组织动员力。

最后,要持续提升驻村帮扶效能。总的来看,驻村帮扶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明显,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了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提高了乡村建设综合水平。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提升驻村帮扶效能,需要持续优化帮扶干部结构,推进帮扶单位、干部选派与帮扶村庄的发展禀赋和现实需求精准匹配;持续完善驻村帮扶工作激励机制;持续建立健全驻村帮扶协调机制,提高驻村干部选派的精准度;通过开展专题研究、做好培训工作、加强过程督导和结果管理,持续优化驻村帮扶成效评估办法,推动驻村帮扶工作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部署推动了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农村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方向,阐明了农村改革的根本方法,阐述了农村改革的途径和内容,强调了农村改革的基本要求,为持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围绕乡村振兴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部署。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二十六)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探索防止流转费用不合理上涨有效办法。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对集体资产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登记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实行税收减免。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6]明确了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实践要求。《决定》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目标,从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战略性部署。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最关键的就是推进上述改革举措,确保改革实效。

1. 持续推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创新,是持续提高各项改革措施实效的重要抓手

2021年以来,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及国家各部委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政策,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主题主线,压实责任、细化政策、强化措施,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中开展了多种类型的创新实践,积累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丰富了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如陕西省以集成创新为特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明显实效,其基本做法值得借鉴:创新体系,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创新模式,发展产业夯实有效衔接基础;创新路径,持续加大稳岗就业帮扶力度;创新举措,持续加大协作精准帮扶力度;创新思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有效衔接;创新平台,发挥智库作用助力有效衔接等方面。再如湖北省用发展办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同样取得明显改革实效,其主要做法包括:以共同缔造作为工作理念和方法,贯彻落实到乡村振兴全领域;以强县工程为抓手,走县域共同发展之路;发挥科教大省优势,坚持以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增值;以小型化分布式设施的模式创新,解决偏远山区垃圾处理难题;改革县域寄递物流运作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与“最初一公里”等。

2. 有力有效开展示范创建,是确保改革实效的重要方法

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是中央的要求,是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复杂性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所决定的,是我们党“抓点带面推进工作”历史经验的时代运用,是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提高面上推进工作成效的根本路径,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具有多重功能和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三农”领域、乡村振兴工作,国家层面先后开展了30项示范创建活动。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在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上体现在明确了发展目标,解决了突出问题,促进了地方先行先试,树立了一批示范典型,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氛围。进一步深化改革,依然需要通过系列示范创建活动的开展,以更充分调动地方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更有力激发乡村振兴过程中各类参与主体的活力,更有效发挥试点示范作用,从而持续形成一批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新模式。

五、更加注重遵循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乡村全面振兴的改革原则,走好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这些重大原则也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根本遵循。以此为基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和新的战略环境方面的新要求,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持续深化改革,走好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还需要把握和坚持以下具体原则。

1. 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要全过程体现和贯彻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夯实抓好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强干部能力建设,重点提升基层干部的体系化设计、差异化推进、精准化实施的能力;强化人才支撑,注重人才的发现、引进和培养,包括本土的人才、外来引进的人才、回乡的人才等各类人才培养,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动员力建设。

2. 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引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指导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主要体现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建设农业强国方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习运用、贯彻落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期间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在脱贫攻坚过渡期,形成了以稳定脱贫为指向的“有效衔接”理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指南。建设农业强国方略,充分阐述了为什么要建设农业强国、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和怎样建设农业强国,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指导思想。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在上述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确保改革方向和改革实效。

3. 始终坚持扎实根基

最主要的就是牢牢守住“两条底线”,就是粮食安全底线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政治任务,具有动态性特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发展条件的变化,会体现不同的形式和要求。守住粮食安全底线需要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抓住耕地、种子这两个要害,保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特别是产粮大省的种粮积极性。要树立大食物观,拓宽粮食的内涵。确保粮食安全还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减少损耗。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就是要通过改革尽快建立常态化的监测、帮扶体制机制制度,确保及时因地制宜地实现精准帮扶,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

4. 始终坚持融合发展

一是促进融合发展。推动战略融合,把乡村振兴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和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中。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加大建设产业园、形成产业集群的力度,力争通过产业链、价值链、生产链、产品链的延长实现产业融合。三是促进城乡融合,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四是要素融合,推动“人”“地”“钱”“技术”以及信息、数字、智慧等层面新技术新形态与乡村振兴实现融合发展。五是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7]把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融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把强县和富民结合起来,形成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实现同步发展。

5. 始终坚持多轮驱动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7]。乡村振兴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多方面力量的驱动。构建多轮驱动乡村振兴合力,一是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互动的机制;二是要强化东西部协作;三是要做好定点帮扶;四是要加强社会动员,构建更适应实际、高效的平台和渠道。

6. 始终坚持服务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的探索

从长远看,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发展趋势必然是构建命运共同体。各个方面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着力,必然成为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推进乡村振兴国际合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振兴作为中国发展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蕴含世界眼光,在推动多样化国际合作中体现出对倡议的落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乡村全面振兴正是讲好中国发展故事的最有力抓手和最生动载体。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展示中国为全人类更好地发展提供智慧方案、充分彰显我国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2]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3]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抓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N].人民日报,2022-03-15(14).

[4]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6):1-7.

[5]新华社.习近平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21-04-09(1).

[6]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1).

[7]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2(7):4-17.

【黄承伟:长安街读书会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 李雨凡;初审:陈佳妮、许雪靖;复审:程子茜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经遴选评荐近百本中央级核心期刊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学思平治】【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期刊报送】查看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长安街读书会
长安街读书会
相聚长安街,学习长安街
9438文章数 1696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