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突然冒出一个美国人,聂荣臻请示毛主席,主席:我认识他

分享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本应是一个庄严肃穆、万众欢腾的时刻,却因一个意外出现的美国军官而平添几分戏剧性。当公安人员发现这位"不速之客"正在拍摄阅兵现场时,一场潜在的外交风波似乎一触即发。然而,当聂荣臻将此事紧急汇报给毛主席时,毛泽东的回应却出人意料。这位美国军官究竟是谁?他为何会出现在开国大典现场?毛主席又为何对他如此宽容?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开国大典:筹备之路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将于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这一决定标志着新中国成立的脚步越来越近,也为接下来的筹备工作吹响了号角。

从那时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各项任务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忙碌着。北平市(后改名北京)的各个角落都洋溢着紧张而又兴奋的气氛。

时间飞逝,转眼间便来到了9月下旬。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会议期间,作出了几项重要决定: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并将其确立为国都。

更为重要的是,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这份文件为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指明了方向,为即将成立的新政权奠定了基础。



29日晚,一届政协主席团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会上,大家一致决定:全国机关、学校、工厂、部队,除了因执行特殊任务必须照常工作的人员外,其余人员一律在10月1日、2日、3日放假3天,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这个决定无疑让即将到来的开国大典增添了几分喜庆氛围。

30日上午,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彭真在天安门城楼上召集各方代表开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游行队伍的队形和出入场须知等具体问题。每个细节都不容忽视,因为它们都关系到开国大典的成功举行。

10月1日凌晨,天还没有完全亮起来,周恩来总理就已经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上。他一夜未眠,为的就是亲自检查各项准备工作的最后效果。周总理仔细查看了城楼上的布置,又来到广场上观察,对国旗的安置和毛泽东的巨幅画像都提出了一些修正意见。

早上6点整,周总理给丰泽园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得知毛主席还没有休息,周总理特意叮嘱要催促毛主席去睡觉,因为下午还有重要的任务:两点开会,三点上天安门。

开国大典被安排在下午3点举行,这个时间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考虑是为了防止敌机长途奔袭。根据敌机远程飞行袭击的规律,它们通常会选择在上午起飞,下午则基本保持不动。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华北军区在北京四周远近各地都布置了有序的高射炮群,严阵以待。年轻的人民空军也早早做好了一级战斗准备,并安排了战斗机在北京上空巡逻。

作为阅兵总指挥的聂荣臻,为了保证阅兵效果,给受阅部队下达了一道铁令:即使发生空袭,也一律不许动,就是下刀子也不能动。这道命令充分体现了解放军的纪律严明,也显示了对开国大典这一盛大典礼的重视程度。

10月1日上午10时左右,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向全世界通过电波发出预告。此时距离开国大典正式开始的时间只有5个小时了。开国大典日期确定的程序和绝对保密性是相当严格的,因此能够有幸参加开国大典的外国人寥寥无几。

就在这天上午,一个苏联文学家艺术团乘火车抵达北京。团长是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全团共有四十多人。虽然时间紧迫,但他们还是赶上了这场盛典。周总理、中苏友协会长宋庆龄和副会长刘少奇亲自到前门火车站迎接他们,足见对这个代表团的重视。



除了这个苏联民间代表团,还有已经在京的朝鲜人民代表团,以及一位来解放区访问的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斯巴诺。这便是当时仅有的能有幸出席开国大典的外国人了。

意外闯入:美军现身天安门

开国大典的盛况正在天安门广场上演,人山人海的群众挤满了广场,欢呼声此起彼伏。就在这喜庆热闹的氛围中,一个不和谐的身影悄然出现在了人群之中。

这个身影穿着一身美国军装,手里还拿着一台相机,正在不停地拍摄着周围的一切。他的出现很快引起了附近公安人员的注意。

公安人员立即意识到情况的不对劲。在这个庄严的时刻,在如此重要的场合,怎么会突然出现一个美国军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美国军人还在不停地拍照。

公安人员迅速采取行动,悄悄地靠近了这个美国军人。他们仔细观察着这个人的一举一动,同时也在思考该如何处理这个突发情况。

经过一番暗中观察,公安人员确认了这个美国军人的身份。他是戴维·包瑞德上校,一位在中国有着特殊经历的美军军官。包瑞德上校不是普通的美国军人,他曾经在中国有过一段特殊的经历。

在抗日战争时期,包瑞德上校曾经作为美国观察组的一员,来到延安地区。他在那里近距离接触了中国共产党,甚至还有机会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进行过交谈。



这段经历让包瑞德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深入的了解。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是如何运作的,也亲眼看到了共产党人为抗日战争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然而,尽管有这段特殊的经历,包瑞德上校在开国大典现场的出现仍然是令人惊讶的。毕竟,中美两国在这个时期的关系是紧张的,美国政府并不承认新中国政府。

公安人员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们不能简单地将包瑞德驱逐出去,因为这可能会引发外交纠纷。同时,他们也不能放任他继续在现场拍摄,因为这可能会泄露一些敏感信息。

在这个紧急时刻,公安人员决定向指挥中心报告情况。他们迅速联系了上级,详细汇报了包瑞德上校的出现以及他在现场的行为。

指挥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这不仅仅是一个安保问题,更可能演变成一个外交事件。他们需要迅速做出决定,既要维护国家安全,又不能引发不必要的外交争端。

经过短暂的讨论,指挥中心决定将这个情况上报给最高领导层。他们认为,只有最高领导层才有权力决定如何处理这个敏感的问题。

于是,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聂荣臻将军的耳中。作为开国大典的总指挥,聂荣臻深知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他立即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他的权限范围,必须向最高领导人汇报。

聂荣臻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个情况。他详细描述了包瑞德上校的出现,以及他在现场拍摄的行为。聂荣臻也提到了包瑞德的背景,包括他曾在延安的经历。

毛主席听完汇报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这是一个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一方面,包瑞德的行为可能会泄露一些敏感信息;另一方面,贸然驱逐他又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外交争端。



就在所有人都屏息等待毛主席决定的时候,毛主席开口了。他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认识他。"这简单的四个字,瞬间化解了紧张的气氛。

毛主席的这句话,不仅表明了他对包瑞德的了解,也显示出他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毛主席的决定是允许包瑞德继续留在现场,甚至可以继续他的拍摄工作。

这个决定立即传达给了现场的公安人员。他们虽然仍然保持警惕,但不再阻止包瑞德的拍摄行为。包瑞德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得到了特殊的"许可",他继续专注于他的拍摄工作,记录下这个历史性时刻的每一个细节。

延安往事:美军上校结善缘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44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而美国作为盟国,也在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局势。

就在这一年,美国政府决定派遣一支观察组前往延安。这支观察组的任务是近距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情况,评估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其中,有一位名叫戴维·包瑞德的上校,他的经历注定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笔。

包瑞德上校随观察组来到延安后,很快就被这里的氛围所吸引。延安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却异常昂扬。共产党员们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给包瑞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延安期间,包瑞德有机会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是如何运作的。他看到了共产党如何组织群众,如何进行生产自救,如何开展文化教育。这些都让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更让包瑞德感到惊讶的是,他竟然有机会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在这些交谈中,包瑞德感受到了中共领导人的智慧和远见。他们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对世界局势的判断,都给包瑞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的个人魅力尤其让包瑞德印象深刻。毛泽东不仅思维敏捷,而且幽默风趣。在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还特意用英语与包瑞德交谈,这让包瑞德感到十分亲切。

除了与领导人的交谈,包瑞德还深入基层,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他走访了延安的农村,参观了当地的学校和医院。他看到了在艰苦条件下,共产党人是如何带领群众改善生活,发展教育和医疗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