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人、商人(商人主体)和周人在体质类型上具有同一
性,他们都可归属先秦古人种类型中的“
古中原类型
”,可看作是
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在“青铜时代”的延续
,但他们彼此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夏人、商人和周人体质类型上这种
同一性
也即华夏民族乃至后来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形成的种族生物学基础。并且,古代中原文化的
持续性
凝聚力
与夏商周三代这种
相对单纯的种系背景
是有密切关系的。
壮哉,我华夏!
一、先秦时期居民种族类型
我国先秦时期居民大体可分为
五个基本种族类型
(朱泓:《体质人类学》):
1.“古中原类型”
古中原类型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该类型居民主要体质特征为偏长的中颅型以及高而偏狭的颅型,中等偏狭的面宽和中等的上面部扁平度,较低的眶型和明显的低面、阔鼻倾向,如果将其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区域性类型进行比较,古中原类型居民似乎介于东亚人种和南亚人种之间的位置上,并且在若干体质特征上与现代华南地区的居民颇相近似。
2.“古华北类型”
古华北类型广泛分布于
内蒙古长城地带
,该类型居民主要体质特征为高颅窄面,较大的面部扁平度,同时还常常伴有中等偏长而狭窄的颅型,其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接近程度十分明显,但在面部扁平程度上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或许是现代东亚人种的一个重要源头。
3.“古东北类型”
古东北类型的分布以今
东北地区为中心
,该类型居民主要体质特征为颅型较高,面型较宽阔而且颇为扁平,其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之间的接近程度也比较密切,所不同的主要是颧宽绝对值较大和较为扁平的面形,或许反映出现代东亚蒙古人种的某个祖先类型的基本形态。
4.“古西北类型”
古西北类型主要分布在
黄河流域上游甘青地区
,该类型居民基本体质特征为是颅型偏长,高颅型和偏狭的颅型,中等偏狭的面宽,高而狭的面型,中等的面部扁平度,中眶型、狭鼻型和正颌型。这种体质特征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中的华北类型显得颇为相似。
5.“古华南类型
古华南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
南方沿海地区,即浙、闽、粤、桂一带
,该类型居民主要体质特征为长颅型、低面、阔鼻、低眶、突颌、身材比较矮小。他们在体质特征上与现代华南地区的绝大多数居民(包括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均有所不同,在现代对比组中,他们一般和东南亚一带的居民,如印度尼西亚人,以及大洋洲的现代土著,如美拉尼西亚人等比较接近,此外,该类型的前身,可一直上溯至
旧石器晚期的柳江人
当前,学界研究认为:
夏人、周人和商人主体都是先秦古人种体系中的“古中原类型”,相对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外其它地区的古代居民而言,夏人、周人和商人具有共同的体质特征。
但是,夏人、商人(商人的主体部分)和周人在体质类型上的同一性没有构成对夏商周“三代同源”论的支持。
夏人、商人和周人体质类型的这种同一性,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考古学文化居民体质类型同一性在青铜时代延续的结果。
二、夏族的起源
关于夏族的起源,
有豫西说、晋南说、山东说、东南说
等诸多不同的意见。而事实上,
豫西、晋南和山东都在“古中原类型”分布范围。
在考古学文化谱系中,虽然对于
王湾三期文化
的晚期是否已进入早夏尚有些争议,但目前学界已确定的是属于夏文化的
二里头文化
主要是继承王湾三期文化发展而来。而王湾三期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一样,主要分布在
豫西地区
。从这方面来说,
夏人应是从豫西地区兴起的本地土著。
当然,不排除夏部族在发展过程中有来自其它地区人群融入的可能。
文献中关于早期夏人的活动多都在
豫西一带
。例如:
《国语·周语(上)》
记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国语·周语(下)》
则称夏人先祖鲧为“崇伯鲧”。
韦昭注:
“崇,崇高山也,夏居
阳城
,崇高所近。”古崇、嵩二字通用,崇山即今
登封县境内嵩山
,伯则应是首领意,反映出夏部族与今嵩山地区的密切关系。
《孟子·万章(上)》
记载:“禹避舜之子于
阳城
。”
《史记·夏本纪》
记载:“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
阳城
。”关于阳城地望,徐旭生考证即为今
登封告城镇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
三、商族的起源
从殷墟中小墓所出商人遗骸来看,
商人的种系并不单纯
殷墟中小墓③组
商人和
台西组商人
的“
古东北类型
”的体质特征在黄河流域更早的时候是不见的,其种系渊源或许有一部分来自东北,更准确地说是,
商人中的商王族应是起源于东北地区的。
传世文献中关于商族(商王族)起源于东北的史料,前人已多有论述。其中最主要最具说服力的应该是
《诗经·商颂》
中有关商族起源的两条史料:
一是《诗经·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二是《诗经·商颂·长发》
:“有(女戎)方将,帝立子生商。”
另外从考古发现来看
,东北地区古文化与商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似
性,像
红山文化
玉器中代表性器类兽形勾玉的展开形象即与商代青铜器之母题花纹饕餮纹起源有关。(郭大顺在其《北方古文化与商文化的起源》)
学界关于商族的起源另有
陕西说,东方说,河北说,山西说
等诸不同观点。
四、周族的起源
考古学方面证实,以
扶风刘家墓地遗存
为代表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刘家文化,其族属正是姜戎。据学者研究,刘家墓地第三期时正是
古公亶父迁入岐下之后
,其文化面貌的改变也正是因为
大量姬周文化特征
的出现,正
反映了古公亶父迁岐后,由于姬周联姻,姬周文化与姜戎文化的融合。
关于姜姓部落,学者考证,其实为
我国西北地区古羌族之一支
,“住在甘肃的羌人一直称羌,而住在陕西(可能也包括甘肃东部)的羌人则……别称为姜了。”(邹衡:《论先周文化》)按考古学方面的研究,
刘家文化是在齐家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甘青一带的青铜文化共同特点较多,特别是与辛店文化面貌更为接近。
(尹盛平、任周芳:《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周族之起源,近期最有影响的两种说法是“
关中土著说
晋南说
”和“
豫西说
”。
有学者认为先周文化与
客省庄二期文化
间存在着渊源关系。(牛世山:《论先周文化的渊源)
有学者认为皆认为周族起源于
晋南的大柴文化。
(王克林:《先周文化再研究》,张玉勤:《周族起源考》)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周族起源于
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原为夏人的一支
。(叶文宪:《先周史溯源》)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