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这个名词是个晚近的发明。生活在这些商路上的人们并不使用这个词。他们把这条路称作撒马尔罕道,有时称之为(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道”或者“北道”。
1877年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造出“丝绸之路”这个词。 他于1868年至1872年间在中国工作,调查煤矿和港口,并绘制了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在其中第一次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个名词。
在他的地图上,中国与罗马时代的欧洲之间的道路被描绘成一条笔直的大道。李希霍芬读过翻译过来的汉文史料。他是第一位把汉文史书的信息绘入地图的欧洲地理学者。
丝绸之路这个名词逐渐被人们接受是斯文·赫定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讲述他在中亚探险的书,此书在 1938年被译成英文出版,书名就是《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1948年,《泰晤士报》的“炉边家庭问答:常识测验”栏目曾经刊载这样的问题:“丝绸之路从哪儿到哪儿?”答案是:“从中国边境到欧洲的诸多道路。”
这个名词作为对横跨欧亚大陆的陆路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指称,已经基本固定下来了。
丝绸之路这个词甫一出现就被看作一条商旅往来不断的笔直大道,但实际上从来就不是这样。一百多年来的考古发掘从来没有发现过一条有明确标识的、横跨欧亚的铺就好的路。只有一系列变动不居的小路和无标识的足迹。
这些小路在绿洲城市中交会,而这些绿洲正是《从敦煌到撒马尔罕》将要深入探索的。
本次特装工艺
升级布面封面
三面刷边书口
前后环衬彩图
设计师说
#iggy
恰如修订版的新标题:从长安到撒马尔罕
如果把讨论丝绸之路的视域投向世界,突破中原王朝的官方叙事并结合考古证据,看见民间在这条路线上的种种活动,我们会发现,丝绸之路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远不止贸易的意义,而且其连结与活跃程度,比想象中更为紧密,结实。
这个最初由李希霍芬以商贸之路提出的概念,在本书作者韩森教授的研究中,有了更多不同观点切磋与细节展开。丝绸作为闻名天下的珍品,却不算是这条东西往来路径上最为重要的商品,并且也发挥着货币媒介的作用。为了维持这条庞大陆路网络的运转,其间各个地区的路政建设与文书资料,也是留给后世的巨大宝藏。甚至,韩森教授对汉武帝派遣张骞向西凿空的目的,以及丝绸之路的商贸属性,都发表了不同看法。
这条作为深刻文化符号存在的,伟大的【路】,从亚洲最为广袤的中国一路延伸至地中海的中心,由东及西串联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四个文明,并见证了文明的生长与缠绕。
从亚历山大身后的希腊 ,到罗马,波斯,汉唐
当中国的丝绸出现在大秦
当罗马风格的壁画现身楼兰
当拜占庭的金币出现在吐鲁番
这些都不过是文明以一站又一站的接驳方式横跨东西世界的纷呈一角。
当丝绸,瓷器,玉器,香料的商贸活动蜚声欧亚之时;国家之间也进行着征战或政治庇护等不同活动,政事活动带来的变更,影响着疆域内外的疏与堵,让丝绸之路呈现出动态的变化;宗教也因传教人员兼任文化使者与翻译的流动,带来了触动统治核心的文化变更,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思想变化……
作者以楼兰,龟兹,高昌,撒马尔罕,长安,敦煌,于阗七座绿洲重镇的史料重现,串起丝绸之路的过往,并让我们看见其遗世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宝藏。
#书口设计
作者的书写章节,重点记录了丝绸之路上作为交通中转重镇的七座绿洲,东起长安,西至撒马尔罕。 依照作者观点,当我们站在世界文明的角度,同时以丝绸之路沿途诸国的视域共同回望这段历史,会发现其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是多么叫人惊讶——即便受到战争干扰,局部阻断,却因网络庞大而为 持续维系着整体的运转。 因此,特意将书口图案结构设计成一组从天口飘向地口的丝绸,染做 青绿,朱红,赭石三色,让这常见于西域诸国遗存壁画的色彩,与轻盈的绸缎一同逸于丝路地图之上。
选择丝绸作为书口纹样的中心元素,也是为了呈现作者的研究结果:丝绸作为闻名古代世界的昂贵商品,却并非丝路上最贵重或最瞩目的商品,其更大的价值常常是作为贸易货币媒介而体现的。同时,三边书口都结合了纸质文书的元素,选用的文书材料为敦煌藏经洞中唯一的希伯来语文献。纸卷文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承载着与丝路相关的国家,民族,语言,信仰等重要信息,甚至因为文书的整理与翻译工作而重新发现了早已被遗落在时间里的宗教习俗与人群。
天口
天口图案始于一枚何家村遗址出土的,錾于鎏金银器面的团花,这朵现于鱼子纹地之上的六瓣葵形团花纹饰始于盛唐,并经由丝绸之路流向西边与北边,是盛唐文明对粟特等外邦产生影响印记的本土纹饰。同时,何家村遗址位于西安,距离古都长安的皇城区域极近,该遗址的发掘是对中国唐代及近代丝绸之路研究课题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新材料来源。
与何家村遗址纹饰搭配的图案,出自一组记载了张骞西行的壁画。汉武帝派张骞一路向西,在中国历史上被生动地形容为“凿空”,意喻了古代中国对西方世界空白的破壁启航。同时还有一副斑驳的于阗宗教壁画,象征着从西方流入的佛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原王朝的统治,也改变了中原百姓的生死观念,代表了丝绸之路所发挥的精神力量。
切口&地口
从切口到地口,是一组由西域诸国通往地中海的地图,骆驼商队徐徐前行,并以撒马尔罕地区极具特色的釉面几何砖花,体现当年丝路绿洲的绚烂与绽放。
切口的地图上,开着六朵小花,从右往左依次为敦煌-楼兰-高昌-龟兹-于阗-撒马尔罕。特意将这几个地方标注出来,一是因为呼应作者的地点书写,二是因为这几个地方在古代历史和现代习惯中都有不同的名称,若对丝路历史还不熟悉,可能无法第一时间把于阗与和田,高昌与吐鲁番,龟兹与库车瞬间联系起来。于是在书口画里标记出这几座古城的位置,希望可以增加一丝解密时光地图的趣味。
环衬
从敦煌到撒马尔罕
著名汉学家芮乐伟·韩森名作《丝绸之路新史》的全新增补版本,新附原书所涉简帛文献原文,另增与元朝中外交通史相关的章节。引入草原丝绸之路的概念,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涵;在时间维度上,将对丝绸之路的讨论下溯至14世纪;在地域范围上,将丝绸之路的起点向东拓展至北京。
在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著名符号。那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对它的想象一般是这样一幅朦胧景象:驮着丝绸的骆驼商队穿行于尘土飞扬的沙漠中,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络绎不绝。但本书将要为你揭晓:现实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而且比这幅景象有趣得多。
作者利用大量最新的考古发现,综合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十种第一手文献材料。这些文献材料涉及多种古代语言,有古代中国僧人和现代探险家的回忆录、古代女性写的信件、法律契约、宗教赞美诗等。《从敦煌到撒马尔罕》有更高的学术价值、更脍炙人口的故事,也让读者更贴近古代丝路的方方面面,亲身感知丝绸之路的真实面貌。
著者简介
芮乐伟·韩森,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著有《开放的帝国:1800年之前的中国》、《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等汉学专著。
译者简介
张湛,现任牛津大学东方学院博士后研究员。2016年于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取得博士学位,2017—2018年在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伊朗学小学生,对伊朗及整个古代世界有通盘了解,主攻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胡语世俗文书。人文历史类播客《天书广播》的创办人及主播,古代文明在线教育平台“阿达希尔空间站”的创办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