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贵州事件的盖子被揭开,死了多少人,罪魁祸首下场如何

分享至

所谓“贵州事件”,就是发生在1959年冬1960年春的一个恶性事件。

遵义专区是重灾区,又是在遵义县的板桥发现并揭开的,所以又称为“遵义事件”。

就县份而言,金沙、湄潭最严重,又因封锁不严漏到中央去了,是无法隐瞒的重灾区,所以又称为“金沙事件”“湄潭事件”等。

其实,因浮肿死亡是全省性的,除了金沙、湄潭严重外,其他大部分县份都很严重,贵阳市郊县也有,唯独安顺地区好一点,因此应是“贵州事件”。

但只说成“遵义事件”,这就是怕暴露全省的情况。

1964年“四清”整周林时曾经揭露周林说过:“要说成‘贵州事件’,那我们省咋办?”

所以,将“贵州事件”说成是“遵义事件”“金沙事件”“湄潭事件”,目的是保省委过关。

北戴河热浪掀天,贵州省大干快上

1957年11月份,贵州省召开有区委一把手参加的“四级干部会”。

会上,江口县提出1958年平均亩产600斤的“挑战书”。当时就有兴义县委一把手孙永锡向大会保证亩产800斤“应战”,完不成任务可以摘去“乌纱帽”。大跃进的风在会上吹得十分强劲。



1958年元月,毕节地委一把手孟子明到金沙,要金沙县搞成“千斤县”。

随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各省竞相“发射”粮食高产卫星。贵州省没有放出高产卫星,但是,省一把手处一把手苗春亭叫金沙县宣布为千斤县。

1958年8月,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会议估计,1958年的农业生产大跃进,将使全国人均占有粮食达到1000斤左右。棉花将达到7000万担左右。

会议认为我国的农业和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全国的省和自治区党委的第一一把手,从现在起,就必须首先注意工业的领导,但是同时不应当放松农业的领导”。

根据北戴河会议精神,贵州一下子上了许多项目。

灾难的引子:跃进的都匀会议

1959年初夏,贵州省在都匀召开会议,制定粮食生产计划,计划产量为160亿斤,是1958年实际产量110亿斤的150%。到会的地委一把手专员们都叫困难。

周林说:“不行,产量不能退了,越说粮食越少,全省150亿斤定了,你们退我不退了,我顶着”,就这样通过了跃进的1959年粮食生产计划。

这是一个量出为入的计划,因贵州上了那么多企业,转了许多农业人口到城市工矿,增加了粮食供应压力,非要那样高的粮食收成才能满足城市供应,当然是一个美丽的画饼。

可是,这个饼非但没有实现,反而打开了“贵州事件”的潘多拉盒子。

全省因浮肿死亡多少人

1960年2月8日,贵州事件盖子被副省长吴实捅开后,各地竞相向省委汇报死人情况。

遵义地委召开“花园会议”,统计死亡数据。周林知道后,派秘书长李苏波专程从贵阳赶回遵义,指示不准统计,说:“不要把坏事都记在省委的账上。”



周林说话代表省委,谁还敢冒“找省委算账”的险去统计呢?

1964年,西南局调来100多名厅级干部组成检查团,到贵州大搞“四清”,检查团其中一个工作就是查清“贵州事件”到底有多少人因浮肿去世。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