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他们更在意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机遇
最近,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十分热闹——一批常年住在松江城区的村民不约而同搬回了村里住,还把城里的房子租了出去。让村民从城里搬回乡下,这个黄浦江边的乡村为何如此有吸引力?
黄桥村域面积3.29平方公里,总共有1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085人。由于地处在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黄桥村多年来一直是纯农地区,农民收入有限,年轻人大多到城里就业生活,老龄化程度严重,村子发展相对滞后。
集体土地入市等乡村振兴制度性探索,是黄桥村振兴的关键。2018年,黄桥村被确定为上海市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和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村,是全市唯一的“双试点”村,探索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农民集中居住的新模式。在充分考虑村民意愿的基础上,黄桥村通过农村宅基地平移,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打造出了高品质的乡村公共空间。“截至目前,全村共有505户村民搬进了新家,住上了崭新便利的楼房。”黄桥村党总支书记蒋苏叶介绍。
一栋栋白墙黛瓦,体现江南水乡独特韵味的新房,固然是村民选择搬回来的重要因素,但他们更在意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机遇。
通过推动村民集中居住,黄桥村释放出更多土地资源。原先,毗邻农民集中归并居住点的黄桥工业园大部分已停产,在临港集团联合公司与泖港镇联手打造下,土地得以重新“盘活”。
“在区、镇支持下,黄桥村通过集体土地入市方式,拿出了68.5亩集体经营性土地,和临港集团合作建设‘漕河泾黄桥科技园’。”黄桥村党总支书记蒋苏叶告诉记者,通过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黄桥村再次抓住产业转型契机,将黄桥工业园提档升级为“临港·智汇园”产业园,“沉睡”的土地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实现了产村融合发展。
目前,“临港·智汇园”已正式竣工,预计开园后1至2年内签约入驻率达90%。园区将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基础,打造出科技农业+医疗器械和智能制造为主的产业体系,并根据物业适配性,适宜相应导入轻生产、研发设计、展示服务等功能。
“项目首期投资1.4亿元,包含13栋厂房,其中12栋为四至五层的研发生产总部楼。未来项目将延伸至地块东面的300亩,总建筑面积将达到9.4万平方米。”园区负责人朱峰介绍说,项目建筑风格传承黄桥村“浦江之源”和江南水乡文化,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充分利用周边生态自然环境,打造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的科创地标。
乡村振兴落脚点是村民得实惠。黄桥村村民奚阿姨多年来一直住在城区,眼看“临港·智汇园”发展越来越好,便把城里房子租出去,和家人搬回村里集中居住新宅,并在园区就业。
“现在,村里已有不少村民在这个产业园里找到了新工作。通过土地出租,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增值。”蒋苏叶表示,“临港·智汇园”将推动黄桥村集体资产、集体利益实现保值、增值,使集体经济从过去的粗放型发展转变为内涵型增长。
除了农民挣薪金,黄桥村农民还享受到租金和股金收益。目前,“临港·智汇园”到今年8月已产税6100多万,今年底有望破亿元。“明年村民就有望享受到园区发展带来的股金分红收益。”泖港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顾秋锋表示,通过园区的运营模式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将更好发展集体经济,为村民再次拓宽“致富路”。
园区发展还带动村里租房以及餐饮服务等业态兴起,助力村民就业增收。“以前由于缺乏产业,村里的房子租不出去。眼下,村里已经租给园区近20间房,一批村民第一次拿到租金。”蒋苏叶说,随着企业不断入驻,会产生更多租房、餐饮等需求。
作为农业村,黄桥村农田由村民流转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后,统一承包给家庭农场种植水稻,形成了农业集群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通过推动农民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黄桥村实现家庭农场每户每年平均增收约4.7万元,村民每户也能固定拿到750元每亩每年的土地流转费。
“每户有近2500元股金以及不菲的土地流转费,再加上家里老人的2400多元退休金,日子越过越有劲。”说起村里的变化,蒋苏叶眼底是藏不住的笑意,“以前是年轻人难得回村一趟,往往是年夜饭吃完就跑光了。现在村里发展机会多了,大家就搬了回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