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老山战场上,一张令人动容的照片传遍了大江南北。照片中,一位年轻的女护士含泪亲吻着一位濒死的战士。这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怯生生地问道:"姐姐,你能抱抱我吗?"这一幕被战地记者永远定格,成为了那个战火纷飞年代最动人的瞬间。
这张被称为《死吻》的照片背后,隐藏着怎样催人泪下的故事?那个18岁就奔赴战场的女护士,为何会在战士临终前给予他这样一个温暖的拥抱?在战争结束后的岁月里,这位曾经年轻的女护士又经历了什么?她是如何守护着这段记忆,又是怎样延续着这份战地情谊?这些尘封已久的往事,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战争年代里的那份纯粹与深情。
一、战火中的邂逅
1984年,中越边境的老山地区陷入紧张局势。越军在老山一带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并不断向我方边境开炮,严重威胁着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一位来自四川的年轻女护士张茹,携带着一个装满药品的医疗箱,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作为47集团军卫生队的一员,她被分配到了位于老山前线的战地医院。
张茹出生在成都的一个航天工作者家庭。她的父母长期在基地工作,从小她就跟随在部队服役的外公生活。1983年冬天,刚满18岁的张茹瞒着父母报名参军。当时,全国仅招收了200名女兵,张茹以优异的体检成绩和出色的文化课水平被选中。
在入伍前的体检中,张茹的父母找到了部队,希望能够让女儿退出。但张茹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从小听外公讲述部队的故事,我也想为国家做些什么。"最终,在外公的支持下,张茹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
1985年11月,张茹主动请缨,随部队来到老山前线。在这里,她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战地医院设在半山腰的防空洞里,条件异常艰苦。医疗设备简陋,药品紧缺,但每天都有伤员源源不断地被送来。
张茹和其他医护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有时甚至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在战地医院里,她不仅要给伤员换药、打针,还要负责清理伤口、帮助康复训练。由于条件有限,很多时候连最基本的消毒棉签都要靠她们自己制作。
1986年初,一场激烈的战斗后,张茹所在的战地医院一下子收治了十几名重伤员。其中就包括了后来与她有了那张著名照片的年轻战士。当时的她还不会想到,几个月后,她会与这位年轻的战士有着如此动人的一幕。
在战地医院工作期间,张茹还建立了一个简易的输血站。她发动医护人员建立战地献血库,并在必要时自己带头献血。这个决定后来挽救了多位重伤员的生命。同时,她还利用休息时间,教授其他战友们基本的战场急救知识,为更多伤员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二、生死相托
1986年7月28日,老山前线的战事进入了最激烈的阶段。当天凌晨,越军对我军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在松毛岭阵地,年轻的副班长赵维军带领战友们奋勇抵抗。在一次突击行动中,赵维军不幸踩中了敌军埋设的地雷。
爆炸发生后,赵维军被紧急送往战地医院。当时的战地医院设在一个改造过的防空洞里,医疗条件十分有限。整个医院只有两间手术室,手术台是用几块木板临时搭建的,照明全靠发电机供电的几盏应急灯。
张茹和其他医护人员立即展开了紧急救治。检查发现,赵维军双腿受到严重创伤,腹部也有多处弹片伤。由于失血过多,赵维军的情况十分危急。在缺乏完备医疗设备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只能采取最基本的止血、包扎等应急处理。
战地医院里的药品储备十分紧张,尤其是急需的血浆和抗生素更是告急。张茹和另外两名护士立即献出了自己的血液。在当时的条件下,她们甚至没有进行完整的血型配对检测,只是通过最基础的方法确认血型相符后就开始了输血。
手术持续了将近四个小时。期间,发电机曾两次出现故障,手术室一度陷入完全黑暗。医护人员只能用手电筒继续作业。即便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坚持着完成了手术。
然而,由于伤势过重,赵维军的情况仍在持续恶化。张茹被安排24小时守护在赵维军身边。她用温水一点点地擦拭赵维军的面庞,定时为他更换点滴,检测生命体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赵维军突然睁开了眼睛。他看着一直守护在身边的张茹,轻声说出了那句令人心碎的话:"姐姐,你能抱抱我吗?"这是一个18岁战士最后的请求,也是他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向异性提出的请求。
张茹俯下身,轻轻地抱住了这个年轻的战士。她的泪水滴落在赵维军的脸上,轻轻地吻了吻他的额头和嘴角。这一刻,战地记者王红的相机永远定格了这个瞬间,后来被命名为《死吻》的这张照片,成为了老山战役中最动人的画面之一。
就在张茹的怀抱中,赵维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病房里还躺着其他几位伤员,他们都默默地转过头,用自己的方式送别这位年轻的战友。
这样的场景在战地医院并非个例。在老山战役期间,战地医院共收治了上千名伤员。医护人员不仅要与死神争分夺秒,还要承担起安抚伤员情绪的重任。每一位伤员对他们来说,都不仅仅是一个病号,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三、战争岁月的印记
《死吻》照片公开后,张茹并没有因为这张照片的广泛传播而停下脚步。1986年8月至1987年初,她继续坚守在老山前线的战地医院。在这段时期,战地医院又接收了多批重伤员,其中不乏危重病例。
1986年9月的一个深夜,一名腹部中弹的战士被送到战地医院。当时医院的主治医生正在另一个手术室抢救其他伤员,张茹临时担任了手术助手。在简陋的手术台上,她配合军医进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手术。由于条件限制,手术过程中连最基本的手术器械都需要反复消毒使用。
这次手术的成功,让张茹萌生了系统学习医疗技能的想法。她开始利用值班间隙,向军医请教专业知识。很快,她掌握了多项基础医疗技能,能够独立处理一些常见外伤。同时,她将这些经验编写成笔记,分享给其他护理人员。
1986年10月,张茹建立了一个简易的战地医疗培训班。她将自己在前线积累的实战经验,以及从军医那里学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新来的护理人员。这个培训班后来成为了老山前线一支重要的护理力量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