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行将战败。欢乐的气氛氤氲于延安内外,大家张灯结彩兴高采烈,可在毛主席居住的那个窑洞里,气氛却显得有些冷清。
一向高瞻远瞩的毛主席没有被抗日战争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冷静地意识到,日本投降了,东北也就光复了,可谁来控制东北呢?
东北,这块幅员辽阔的白山黑水顿时成了国共两党争夺的战略重心,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一、走错棋的斯大林
此时的东北,正在苏联红军的管辖之下。苏共,是中共的“老大哥”,毛主席有信心苏联红军会帮助他们进入东北建立根据地。
因而,1945年8月12日,毛主席在给山东分局的电报中指出:“万毅率滨海支队即刻完成出发准备,待命开往东北。”
正当毛主席在延安踌躇满志地部署如何攻略东北时,斯大林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8月14日,重庆方面传来消息,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中写道:
“苏联允许把在精神上和军事上的全部援助给予作为中国中央政府的国民政府,并承认中国在满洲的主权。”
斯大林还明确表示会支持蒋介石领导统一中国。
斯大林浇下的这一盆冷水迎面而来,使毛主席非常失望。他感到东北的问题在斯大林的态度转变后变得更加复杂了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还去不去?要知道,彼时我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这几年在东北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东北和华北的接合部还建立有冀热辽根据地,可便于八路军出关。东北地域辽阔,工业、交通发达,物产丰富。
一旦在东北建成巩固的解放区,可使华北和东北连成一片,不但可以摆脱我军和根据地长期处于国民党军队四面包围的态势,而且可以依靠东北发达的工业与丰富的物产,建设成我党我军巩固的战略基地,并以此为依托,与全国各解放区相配合,坐北面南与国民党军进行斗争。
如此一来,在国共双方可能爆发的新的冲突中,我党的优势便大大增加了。毛主席左思右想,最终决定还是去。
8月中旬:
8月18日,毛主席在发给罗荣桓、萧华的电报中指出:
2500人,除去老弱及开小差者外,能有1500到达目的地即好。东北干部凡能调动者尽可能调动。
8月20日,毛主席又给山东、平原、冀鲁豫和晋察冀4个分局发了电报,说:我方除了李运昌率领3个团进入辽宁、冀东、冀察各有一部进入热河外,中央还决定从山东调两个团、冀鲁豫调1个团、冀中调1个团,共4个团(每个团不少于1500人),并配备相当数量的地方干部由万毅率领开赴东北。山东两个团在10天内准备完毕,即行出发,经河北会同冀中和冀鲁豫两个团,开到热河边境待命。”
这4个团的任务是趁苏军占领东北期间同国民党争夺东北。此外,毛主席还准备从陕甘宁边区配备1个团,晋绥军区配备3个团,延安配备1个团,共5个团,由吕正操率领开赴东北,同国军在东北一争高低。
无奈的是,当此关键之时,斯大林又跳出来从中作梗。8月20日,斯大林通过苏军延安情报组转来一封电报:
“中国不能再打内战了,如果再打内战,就有可能把民族引向灭亡的危险地步。”
接到斯大林这封电报后,毛主席非常生气,愤怒地说:
“我就不信,人民为了翻身搞斗争,民族就会灭亡!”
毛主席认为,这是斯大林不许他革命!十一年后,毛主席在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谈话时还批评了斯大林。他说斯大林对中国的形势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可能性作了不正确的估计,斯大林更多地相信国民党的力量,不相信共产党的力量。
其实,斯大林一直对毛主席抱有长久的怀疑。他将中国共产党人轻蔑地视为一些"土地革命者",而非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还怀疑毛主席是否会走南斯拉夫道路,成为中国的铁托。
不论如何,在当时,斯大林发来的电报,还是大大出乎了毛主席的意料,以致中央方面难以摸清苏军的态度。但是,毛主席还是力争控制热、察两省,因为这两个省不在条约范围内。
二、调拨部队入东北
8月22日,毛主席给山东分局下了一个指示:
如果苏联红军能允许山东八路军部队进入满洲(先去交涉)肃清散敌与汉奸,则应从山东抽调部队用东北义勇军名义进入满洲。
早在几天前,中央曾陆续抽调延安两个团、滨海支队、李运昌部三个团,以及冀中、冀鲁豫各一个团的部队先后向东北开进。
但由于交通不便,情况不明,特别是对苏联军队碍于中苏条约是否同意中共军队进入东北尚不清楚,所以这些部队大部分仍在路上。
为何拿下东北,毛主席还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策,用美军机一次运送我党18名将领,其中有三位元帅,中将以上将军14人,他们分别是: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薄一波、陈赓、肖劲光、傅秋涛、李天佑、邓华、陈锡联、陈再道、宋时轮、邓克明、江华、聂鹤亭、张际春、黄华、林彪
毛主席赶赴重庆谈判后,刘少奇接受了对东北的战略布局。
9月7日,刘少奇指示华中局,要他们抽调一批东北籍干部,立即分别集中,指定负责人带队,经山东分局送往东北。四天后,刘少奇又下令山东分局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万至3万人,由山东军分区政治主任肖华指挥,分散进入东北活动。
10月31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正式成立,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委,罗荣桓任第二政委,统一指挥进入东北的部队,下辖十个军区。
同时,中共还派出了20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率领近两万名干部到达东北,他们分别是:
彭真、罗荣桓、陈云、高岗、李富春、李立三、张闻天、蔡畅、林枫、黄克诚、王首道、谭政、程子华、陈郁、云泽(乌兰夫)、肖劲光、万毅、吕正操、古大存。
从九月底开始,至十一月底,总计约有十一万余人已全部到达东北地区。山东军区第一、第二、第七师、新四军第三师和晋冀鲁豫第二十一团,接收了阜新、黑山地区;晋绥第三十二团进驻法库地区;陕甘宁警备第一旅、教导第二旅和晋察冀第三十一团驻扎在锦承铁路沿线;陕甘宁第三五九旅一部和山东滨海支队在沈吉铁路沿线;山东军区第三师和警备第三旅在辽阳、鞍山、本溪地区;山东军区第五师和第六师在海城、庄河、安东地区。还有一部分抗日老部队在北满和东满地区。
我党对东北布局争分夺秒,那么,远在千里之外的重庆,野心勃勃的蒋介石又怎会坐视东北落入我党之手呢?
蒋介石非但没有坐视,反而不择手段地利用一切机会,他同苏联签订了利于国军进入东北的合约,又在美国支援下加紧向东北空运部队,在行政、军事、外交方面三管齐下,不惜一切代价抢占东北。
1945年10月16日,蒋介石亲自点将,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同时,在美第七舰队的帮助下,国民党第十三军和五十二军经由海路加速赶往东北。杜聿明将营口视作部队登陆的最佳地点。因而10月27日,杜聿明飞抵长春,同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会面。
苏军不但热情表示欢迎国民党军入驻东北,还答应为国军登陆营口提供掩护。可11月3日,当杜聿明带着部队搭乘美军军舰到达营口时,才发现,别说有掩护登陆的苏联军队了,就连营口都已被共军占领。
无奈之下,杜聿明只得带着十三军和五十二军从陆路经由山海关强行打入东北。
三、汉家烟尘在东北
为了抵抗杜聿明北上,东北局积极动员和组织山东、晋冀鲁豫各解放区的军民,积极进行坚壁清野,破路阻敌,以歼缠扭打的战法,对沿平汉路、同蒲路、津浦路各线北进的国民党军广泛地进行截击、偷袭、骚扰,迟滞和消耗国民党军,延缓杜聿明所部行进速度。
中共中央将指挥山海关地区作战的任务交给了李运昌,命令他“坚决歼灭北进之敌”。这主要是因为李运昌部队最早进入东北,发展得很快,短短两个月,就从三个团发展到8万多人。
李运昌部队虽然不少,但多为新兵,战斗力不强,且大多部署在辽西地区,距山海关较远,因而李运昌急电中央,请求速调杨国夫部来山海关增援。
11月初,山东渤海军分区司令杨国夫率领第七师3个团共8000余人经长途跋涉抵达山海关,不顾疲劳,接管了正面防御。
由于部队兵力少,防御的正面过于宽大,从东南海边到西北之九龙门、黄士岭,长达50公里,正面防御中几乎没有纵深的预备队。各阵地均较薄弱。
11月8日,杜聿明率军强攻山海关。由于杨国夫部乃是疲兵之师,有美械装备在手的国军火力又十分强大,因而杨国夫连吃败仗,不得不主动撤离,使杜聿明在10天内连得兴城、锦西、葫芦岛、锦州4个战略要地。
随着国军在前线节节胜利,苏方对中共的态度再度转为强硬。
11月10日,苏军通知中共东北局,告知他们准备在撤退的前5天让国民党军在沈阳、长春等大城市空降。
11月19日,苏军又下通牒:长春铁路沿线及城市全部交给国民党政府;不准许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交战,共产党军队必须退出各大城市,必要时苏军不惜以武力驱散共产党军队。
毛主席得知此情,责备“苏联不顾国际友情”。但为了不与苏联发生冲突,中共不得不表示服从苏方的决定。
11月26日,东北局决定立即从沈阳撤出。
东北局撤出后,沈阳顿时一片混乱。暗中潜藏的敌人立即开始行动,包围中共机关,杀害中共干部、战士。
面对国民党大军的步步紧逼,苏军的强硬态度,以及后方的土匪猖狂暴乱,此时已然来到东北的十几万大军如何行动?怎样才能在东北站住脚?一切都急需中共中央和东北局作出决定。
东北形势万分危急,刘少奇发电报给东北局指出:
“长春路沿线及大城市让给国军,我们应作秘密工作布置,大城市让出后,应力求控制次要城市,站稳脚跟,准备和国军斗争。只要我们能争取广大乡村及许多中小城市,我们就能夺取胜利!”
此后,我党在东北地区的战略方针便成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中共东北局按照中央的指示迅速行动起来,东北形势逐渐改观。
到1945年12月底,林彪麾下的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扩编到27万余人。部队和干部分散向东满、北满、西满各战略要地铺开,发动群众开展剿匪、清算汉奸、减租和开展生产,使东北根据地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建立起来。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命令》,停战协定规定“所有中国境内军事调动,一律停止”,但东北除外。
规定停战令于1月13日晚12时发放。随后,国共两党各向所属的部队发布了停战命令。此后,关内的战火一度基本平息。
党中央原来估计,东北地区在经过谈判后也有实现停战的可能。但毛主席毕竟与蒋介石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对于蒋介石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作风是很了解的。
事实上,蒋介石果真下了密令,要求杜聿明麾下各部队继续夺取东北。
只不过此时,我党在东北的力量已日益强大,民主联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苏军于1946年3月11日撤走后,民主联军更是控制了东北90%的地区,杜聿明的武力接收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蒋介石控制东北的美梦泡汤了……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