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酒仙集团董事长郝鸿峰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的专访,围绕消费需求减少、名酒价格倒挂、渠道库存积压、酱酒困局、茅台等白酒行业的焦点问题,郝鸿峰都给出了他的观察和回答。
郝鸿峰深耕酒业23年,其一手创立的酒仙集团去年销售额已逾百亿,是目前国内酒类流通行业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
作为酒业首屈一指的百亿电商或者说百亿大商,郝鸿峰所谈论的自然是他百亿销售规模所在的百亿视野,但仍然引起业内大中小经销商们广泛的共鸣和持续地讨论。
是什么在触发共鸣?又是谁在共情?知酒君决定重读这篇采访。
房地产对行业有影响,但大环境才是决定因素?
在采访中,房地产、建筑行业对酒类消费的影响最先被谈及。
“白酒的消费受当前房地产、建筑等行业不景气的影响比较大……”“房地产、建筑行业的酒类消费需求减少……”,从采访方的这一系列提问中,房地产与白酒两大行业是显然的“正相关”,虽然就当下现状而言,这种正相关是“负”面的。
而郝鸿峰的回答是,有影响,但现在更多是受大的经济环境影响。“房地产行业已经低迷好几年”,其言外之意是房地产下行在酒业这轮周期之前,所以不能将主因归结于单一的房地产。郝鸿峰补充道,其他很多行业的经营压力也都挺大。
从整体层面来讲,郝鸿峰所言极是,归根结底是受大经济环境的影响。但不能否认的是,房地产带给白酒的“正相关”影响比郝鸿峰所认为的要大得多,也绑定得更紧密。
知酒君今年5月采访过一位酒商,在他的故事里,建筑业的停滞使他的团购业务“跳楼”,从200万下降到2万,下滑率是毫不夸张的99%,影响不可谓不大。
这位在达州自创并经营着两家“酒号水手”的酒商冯柯桦,2022年销售破千万,是那一年达州酒业单店销售的第一名。冯柯桦表示,2022年店里房地产、土建、市政工程方面的团购业务至少有150万-200万左右,而2023年,他说“这一块业务基本没了。
如果非要算上,总体上还有一点零星的进账,但不超过2万块。”
在知酒君另一篇讲周期的文章《换个角度看周期,白酒为什么逃不开宿命? |知酒拆周期①》中,我们对比企业数量、茅台价格与房价、白酒产销与房地产景气指数、哪怕是都处在行业调整周期,商品房与白酒销售价格都有上涨的现象,发现房地产周期与白酒周期,高度重合。
今年7月,茅台在半年市场工作会上提出向“新商务”转型,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第一点——客群转型,即瞄准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培育新能源、生物科技、数字科技等新兴产业从业者为新消费群体。
为什么要“客群转型”?因为原来的客群消费缺乏增长动能甚至在萎缩下滑。而房地产是原来客群的重要构成部分。
无法忽视的渠道库存,与无力接手的上游压货
渠道端包括经销商层面,库存到底有多高?
郝鸿峰没有给出具体回答,只是说市场的库存金额没有办法进行衡量,因为分散到千千万万个代理商库房里了。
但他同时表示,经销商库存已经处于临界点,如果再压货,随时有崩盘的可能。面对库存和压货,经销商没办法,最后只能低价抛售。或者,最后的最后,彻底放弃与酒厂合作,反噬到上游,就是酒企的经销商体系或临崩溃。
关于库存的具体数字,知酒君这里可以提供一个参考,市场规模350亿的深圳有100亿的库存。
在刚刚过去的第六届知酒隆中对上,深圳市酒业协会党支部书记、名誉秘书长杨克建表示,“我们3月份做了统计,深圳库存一百个亿!”他进一步指出这100亿,大部分是名酒的库存。
库存堰塞湖,显然已经成为整个酒业无法忽视、更无法掩盖的问题了。
造成库存的原因当然有上下游两端,下游消费不足或消费降级,都属于市场趋势,人为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或进行积极干预只能去顺应。但上游是可以调节的,可以积极应对和作为的,但多数厂家并没有做到,他们只顾自己的业绩不断向下游压货。
所以,造成今天库存问题的,主要责任方是上游厂家。
那么在高库存下,厂家是怎么向经销商压货的呢?郝鸿峰提到,原来压货有两种方法,软的是给“甜豆豆”(返点、好处之类);硬的是威胁,把经销商“毙了”(取消经销权结束合作)。
但是在市场倒挂和库存高企的情况下,尽管厂家软硬兼施,但经销商已经软硬不吃了,因为无力接手,仓库里估计也没有空间了。所以,郝鸿峰提到,现在只能打“感情牌”。很多老经销商都做酒生意一二十年了,和酒厂合作也一二十年,感情在、仁义在,即使一时不赚钱也愿意共渡难关。
中酒协发布的《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白酒行业仍处于去库存周期。再来看2024上市酒企三季报,合同负债整体呈下滑趋势,仅五粮液、汾酒、金徽酒、金种子、伊力特在增长,规模已低于2021年水平。
经销商打款意愿整体在下降,而且中秋旺季不旺,诸种现象已经说明,不只是2024上半年,白酒下半年仍处在或未来还将长期处在“去库存”周期中。
价格倒挂成“新常态”,何至于此?
“除了茅台,现在哪个酒不倒挂?”这句话今年听得尤其多,酒圈内的朋友似乎每个人都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价格倒挂基本是当前酒业的“新常态”。
可是,当价格倒挂成为酒行业一件“主流”乃至“正常”的事情时,这个行业还正常吗?肯定不正常。
我们先来看价格倒挂是怎么形成的?郝鸿峰分析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平台补贴(表面原因);二是酒厂放量太多(根本原因)。知酒君补充一点,酒厂罔顾市场真实,还在不断地提价。
但既然已经涨价了,能降吗?答案是,也不能。涨市场苦,降市场苦,在价格已然倒挂的情况下,涨价和降价两种行为,都只会加剧这种矛盾,降价后,价格更守不住。最好是一开始就别随便涨价,因为终端由市场和消费者决定,现在是有价无市,根本涨不动。
不管是价格倒挂,还是利润下滑,都有多方面原因,但本质上还是内需不振,内卷加剧。内卷到大家都在亏损、供需失衡,会消解大部分企业的生存能力,做事变得愈加短期。内卷到大家都“内伤”,得不偿失,何况根本没有“得”!
如前所说,提振内需人为的作用有限,行业能做的就是不加剧内卷。那么怎么办呢?就像郝鸿峰所说解决价格倒挂,核心是控量,虽然未来3到5年都很难解决。
近日酒企的确更加重视控量,茅台推迟11月放货计划并主动减少供应量,部分酒商停止向电商渠道供货;11月3日起五粮液全国范围内停止普五供应。以茅五为首,今年来汾酒、泸州老窖、西风、水井坊等各大酒企纷纷采取控货、控量手段,已达到挺价稳市缓解经销商压力等目的。
郝鸿峰表示白酒行业健康发展,来自于企业健康理性思考,“不仅考虑酒厂的利益,还要考虑经销商的利益,同样还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利益能够平衡,且有健康利益的分配模式,行业就健康了。
烟酒店的“废墟”之上,可能是大流通企业
2024年,大量烟酒店挣扎在“生存”边缘,一边是卷烟销售疲软,一边是白酒跌价倒挂,更重要的是两边都是销售下滑和库存积压。
百荣市场一经销商表示,他们服务烟酒店中有1/4已经倒闭。在一份去年的调查中,河南省酒业协会某负责人曾证实过,河南当时关停了2万家烟酒店,占比达10%。
郝鸿峰在采访中也表示,线下酒类门店生存不易,即使是酒仙旗下的酒仙名酒城、酒快到等线下门店也在承受压力,以前提出的“万店计划”也在观望期。
他同时表示,这轮调整或许正是规范经营企业、连锁企业的机会,百亿级甚至千亿级的酒类流通企业会诞生。因为那些不规范的,甚至以卖假酒为生的烟酒店会大面积消亡,将空间释放给了大流通。
往好的方面想,只有流通企业、超级大商越成规模,他们在和厂家对话时、在应对市场时,才更有定价权、话语权、主导权,酒类流通才会有高质量发展。从而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酒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酱酒价格虚高,可是“挤泡沫”的只是酱酒吗?
过去几年的“酱酒热”,让茅台镇的很多酒厂变得不接地气,价格虚高,导致一边是假冒伪劣大肆盛行,一边是酒厂疯狂投产,使酱酒热在短短几年就演变成了酱酒泡沫。
郝鸿峰认为酱酒尚处于调整期、在挤泡沫,仍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赛道。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能推出更多高性价比、好喝、好看的酱酒,才有可能率先适应市场,走出行业调整阴霾。
他提到酱酒调整期需要调整的两个方面,一是调整厂家的经营心态,第二要调整消费者对酱酒泡沫的认知。
酱酒因为其兴骤,其衰也骤,而且高度集中在茅台镇,所以酱酒的泡沫更易察觉而变得显性。如果把视野放宽,酱酒可能只是整个白酒市场泡沫的“核反应堆”而已,因为整个白酒市场规模庞大、发展根基深厚,所以自我调节力强,不容易也大概率不会出现那种一溃而散的局面。
但隐性的“泡沫”被察觉了,因为全行业的增长都出现问题。或表现为增长乏力,或表现为更直接的负增长,当然还有普遍的价格倒挂。
可是,人在江湖,酒企们明里暗里、主动被动中还是会在“增长”层面较劲儿。就像和君咨询副总经理、资深合伙人李振江在知酒隆中对主题演讲中所说,增长已经不是一个企业的方法论,已经变成了企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围绕增长指标做工作,制定方法论,咬牙坚持去施行方法,一定可以换来轻舟已过万重山。李振江所说一点没错,但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要增长,也要尽可能高地设定增长目标,但增长是给自己的,不是用来“卷”的,更不是给别人“好看”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