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元的单位是“刀”,英镑的单位叫“镑”,人民币的单位用“元”,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B站搜索@地史馆,抖音搜索@一起看地图
可观看视频详细内容
首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币的单位用元角分,又为什么会出现一块一毛这样的俗称?就像电视剧上演的一样,古代中国大多以白银和铜钱为主要货币,使用的也是两、钱、分、厘等单位来表示银钱的价值。因为传统的白银既没有统一的重量、形制、纯度,也没有专门的发行和管理部门,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十分不便,所以当西方钱币在近代大规模流入中国后,很快就获得了中国人的接受和欢迎,以至于“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
由于西方钱币以及后来发行的大清银币、民国银币都是圆形的,人们便称其为“银圆”,又因为圆字笔画较多,为了方便记账,人们以元宝的“元”代替之,于是就有了“元”这个单位。同时”元”也是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和蒙古国的货币单位,属于是一脉相承。
“角”这个单位同样来源于近代银元,在西方银元大规模流入中国的同时,与银元配套使用的各式各样的辅币也流入了中国,这些辅币因为银含量较低,民间称其为角子,银角子,银毫,而且过去使用白银进行交易的时候,也有“剪角”成散碎银子的习惯,于是就有了“角”这个单位。
“分”则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两等于十钱等于一百分等于一千厘,清末民初发行的一元银币,其价值相当于过去的一两白银,于是人们用传统的“分”和“厘”作为货币的最小币值。
至于“块”和“毛”这两个单位,则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银元本就是圆形的块状物,所以“块”多被用来作为银元的量词,等到后来废银元改用纸钞,原来的一块银元、十块大洋,就变成了一块钱、十块钱,“块”又从量词变成了货币单位。“毛”则完全是因为辅币价值较低,最早接触银元的广东人称其为银毫,毫毛相通,传到后来就变成毛。
从元角分的由来我们可以发现,货币的单位通常与货币的形制、价值、重量等因素有关,其他国家的货币也是如此。我对全世界197个国家的货币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发现的一些有意思的地方。这里声明一点,为了体现多样性,欧洲各国我们主要统计欧元发行前的情况,希望大家不要误解了。
(一)
统计的197个国家中,以Dollar为货币单位的有32个国家。Dollar这个单位来源于神罗的塔勒(Thaler)银币,该银币出产于波西米亚的一处山谷,因此得名Thaler。塔勒银币传入英国后演变为现在的Dollar。
在这32个国家中,以美元为官方货币的又有6个,分别是厄瓜多尔、东帝汶、津巴布韦、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帕劳。这里面,厄瓜多尔、东帝汶、津巴布韦是因为本国金融体系崩坏,不得不借用美元作为官方货币,大洋洲三国则是因为体量较小且与美国联系紧密,自己印钞不如直接用美元划算。
同处于大洋洲的基里巴斯、瑙鲁、图瓦卢,以及纽埃、库克群岛也基于同样的原因,分别使用澳元和新西兰元作为本国货币。加勒比地区的格林纳达、多米尼克等6个袖珍岛国则选择组成货币联盟,共同使用东加勒比元作为官方货币。
使用法郎作为货币单位的有26个国家。法郎这个单位来源于法国国王“好人”约翰二世。这个倒霉蛋曾在百年战争期间被英国俘虏,然后在监狱里苦熬4年才凑齐赎金获释回国,为了庆祝自己重获自由,约翰二世下令发行了一款名为“Franc”(自由)的新货币,也就是后来的法郎。
除了法国及与其相邻的摩纳哥、瑞士、列支敦士登、比利时、卢森堡这几个国家,其余20国全部位于非洲,体现了法国对非洲巨大的金融影响力。
其中,尼日尔、马里、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几内亚比绍、科特迪瓦、多哥、贝宁8国共同使用西非法郎,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布)6国使用中非法郎,几内亚、卢旺达、布隆迪等6国使用本国发行的法郎。
作为另一殖民帝国,英国的货币体系在非洲、中东、南亚等英国前殖民地国家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中以镑为单位的有7个(包括英国),使用先令的有5个,另外还有7个国家使用卢比这一货币体系。
镑(Pound)这个单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里拉磅”,而先令(Shilling)这个单位来源于拜占庭帝国的索利都斯金币(Solidus),因为1枚索利都斯的价值约等于12分之1磅的白银,所以就有了1英镑等于12先令这个奇葩的换算关系。
卢比(Rupee) 源自古印度语,意为“压印的”,引申为钱币。英国殖民印度后,在印度发行统一的卢比货币,并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和贸易活动,使卢比称为南亚、东南亚、东非地区的主流货币之一。
除了英法美三国,西班牙也因其在16-17世纪的殖民霸权和银元垄断地位,使很多国家受到了西班牙货币体系的影响。其中,以比索(Peso)为货币的有8个国家,全部都是西班牙前殖民地。
另外还有8个非殖民地国家,因受到西班牙银币的影响而使用雷亚尔(Real)作为本国货币,包括伊朗、沙特、也门、阿曼、卡塔尔5国的阿里尔(Rial),巴西的雷亚尔、柬埔寨的瑞尔、马达加斯加的阿里亚里。
14世纪中叶,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亚王朝开始发行本国的皇家银币(Real),也就是雷亚尔银币。16世纪后,随着美洲银矿的开发,源源不断的白银涌入伊比利亚,家里有矿的西班牙一跃成为欧洲最富裕的国家,而流通最广的8雷亚尔银币也成为当时的国际通用货币,拉美称其为比索,北美称其为Dollar,伊斯兰世界则称其为里亚尔。因为银币正面赫居里斯柱图案,S加一竖也成为雷亚尔的符号。
进入19世纪后,随着西班牙的衰落,雷亚尔逐渐退出国际市场,西班牙被迫于1868年发行新的比塞塔(Peseta)货币,葡萄牙也在1911年发行新的埃斯库多(Escudo)。比塞塔是加泰罗西亚方言中“硬币”的意思,埃斯库多则是葡萄牙语中的“盾牌”。
除了里亚尔,第纳尔(Dinar)和迪拉姆(Dirham)也是阿拉伯国家常用的货币类型,包括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约旦、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
第纳尔源于罗马帝国的第纳里乌斯银币(dēnārius),迪拉姆则来源于古希腊的德拉克马银币(drachma)。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第纳尔和迪拉姆在中东和西亚地区成为金钱的代名词,并随着阿拉伯帝国崛起使之成为伊斯兰世界最主要的货币之一。
最后还有一种在多个国家流通的货币单位,即北欧克朗(crown)。在19世纪前,丹麦、瑞典、挪威都拥有各自的货币体系,不过后来为了应对法国的拉丁货币联盟和德国金马克的冲击,北欧三国于1875年组成斯堪的纳维亚货币联盟,统一采用名为crown(王冠)的金本位货币,也就是北欧克朗。奥匈帝国也于1892年引入克朗以解决本国的金融危机,所以当奥匈帝国解体后,克朗又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官方货币。爱沙尼亚则是1924年引入的克朗。
(二)
实际上不管是英国的英镑,还是意大利的里拉,伊斯兰的第纳尔,究其根源,都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货币体系发展而来的。
在公元前10世纪的古希腊,人们用一种打猎和烤肉都能用到的铜制叉子作为货币,称为奥波尔(obolo),而六个奥波尔正好是一手可以抓起的最大数量,古希腊人称为德拉克马(drachma),差不多就是“一把”的意思。
在此之后,奥波尔和德拉克马演变为古希腊的正式货币,并伴随着殖民贸易在地中海沿岸和西亚地区广泛传播。例如伊斯兰世界的迪拉姆、德拉姆,就是从古希腊德拉玛可演化而来,而德拉马克也是现代希腊的官方货币单位。
公元前3世纪,罗马共和国开始发行自己的青铜货币以取代希腊的德拉克马和奥波尔。罗马铜币称为阿斯(asses),意为“青铜”,1枚阿斯的标准重量为1里拉磅。里拉的本意为天平,磅为副词,表示“按重量”,合在一起就成了古罗马的一种重量单位,即罗马磅。1罗马磅等于现在的12盎司,而盎司这个单位就是拉丁语中的“十二分之一”。
阿斯铜币发行后,罗马为了支持对外战争,不断降低阿斯铜币的含铜量,到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时,1枚阿斯的重量已不足原来的一半。为了解决阿斯贬值的问题,罗马开始发行第纳里乌斯银币,第纳里乌斯(denarius)在拉丁语中意为“十个”,即1枚第纳里乌斯银币等于10枚阿斯铜币。从公元前2世纪一直到公元3世纪初,第纳里乌斯银币都是罗马帝国最主要的货币之一。而第纳里乌斯在传入西亚后,演变成伊斯兰世界的第纳尔。
罗马帝国崩溃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起自己的王国,并按照罗马币制发行自己的钱币。但由于各日耳曼王国之间征战不断,日耳曼钱币开始陷入不断贬值的恶性循环。为此,查理曼大帝发起了一场货币改革,以白银为基准统一了法兰克王国的货币体系,即加洛林货币体系。
新发行的银币以第纳里乌斯命名,日耳曼语称其为称为德涅尔denier。一枚德涅尔银币的重量大约是1里拉磅白银的240分之一,而一枚拜占庭的索利都斯金币又相当于12枚德涅尔银币,于是就形成了1磅白银等于20索利都斯等于240德涅尔的货币体系。
西欧各国的货币标准大多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法国的利佛尔、苏、丹尼尔,英国的镑、先令、便士,意大利的里拉、索尔多、德纳罗,以及德国的芬尼、西班牙的迪内罗。注重传统(固执)的英国甚至到1971年才放弃这套12进制的货币体系。此外,索利都斯还是士兵这个名词的来源,因为拜占庭帝国特别依赖雇佣兵,而雇佣兵的薪水就是用索利都斯金币结算的。
进入13世纪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德涅尔银币的贬值,欧洲开始进入多元化货币时代。
最先出现的是一种名为格罗索(Grosso)的威尼斯银币,意思是“大而厚的”,其含义不言而喻。在当时,一枚格罗索的价值等于24枚德涅尔,大大满足了人们对大额货币的需求,并引起欧洲各国的效仿,例如奥地利的格罗申、波兰的格罗兹、保加利亚的格罗什、土耳其的库鲁什等。
除了格罗索,佛罗伦萨还发行一种名为弗罗林(Florin)的金币,正面印有代表弗洛伦萨的鸢尾花,价值10格罗索。弗罗林金币也是匈牙利货币福林的来源。
(三)
尽管亚非拉地区因殖民历史受到欧洲货币体系的深刻影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在独立后,选择发行具有本国特色的货币。
例如厄立特里亚的纳克法(nakfa),就是以独立战争期间取得第一次大捷的纳克法小镇命名。加纳的塞地(cedi)则来源于历史上一种充当货币的贝壳。安哥拉的宽扎(Kwanza)来源于该国最长的河流宽扎河。博茨瓦纳因为气候干旱,雨贵如金,因此以“雨(普拉pula)”命名本国货币。马拉维和赞比亚为了庆祝独立,以“黎明(克瓦查 Kwachas)”命名本国货币,寓意新生。南非的兰特(Rand)在布尔人语言中意为“山脊”,因为盛产黄金的约翰内斯堡就坐落在一片山脊之上,同时兰特也是纳米比亚、斯威士兰和莱索托的官方货币之一。
拉美国家则特别喜欢以人名命名货币,例如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的货币以玻利瓦尔(Bolívar)命名,玻利维亚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发行竖版纸币的国家。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的货币以哥伦布(科朗colon)命名。洪都拉斯的货币以民族英雄伦皮拉(Lempira)酋长命名。巴拿马和尼加拉瓜货币则以历史上的欧洲探险家命名(科多巴Córdoba和巴波亚Balboa )。
还有一些国家以国名命名货币,例如立陶宛的立特Litas、拉脱维亚的拉特last、阿富汗的阿富汗尼、塞拉利昂的利昂leone、尼日利亚的奈拉naira。
[ 地史馆 ]
地理历史不分家
用地理解释历史,用历史记录地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