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11月8日至1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拉开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的重要一幕。来自全球20个国家及地区、43个城市的131家参展画廊与项目,在上海展览中心精彩亮相。
“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我们在现场又感受到了以往ART021那种人头攒动的盛况,在上海展览中心外围,蜿蜒的队伍长达200米左右,每逢这样的场景,都会让人心情莫名的激动。
ART021艺博会创始人之一周大为表示,今年ART021可以看到复苏和新面目的同时呈现:参展商和国际友人都回到了往年的盛况,但同时,也刷新了一批参展商和国际友人,说明大家对上海艺术市场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另外,除了以往纯西方的国际大画廊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很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中东、南美、非洲的画廊,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本届ART021艺博会现场
共赴一场新锐艺术之约
的确,也如同周大为所说,今年ART021上,创新之作不断冲击我们的视线,艺术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
ART021是一个观察国际艺术前沿创作的窗口,以往那些潮流艺术品和风格趋同的创作,在这个艺博会上,更容易现出原形,而那些锐意创新不同凡响之作,也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目光。
我们也在现场寻找到一些奇奇怪怪的艺术作品,在这里分享给大家,让我们共赴一场新锐艺术之约。
用钢丝、LED光源创作的作品
杨淞《NGC4256》
不锈钢、钢丝、LED光源
AYE画廊
现在美术界的年轻人都不太喜欢用传统的画笔画画,他们更醉心于装置、环保材料、影像等等,对于艺术材料的突破早已成了习惯,对于新材料的探索成了他们的日常。
杨淞的这件作品就是用不锈钢围成一个圆形,里面布满了钢丝,周围一圈LED光源,让作品在不同视角下形成不同的样貌。更有趣的是,艺术家在圆圈边上装饰了一溜手机主板,是不是在提示我们信息来源和变化多端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呢?
漂流木上的冒险旅途
森村智子《爆裂》等
木板丙烯、贝壳粉、棉布
华氏画廊
上海老牌画廊华氏画廊这次带来几位日本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森村智子在漂流木上用贝壳粉创作的作品,各种形状布置在一面墙上,颇为壮观。
森村智子是在捡来的不同形状的漂流木进行创作,她的灵感来源于传统的木雕、根雕。创作时,需要在打磨后的漂流木表面黏上棉纱布,然后用丙烯、贝壳粉进行创作。
森村智子的画面还是日本动漫的样式,但是搭配了漂流木的古味后,给人一种冒险旅途和幻想世界的奇趣。
被挤压的塑料花
安特·哈姆林作品
塑料、亚克力
马德里马贝拉画廊
英国艺术家安特·哈姆林用塑料布缝制成各类花朵的形状,这本身已经把自然与工业捏合在了一起,他还将花朵固定在两层透明的亚克力板上,使得花朵被极度挤压。被挤压中的花朵依然保持了鲜亮的色彩,如同标本一般,失去了生命力,却变为可供欣赏的平面绘画。
在这次展览上,作者还呈现了塑料月季突破了亚克力的挤压而盛放的样子,类似于拳击手套般的月季质感,仍让人对植物的美产生了巨大的偏差。
艺术家反思了自然和工业化以及社会性之间的冲突,但是现场居然还有观众一面拍照打卡,一面说“好解压哦”。
奶油蛋糕般的绘画
布拉姆·博加特作品
混合媒材
白立方
博加特的作品远看就是一个奶油蛋糕,他把颜料大量堆积在画布上,形成独特的立体的物质性和触感,也形成了抽象画般的视觉感受。因此,他的作品模糊了绘画与雕塑之间的界限。不过,我有点怀疑,博加特家里是开颜料厂的。
“爱的雕像”引围观
Tamara Kvesitadze《男和女》
KORNFELD画廊
这位格鲁吉亚艺术家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一男一女“爱的雕像”。两具铝制抽象男女雕像,在机械操作下缓缓转动,越转越近,直到相聚融合,彼此契合,再缓缓分开,周而复始。
展览现场,人们都很喜欢看这件会动的作品,大家都在等待雕像合拢的那一刻,纷纷举起手机拍照拍视频,艺术家就是摸准了人类的共同心理。
一只巨大的猫头好治愈
耿谭菊郎《他的猫》
羊毛毡、泡沫
SENS画廊
耿谭菊郎是中国小伙,他创作的这只猫据说是央美毕业展上“最火的猫”。作者的灵感来自于朋友家的猫,他让猫的造型更加符号化,引起大家共情,看着墙上巨大的猫头,和地上睡得看不见脑袋的猫咪,每个人感觉好治愈。
类似于浮雕的私人记忆
吴建楠《青春期》
树脂上丙烯、木和金属
狮语画廊
吴建楠用树脂、木和金属材料创作了类似于浮雕的装置作品。他的作品关注了普通人的生活,并带着很多过去的集体记忆。这件《青春期》虽然是私人记忆,但每个人都从中勾起了某些过去的回忆,尤其作品的灰色调,更让人感喟。
那个想要冲破束缚的人
松枝悠希《逃脱》等
木材、丙烯酸、PET材料、钟
熏衣社
好的当代艺术作品是不需要解释的,它能直观地冲击你的视觉,直接冲刷你的思想。松枝悠希的作品就是如此。
在他的作品中,公共场所标志中的人形,似乎正要跳出那个平面标志,但又受到了巨大的反作用力。
艺术家家中经营印刷,他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博士毕业后不想继承家业,想要冲破束缚,就此促成了他的“跳出平面”系列作品。
神庙与高跟鞋
徐震《永生(帕特神庙,高跟鞋)》
委约作品
艺术家很喜欢不同文明和元素之间的冲撞,这也是当代艺术惯用的一种手法。徐震塑造了宏大的古希腊文化场景,旁边是一只猩红色的高跟鞋,同时,他让每一根古希腊恢弘廊柱都穿上了高跟鞋。
作品喻示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消费经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徐震有一个“永生”系列,专门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图像在当代时空中进行碰撞与共生。但我觉得那些在徐震神庙作品前打卡的人们,又解构了一次徐震作品的意义。
稻草和鸭蛋意义转换
张移北《钢盔》
青铜、玻璃、稻草、鸭蛋
BANK画廊
张移北的作品非常多样化,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用材料来表现当下的情绪情感。因此,她作品中的材料都脱离了原来的功能和意义。比如这件《钢盔》,呈现出来的是稻草捆绑的鸭蛋,由于摆放的方式和蛋的易碎,让人产生出强烈的不稳定感。
创意、手工加玩闹
陈牧甜《一张自带阐述的作品》
布面综合材料
谢画廊
这像是小女生的作品,有着创意、手工加玩闹的成分。
作品是块色彩鲜艳的布料,通过玻璃纱,保鲜膜,蕾丝,渔网,绢等不同层次的材料,艺术家的手工就仿佛是作画的过程,让作品呈现出内心的戏谑,也让观众看后一笑,然后再去思考材料层面艺术家所做的探索。
锅底上的你
田建新《问候你》、《慈姐》等
雪平锅、铝瓢
颂艺术中心
拿铝锅底做艺术品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了,但是田建新的锅底作品还是让人忍俊不禁。浮雕特有的庄重感,被铝锅这种材质的日常性给消解殆尽。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锅碗瓢盆,因此,普通日常物件上有灵魂,艺术家只不过把这种灵魂给“凸显”出来了。
又是一位材料的超级敏感者
马秋莎《沃德兰——光泽4》
水泥板、尼龙袜、木板、树脂、铁
北京公社
这位艺术家又是个材料的超级敏感者。在创作《沃德兰》时,马秋莎将水泥板反复摔碎,然后用麻布打磨每个碎片的边缘,再用深浅不一的尼龙袜将其包裹,最后重新拼合、连接成块。
材料之间的软硬对比,材料带有的艺术家私人记忆,以及材料混合后的奇特纹理,哪怕你不进入到艺术家创造的叙事氛围,也能从单纯材料性的探究中,找到思考的入口。
陶瓷和衣服一起烧制
尹秀珍《壁器 层》
穿过的衣服、瓷
北京公社
我一直认为,陶瓷文化的提升,最后一定要靠艺术家来完成,因为艺术家思考的是精神和哲学层面的问题,而陶瓷的其他参与者,永远只是在陶瓷的功能和审美上打转。
艺术家尹秀珍只是拿陶瓷作为她艺术创作的无数种材料之一。她把服饰与瓷土进行混合烧制,烧制时能量释放产生的裂痕,是以往传统瓷器所不能接受的瑕疵,但对艺术家而言,却恰恰是两种物质相互较量的一种体现,那就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盒式磁带堆积起的记忆之碑
格雷戈尔·希德布兰特《格雷塔·尼森盒子》
喷墨打印、塑料箱。木箱内镶嵌
阿尔敏·莱希
这位艺术家一向以录音、录影带外壳、磁带以及黑胶唱片制作而成的作品而闻名。此次展出的作品用盒式磁带,组合成一幅影影绰绰的人物像。艺术家提供磁带,把即将消散的唱片工业时代的记忆结晶化了。
在当下社交媒体与数字生活摧枯拉朽般的演进中,媒介的兴起与物品过时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艺术家用磁带堆砌起来的幕墙,让人产生了无限感叹。
一幅画画出了人类艺术史
权能《倾倒的艺术》
布面油画+涂漆聚氨酯树脂
共同艺术中心
韩国艺术家权能(Kwon Neung)擅长运用各种艺术史上的经典形象、知名人物、现代媒体标志符号、潮流元素来进行油画创作。
这件《倾倒的艺术》画面中,你可以找到好多艺术史上的著名人物和著名形象;同时,在油画框上,艺术家等于创造了另一件雕塑群像作品,里面有各种不同历史文化中的经典形象,它们都被艺术家请进了一个平行世界中,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荒诞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