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刊发复旦上医余宏杰团队最新成果:破解季节性流感的全球传播“密码”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季节性流感病毒在全球的传播模式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显著影响了流感的传播常态,导致流感活动水平出现下降。尽管当前季节性流感传播模式与大流行前水平恢复基本一致,但COVID-19的影响尚未完全被揭示,提示全球公共健康安全仍面临挑战。
唯一通讯!北京大学曹云龙团队最新Nature
北京大学曹云龙团队在2024年11月7日于Nature发表的研究揭示,SARS-CoV-2 BA.2.86/JN.1谱系的出现要求重新评估疫苗组合。研究显示JN.1谱系的免疫逃避能力和受体结合能力显著,且其携带的突变可能导致更高的免疫逃逸风险。研究结果强调了开发基于KP.2/KP.3的疫苗加强针的重要性,以应对快速演变的变异株。
国内首株!合肥种出“发光植物”
合肥神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日宣称研发成功国内首株基因编辑高亮度夜晚自发光植物。尽管公司表示其技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尚未正式投入市场。发光植物的种类包括矮牵牛和向日葵,预计在一至两个月内面市。此技术是否能满足市民期望以及市场的实际接受度仍需观察。
这些知名原研药不仅没消失,还玩出了新花样|进博新机遇
近期关于原研药消失的讨论引起关注,显示出消费者对这些药物的焦虑。尽管面临激烈的仿制药竞争,跨国药企依然在寻找新的商业机会。拜耳和赫力昂等公司在进博会上推出了新包装和新产品,试图通过升级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然而,竞争对手增多为这些药物的市场表现带来压力,特别是在国内市场,仿制产品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中国科研人员发现植物免疫激活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等团队揭示了水稻等植物的新免疫激活机制。研究指出,植物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由细胞内感受器主导,关键在于寻找新的细胞内感受器以增强抗病性。此外,研究显示免疫小分子pRib-AMP通过免疫复合体EPA激活植物的广谱抗性,这为植物病害防控提供了新型生物农药靶标。
《科学》同时发布一个单位两项研究成果,都与植物免疫激活机制有关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近日发布了两项涉及植物免疫激活机制的研究成果。研究中发现水稻免疫抑制基因ROD1的突变会导致活性氧积累,从而显著提高水稻对多种病原菌的抗性。同时,发现植物细胞内感受器TIR蛋白可生成小分子2’cADPR,这为开发新型植物免疫激活剂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植物在免疫反应中仍面临对多病原菌的广谱抗性挑战。
一位病毒学家谈到冠状病毒对思维的影响
莫斯科国立大学生物学院病毒学系教授阿列克谢·阿格拉诺夫斯基指出,冠状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他表示,传染病对身体器官和系统的长期影响不可忽视,可能会导致思维速度的减缓。此外,医学博士埃琳娜·马林尼科娃提到,马尔堡病毒的主要症状是持续高温,进一步强调了病毒性疾病的严重性。
德国药店也要卖大麻了!明年起,法兰克福和汉诺威开始试点
德国计划于2025年起在法兰克福和汉诺威的药店试点大麻销售,以收集消费者行为数据并减少黑市交易。然而,尽管试点项目将持续至2030年,未来的商业化销售政策仍未明确,因受到欧洲议会的反对,该计划的实施面临不确定性。参与试点的条件严格,且参与者须接受监测,任何共享行为将被排除在实验之外。
康缘药业:KYS202004A注射液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
康缘药业于11月8日宣布,其KYS202004A注射液已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试验批准,适应症为治疗银屑病。该药物为公司自主研发的双靶点Fc融合蛋白,目标患者群体为面临银屑病困扰的个体。公司迄今已投入约8810万元进行新药研发。
Dev Cell | 钟波/林丹丹/谢丛华课题组鉴定一群新型抗肿瘤中性粒细胞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IL-8驱动的CD74high中性粒细胞亚群在非小细胞肺癌微环境中发挥着抗肿瘤免疫作用。尽管该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靶点,仍需警惕潜在的临床转化风险和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对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强调了进一步探索中性粒细胞在癌症免疫中的复杂角色的重要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