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还未平息,国共之间的矛盾却已暗流涌动。蒋介石不顾民意,悍然发动内战,30万大军向中原解放区包围而来。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我军不得不一退再退。然而,退无可退之际,一场生死攸关的突围战在所难免。
在这关键时刻,毛主席下达了一道令人心碎的命令:准备牺牲一部分兵力,掩护主力突围。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皮定均率领的"皮旅"身上。5000名精兵,将面临近乎全军覆没的危险。
然而,身为旅长的皮定均,面对这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内心却在激烈挣扎。他既要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又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将士们白白牺牲。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皮定均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他又是如何带领"皮旅"完成这不可能的任务的呢?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双十协定》,表面上达成了和平共处的共识。然而,这份协定的墨迹还未干透,蒋介石就暗中部署了"剿共"计划。短短三天后,他便下达了密令,调集大军向中原解放区进发。
国民党军队如潮水般涌向中原地区,其首要目标便是由皮定均率领的豫西抗日游击支队。这支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的精锐部队,如今却成为了蒋介石眼中的眼中钉、肉中刺。
为了避免正面冲突,遵循中共中央的指示,皮定均率领豫西抗日游击支队不得不忍痛离开革命根据地。他们先是撤往桐柏山区,随后又南下至鄂豫边境。这一退再退的举动,虽然暂时避免了流血冲突,却也让国民党军队愈发得寸进尺。
1945年10月下旬,八路军第359旅南下支队、新四军第5师与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在桐柏山区会师。随即,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应运而生,李先念出任司令员,王震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在这次改编中,皮定均的抗日支队被整编为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皮定均出任旅长。从此,第一旅便有了"皮旅"的称号。
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并未就此罢休。他们调集更多兵力,步步紧逼,不断向我军包围。为了避免内战全面爆发,中共中央再次作出艰难决定,将中原军区部队从桐柏山区调往鄂东和豫东南解放区。
这一退再退的策略,虽然显示了中共方面谋求和平的诚意,却也让我军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再往南,已经没有退路了。可蒋介石却得寸进尺,继续指挥国民党军队向我军包围,妄图将中原军区6万大军一网打尽。
1946年1月,《国共停战协定》颁布,本应成为缓解紧张局势的转折点。然而,这份协定在蒋介石眼中,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签署协定后,国民党非但没有退兵,反而变本加厉地增兵围剿。
短短半年时间,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的几十个县修建了数万座碉堡,构筑了一道纵深达十余公里的"铜墙铁壁"。这些碉堡甚至修到了我军阵地跟前,近到可以清晰听到碉堡里的打牌、说笑声。
面对如此险峻的形势,中共中央清醒地认识到,蒋介石已经铁了心要发动内战。一旦碉堡修建完成,战火必将一触即发。为此,党中央决定,一旦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就立即下令中原部队突围。
1946年6月中旬,蒋介石终于撕下了和平的伪装。他调集了8个整编师,任命国民党上将刘峙为第一支队指挥,开始秘密包围我军。蒋介石甚至狂妄地要求刘峙在6月22日之前完成包围,并在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节那天发起总攻,妄图在48小时内一举歼灭我军。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反应。6月23日,毛主席和邓小平等人商议后,向中原军区下达了紧急电令:准备牺牲一部分兵力,抓紧时间,迅速突围。
就这样,在国民党军队的步步紧逼下,一场关乎中原解放区存亡的突围战,在所难免地拉开了序幕。
1946年6月23日,一封来自中共中央的紧急电令传达到中原军区。电文中,毛主席和邓小平等人经过慎重考虑,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准备牺牲一部分兵力,掩护主力突围。这个决定,被后人称为"丢卒保车"。
在接到电令后,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李先念宣布了中央的指示,并开始部署突围计划。经过激烈讨论,最终确定由皮定均率领的"皮旅"担任掩护任务。
"皮旅",全称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是一支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的精锐部队。他们曾多次深入敌后,打击日军,解救同胞。如今,这支英勇的队伍即将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会议结束后,李先念单独找到了皮定均。两人在一间简陋的土屋里,就即将展开的行动进行了深入交谈。李先念向皮定均详细说明了当前的形势,以及"皮旅"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皮定均听完后,沉默了片刻。他深知这个任务意味着什么——"皮旅"的5000名将士,将面临近乎全军覆没的危险。然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军人,他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
皮定均郑重地接过李先念递来的命令,坚定地说道:"请首长放心,'皮旅'一定完成任务!"
接下来的几天里,皮定均马不停蹄地开始部署。他召集旅部各级干部,传达了上级的指示,并开始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为了确保行动的隐蔽性,皮定均下令全旅进入戒备状态,严禁任何人外出或与外界联系。同时,他派出多路侦察小组,深入敌后收集情报,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皮定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两难的抉择。一方面,他必须确保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为主力部队的突围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他又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将士们白白牺牲。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伤亡,皮定均反复推敲作战方案。他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利用地形优势和夜色掩护,尽可能地迷惑敌人,为主力突围争取更多时间。
6月25日,距离国民党军队预定的总攻日期还有不到一周时间。皮定均召集了"皮旅"的所有连级以上干部,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举行了最后一次战前动员会。
会上,皮定均没有隐瞒此次任务的凶险。他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同志们,我们即将面临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我们的任务是掩护主力突围,这意味着我们将面对敌人的主力进攻。"
"但是,"皮定均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我们绝不会坐以待毙。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尽可能地保全我们的力量。"
随后,皮定均详细讲解了作战方案。他计划利用地形复杂的优势,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皮旅"将分成多个小组,在不同方向上制造声势,迷惑敌人。同时,主力部队将在夜间秘密转移,白天则返回原地,造成仍在原地的假象。
这个计划虽然冒险,但如果成功,不仅能够完成掩护任务,还能为"皮旅"自身的生存争取机会。
会议结束后,皮定均又单独找来了几位老战友。他们是跟随皮定均多年的得力干将,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将担任关键角色。
皮定均对他们说:"这次任务艰巨,我们必须有所准备。如果我不幸牺牲,你们要立即接替指挥,带领部队继续战斗。记住,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坚持到底,决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就这样,在皮定均的带领下,"皮旅"5000将士做好了迎接生死考验的准备。他们将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中原解放区的突围铺就一条血路。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场看似必死的任务,最终会以怎样惊人的方式收场。皮定均和他的"皮旅",即将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突围。
1946年6月30日,天色尚未完全破晓,皮定均就已经站在一处高地上,眺望着远方。这一天,是国民党军队发动总攻的前夕。皮定均知道,接下来的24小时将是决定"皮旅"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就在这时,一名侦察兵匆匆跑来,向皮定均报告了最新情况。原来,国民党军队已经提前开始调动,大批兵力正在向"皮旅"所在的区域集结。这个消息让皮定均意识到,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糕。
皮定均立即召集旅部各级干部,召开紧急会议。会上,他简要说明了当前形势,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
这个提议在会议上引起了激烈讨论。有人认为应该严格执行上级命令,坚守阵地;也有人赞同皮定均的观点,认为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打破困境。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皮定均最终拍板决定:放弃原定计划,立即组织突围。他的理由是:"如果我们按原计划行动,很可能在敌人发动总攻前就全军覆没。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打乱敌人的部署,为我们自己和主力部队争取生机。"
这个决定无疑是冒险的。它不仅偏离了上级的指示,还可能影响到整个中原军区的突围计划。但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皮定均认为这是唯一的选择。
决定一经作出,"皮旅"立即开始行动。皮定均将全旅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负责正面突击,第二梯队负责策应,第三梯队则携带伤员和重要物资。
为了迷惑敌人,皮定均还特意留下一小部分兵力在原驻地制造烟雾,营造出"皮旅"仍在原地的假象。同时,他派出多路小分队,在不同方向上制造声势,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7月1日凌晨2点,"皮旅"开始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在夜色的掩护下,第一梯队悄无声息地接近了敌军的一处薄弱环节。
突然,一声震天的喊杀声响起。"皮旅"的勇士们如同潮水般冲向敌军阵地。这突如其来的进攻,打了国民党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在突围的过程中,皮定均始终身先士卒,亲自指挥战斗。他的勇气和决断力,极大地鼓舞了全旅将士的士气。
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皮定均看到敌军开始从其他方向增兵。他当机立断,命令第二梯队立即投入战斗,同时让第三梯队加快速度,尽快突出包围圈。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皮定均突然发现,敌军的增援部队中出现了一支轻装部队,正急速向"皮旅"的后方包抄。如果让这支部队得逞,"皮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皮定均立即做出决定:亲自率领一个连的兵力,迎击这支敌军。他对身边的警卫员说:"你们跟我来,我们去会会这些不速之客!"
在皮定均的带领下,这支小分队很快与敌军轻装部队展开了激烈交火。双方你来我往,战斗异常惨烈。皮定均身先士卒,亲自端起机枪扫射,率领战士们一次次冲锋陷阵。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激战,敌军轻装部队终于被击退。但这场战斗也让皮定均付出了巨大代价,他的左臂被子弹击中,鲜血直流。
尽管身受重伤,皮定均仍然坚持指挥战斗。他用右手紧握着望远镜,密切关注着战场局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突围方向。
在"皮旅"全体将士的英勇奋战下,突围行动进行得异常顺利。到7月1日中午,"皮旅"主力已经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成功与中原军区其他部队会合。
这场突围战的胜利,不仅挽救了"皮旅"5000将士的生命,更为中原军区主力的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皮定均的临机决断和英勇表现,在中原军区传为佳话。
然而,战斗并未结束。虽然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但"皮旅"和整个中原军区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他们必须继续向南转移,寻找新的根据地。而在这个过程中,还将面临更多的艰难和挑战。
1946年7月15日,中原军区主力部队终于成功突围,抵达了大别山区。这场历时半个月的艰难转移,不仅让中原军区保存了主要力量,还为日后的反攻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中,皮定均率领的"皮旅"所起的关键作用,很快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7月20日,一封来自延安的电报送到了中原军区司令部。电报中,毛泽东主席亲自过问了皮定均和"皮旅"的情况。毛主席在电报中写道:"皮定均同志临机决断,率部突围,不仅保存了自身力量,更为整个中原军区的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此举堪称英明。请详细汇报皮定均同志及'皮旅'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