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授衔后直奔西花厅,不等周总理招待,翻箱倒柜地问:吃的呢?

分享至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军衔授予,意义非凡。然而,就在这庄严肃穆的时刻过后,一位刚刚被授予大将军衔的高级将领却做出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举动。

他不顾身边人的劝阻,径直冲向西花厅,也不等周总理的招待,就开始翻箱倒柜。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听他大声嚷嚷:"吃的呢?吃的在哪儿?"这位将军是谁?他为何如此急切地寻找食物?在这个庄重的日子里,他的行为是否有什么特殊含义?而周总理又是如何看待这一幕的呢?



陈赓的军旅生涯与卓越贡献

陈赓的军旅生涯可以说是与中国现代革命史紧密相连的。1924年,年仅19岁的陈赓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成为了这所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军校的首批学员。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更重要的是接触到了进步思想,为他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黄埔军校期间,陈赓表现出色,很快就引起了时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的注意。周恩来看中了这个年轻人的才华和勇气,将其调到自己身边担任警卫副官。这段经历让陈赓有机会近距离学习周恩来的工作方法和革命精神,对他日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赓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与了南昌起义。在起义失败后的艰难岁月里,陈赓始终坚持革命信念,辗转于上海、武汉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29年,他奉命前往江西,参与了中央苏区的建设和红军的创建工作。

在长征途中,陈赓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有一次,红军遭遇敌军围追堵截,情况万分危急。陈赓临危受命,带领一支小分队佯装主力,吸引敌人注意力,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突围时间。这次行动虽然险象环生,但陈赓凭借机智和勇敢,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安全带领小分队与主力会合。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赓再次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1940年,他指挥部队在晋西北地区开展游击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在一次战斗中,陈赓带领部队巧妙设伏,一举歼灭了日军的一个精锐中队,缴获大量武器装备。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也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陈赓更是屡立战功。1948年,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陈赓指挥的部队担任了重要的包围任务。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陈赓采取了"围而不打,打则必胜"的策略,既保存了自己的力量,又有效地瓦解了敌军的士气。最终,在陈赓等将领的共同努力下,淮海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担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指挥部队在上甘岭等地与美军展开激烈交战。在一次关键战役中,陈赓果断决策,采取"小部队、大纵深"的战术,成功突破了敌军的防线,为最终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的授衔仪式,是对陈赓多年来军事贡献的肯定和褒奖。然而,就在这庄严的时刻过后,陈赓却做出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举动。这一幕不仅展现了他率真幽默的性格,也折射出了一位老革命家对生活的真挚态度。

陈赓与周恩来的深厚友谊

陈赓与周恩来的友谊始于黄埔军校,历经革命洗礼,在长征、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不断深化,最终成为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重要合作伙伴。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也彰显了两位革命家之间的真挚情谊。



1924年,19岁的陈赓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当时,周恩来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负责学员的政治教育工作。在一次政治课上,周恩来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如何评价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大多数学员都不敢贸然回答,唯有陈赓举手发言。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言辞恳切,论述深刻。周恩来对这个年轻学员的表现印象深刻,课后特意找他谈话,这成为了两人友谊的开端。

不久后,周恩来发现陈赓不仅思想进步,而且工作能力出众,便将他调到自己身边担任警卫副官。在工作中,陈赓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机智和勇气。有一次,周恩来需要秘密前往上海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为了避人耳目,陈赓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先让人散布周恩来已经离开广州的假消息,然后又安排周恩来乔装打扮成普通商人,混在一群货商中悄然离开。这个计策成功地迷惑了国民党特务,保证了周恩来的安全。周恩来对陈赓的机智深感赞赏,两人的信任进一步加深。

1934年,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周恩来和陈赓多次并肩作战,生死与共。有一次,部队遭遇敌军围追堵截,情况危急。周恩来临危受命,组织突围。他派陈赓带领一支小分队佯装主力,吸引敌人注意力。陈赓明知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但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带领小分队与敌军周旋数日,不仅成功地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还在险境中全身而退,最终与主力胜利会师。这次行动不仅体现了陈赓的勇气和智慧,也加深了周恩来对他的信任和欣赏。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和陈赓虽然身处不同的战场,但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1940年,陈赓在晋西北开展游击战时遇到了困难,急需支援。周恩来得知后,立即调配物资,并亲自写信鼓励陈赓。信中,周恩来回忆了两人在黄埔军校的往事,勉励陈赓发扬革命精神,克服困难。这封信不仅给了陈赓莫大的鼓舞,也成为了两人友谊的见证。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和陈赓再次携手合作。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周恩来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全面指挥战役;陈赓则率领部队,负责重要的包围任务。两人密切配合,多次通过电报讨论战术策略。在一次关键的战役转折点上,陈赓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周恩来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这个决策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再次证明了两人之间的默契和信任。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和陈赓的友谊延续到了国家建设的新征程中。1955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仪式上,周恩来亲自为陈赓佩戴上了大将军衔。这一幕不仅是对陈赓军事才能的肯定,也是两人多年友谊的见证。仪式结束后,陈赓那个直奔西花厅寻找食物的举动,恰恰反映了他与周恩来之间那份超越正式场合的真挚情谊。



陈赓的幽默性格与生活态度

陈赓的幽默感和独特的生活态度在中国革命史上堪称一绝。这位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日常生活中也以其诙谐幽默的言行举止为人称道。他的幽默不仅体现在言语中,更多地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为了一代军人的独特标签。

早在黄埔军校时期,陈赓的幽默就已初露端倪。有一次,军校组织学员进行野外训练,要求每个人携带三天的干粮。陈赓却只带了一天的口粮,引起了教官的注意。当被问及原因时,陈赓神色自若地回答:"报告教官,我带的是压缩饼干,一天的量顶三天!"这个机智的回答不仅化解了尴尬,还赢得了同学们的一片笑声。



在长征途中,陈赓的幽默更是成为了鼓舞士气的重要武器。有一次,部队翻越雪山,天寒地冻,士兵们疲惫不堪。陈赓看到大家情绪低落,突然站出来,摆出一副滑稽的姿势,模仿起了企鹅走路的样子。他一边走,一边还不忘幽默地说:"同志们,看,我们都变成南极企鹅了!"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哄堂大笑,士兵们的疲劳仿佛一扫而空,重新燃起了前进的勇气。

抗日战争时期,陈赓的幽默更是成为了打击敌人、鼓舞民心的利器。有一次,陈赓率部在山西与日军展开激烈交锋。战斗中,陈赓发现敌军指挥官特别喜欢用望远镜观察战场。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计:命令部队在阵地前竖起一面巨大的镜子。当日军指挥官用望远镜观察时,看到的却是自己放大的脸。这一出人意料的"反击"不仅扰乱了敌军的部署,还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的幽默依旧不减。有一次,他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会议进行到一半时,他突然站起来说要去洗手间。主持人有些尴尬,提醒他可以等会议结束后再去。陈赓却笑着说:"同志,革命工作重要,但革命同志的生理需求也很重要啊!"这番话既道出了实情,又不失幽默,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会心一笑。



然而,陈赓的幽默并非单纯为了博人一笑,而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他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谈举止中,更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即使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陈赓也总是想方设法改善战士们的伙食。有一次,部队驻扎在一个偏僻山村,物资极度匮乏。陈赓却想出了一个妙招:他带领战士们上山采野菜,下河捕鱼,甚至还想办法用野果酿造了一种独特的"战地酒"。这不仅丰富了战士们的餐桌,更大大提升了部队的士气。

陈赓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保持不变。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那个直奔西花厅找吃的的举动,正是他这种性格的生动体现。在他看来,即便是在如此庄重的场合,也不应该忘记生活中最基本的乐趣。这种将革命理想与现实生活完美结合的态度,正是陈赓独特魅力的所在。



陈赓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

陈赓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在中国革命和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黄埔军校的学员到新中国的开国大将,陈赓的军事生涯展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和独到的战略思维。

陈赓的军事才能在黄埔军校时期就已崭露头角。1924年,在一次野外实战演习中,陈赓担任学员连长。面对"敌军"的猛烈进攻,大多数学员连队都选择了正面迎击或撤退。然而,陈赓却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策略:他带领连队迂回到"敌军"侧翼,利用地形优势发动突然袭击。这一战术不仅打乱了"敌军"的部署,还赢得了演习的最终胜利。这次演习让时任军校教官的蒋介石对陈赓刮目相看,也为陈赓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长征途中,陈赓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1935年,红军在强渡大渡河时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敌军在河对岸布置了重兵,并炸毁了所有渡河工具。在这危急关头,陈赓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带领一支精锐小队,冒着枪林弹雨,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渡过大渡河,在敌军后方制造混乱。这一行动不仅成功地分散了敌军注意力,还为主力部队的渡河争取了宝贵时间。陈赓的这一战略决策,为红军摆脱困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陈赓被派往晋西北开展游击战。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陈赓充分发挥了他的战略眼光。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地雷战"战术,即在日军必经之路上埋设大量地雷,既可以造成敌人伤亡,又能打乱敌人的行军节奏。这一战术不仅弥补了我军装备上的不足,还极大地提高了游击队的作战效率。陈赓的这一创新,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