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面壁、丹霞劈佛!3个典故诠释了禅悟,禅师的解答让人大笑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注:本文为科普文,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不轻信迷信。

佛祖拈花、达摩面壁,这两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其中所饱含的哲理让后人受用至今。也让许多人解读出了,很多种说法;有人说:只读完了一个故事,就让我醍醐灌顶!还有人说:禅意就是让人捉摸不透,故弄玄虚!今天就用三个故事,来带您理解和读懂禅悟:



一、

许多人都知道佛祖拈花的故事,但很少人知道,其中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秘。

说有一次释迦牟尼上座讲经时,忽然沉默不语,用指尖拈着一朵鲜花,其他人不茫然不解,只有迦叶尊者微微一笑。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祖指尖拈着的花便是指这一个世界,拈花在手表示将世界握在手中。

换句话说,要想通达涅槃,修为达到究竟之境,就需要精进修持,坚持不懈才能将佛法掌握在自己手中。迦叶尊者正是明白了其中道理,才会心一笑。

另一则故事讲的是达摩面壁九年,在石洞中两腿打坐,两手结弥陀印,目光下视,五心朝天,进入定境。通过九年的修性坐禅,达摩功行圆满、私欲克尽、一念不忍、四相不生。

不懂的人只知达摩面壁枯坐,有大毅力,实际上,面壁的意义在内而不在外,重在于对内心的修炼,让内心遇到一切境界,都不生贪爱取舍,不生烦恼嗔恨,至于面壁只是达摩所使用的禅悟手段而已。

于是,后世学僧往往就会以这两则故事作为起疑情的话头,向禅师们请益,而禅师们给出的解答众象纷纭、千奇百怪,其中最让人笑喷的回答如下:



学僧问:佛祖拈花,迦叶尊者为何而笑?

禅师答:他忍不住。

灵山法会上,佛祖拈花是为了说法,迦叶尊者报以心领神会的微笑,虽无语而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这一则佛、禅两界的美谈,禅师却给出了出人意料的解答,恐怕入定者也会笑喷。

又有学生问:达摩面壁九年,所为何事?

禅师直接回答:因为失眠。

真是出人意表的答案,达摩面壁九年的坚韧,却因为这个不合常理的答案,搞得人既惊讶又啼笑皆非。

对于禅师来说,禅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皆能体现。修行也并不是要一直艰苦修行,有禅心生活中便时刻有所悟有所得,就如上面的小故事所说,一行一动都有禅意所在。禅悟也不是非要严肃正经,有时候出其不意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好的效果。

二、

还有一个故事,比前面的更加直指人生本质!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



说有一名丹霞禅师,在一日修行中,忽有一念,顿觉应上山修行感悟。禅师之念,一念而起便随念而动。于是即日启程往山而去。

丹霞禅师行到青要山,抬头望山,一片落叶落下到禅师脸上盖住了他的眼睛,禅师想道:“落叶遮眼,不见此山。”

觉缘不在此,便继续前行又行至白云山,遇一小童自山下打闹,那小童用石头掷树上的果子,前两下都没中,第三次将果子掷下。

禅师观之,深知需向前行。于是行至龙门香山,禅师想道:“小童掷果三次果落,我寻山三座此处必是我处,于是上山而去。

山上有一慧林寺,禅师便在此修行。院主甚是乐意,以礼相待,奉丹霞禅师上座。修行数月,到严冬之时,天降大雪封山,为取暖寺中柴火燃尽,院主问禅师该如何,禅师:“木可成柴亦成家俱,柴可燃家俱亦可。”



院主便让僧人拆掉寺中木凳木床等器具焚烧。又过三日,家具已焚烧完,院主便又问禅师该如何,禅师回道:“门窗可遮风亦可焚烧取暖。”

院主虽不悦,但是也照做了。又过三日,门窗也已焚烧完毕。院主又来问道该如何。禅师带院主来到佛像前说道:“佛像为木,劈佛而烧即可。”

院主大怒,斥责道:“你这邪僧,开始叫我焚烧家具,焚烧也就罢了,后叫我焚烧门窗,我也听了你的,现竟叫我焚烧佛像,你就不怕佛祖怪罪吗?”禅师未言,举起斧子便朝佛像劈了下去,开始焚烧……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