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第25个中国记者节,让人们再度将目光投向记者的职业,审视“记录”的力量。在当下,何以记者,记者何为?如何保持初心、驰而不息?近日,纪录片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上映,其导演方励,正是以调查记者式的执着坚定,对一段“沉没”82年的历史进行了抢救性打捞。
11月6日,导演、制片人、地球物理学家方励以《电影内外的里斯本丸号》为题,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分享如何在历史、现实与影像的交织中用好专业技能,讲好中国故事,勉励年轻新闻人坚持热爱,追求理想,让更多人感知到人文精神和社会意识的重要性。
心火不灭,照亮前路
1942年10月2日,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东极海域被美军鱼雷击中,800多名英军战俘葬身海底。危急关头,中国渔民冒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冲向大海,最终救起了384名英国战俘。
2014年,作为出品人和制片人的方励和导演韩寒在东极岛拍摄电影《后会无期》,偶然听说了这艘二战沉船的故事。“里斯本丸”号的遗骸始终没有找到,历史的见证者越来越少,而随着时间推移,未来的大众也离这段历史越来越远。这让方励产生了急迫的使命感:“不能再等了,人证就要没有了,必须立即进行抢救式的采访。”此时,他甚至还没有拍摄电影的具体想法,只是希望揭开沉船上的真相,为历史留下翔实的记录。
方励用了8年时间,穷尽所有能够找到的线索。2016年组建团队找到沉船,2017年找到在世的营救者林阿根老人。“2018、2019连续两年,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抢救性采访,把这些先记录下来。”方励到英国自费巨资寻找幸存老兵及其后人,到档案馆搜寻回忆录、录音、信件、照片,大规模寻访亲历者和其后人……跨越重洋的“抢救”,最终搜集整理到无数珍贵的历史资料,通过130余位采访对象的讲述,逐渐拼凑出了历史的真相,让观众在冷冰冰的事件陈述和遇难数字背后,感受残酷的战争、善良的共识和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
为了完成《里斯本丸沉没》的创作,方励卖掉了所有房产,71岁了目前只能租房子居住,但他说自己从未后悔过。“我只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感谢老天用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砸到了我,我兑现了对2000多个家庭的承诺,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在讲座现场,方励满怀感情地说,“如果我们清楚自己做的事情是会影响到千百万人的,知道它的公众利益、情感价值和历史价值,无论多难都能一直坚持。”
是海底沉船,亦是心灵深处
在对谈环节,方励先生与特约嘉宾、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庄永志围绕影片展开深入交流。“为什么《里斯本丸沉没》的最终呈现是一部纪录片电影,不是电视纪录片,也不是剧情片或故事片?”当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庄永志代表台下的青年学子向方励提出这个问题时,方励表示,自己的初衷就是在倾听中被闪光的人性和真实的情感所打动,“所以我用的原理非常简单,就像一个导游,带领观众沿着我当时的心路历程,一步一步深入历史,让曾经感动自己的东西感动观众”.
在方励看来,仅需半个小时的电视专题片,就能非常清晰地讲清里斯本丸沉没的历史事件,而耗费巨大精力去做电影,是因为他和团队希望传达的并非逻辑和数据,而是人性、亲情和战争的伤痛。2018年,方励拜访了林阿根老先生和幸存的英国老兵丹尼斯·莫利,开始逐渐找到战俘后人。交流中,他被太多情感浓烈的故事触动。“当我闯入每一个家庭的时候,他们的回忆和讲述让我震撼不已。里斯本丸沉没前,上千名的青年战俘究竟遭遇了什么?在如地狱一般的绝境中,他们如何相互支撑?善良的中国渔民,又是怎样冒死伸出了援助的手?我意识到需要把这些打动我最强烈的部分带给大家,把事件还原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方励表示,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带着满满的诚意和情感,“因为只有打动自己的东西,才有可能打动别人。”
以情感为底色,这部影片同样是客观克制的:没有过多地渲染寻找的不易抑或中国渔民的善举,而是通过中日英三国幸存者、幸存者后代的讲述,让真实的情感静静流淌,在充足的留白空间里沉淀浓烈的情绪,超越文化差异,传递共通的价值观念。方励以此勉励在场学子,在表达的时候拒绝循规蹈矩,释放想象力和感受力,想方设法把打动我们的信息和人文的情绪分享给受众。他同样强调,《里斯本丸沉没》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例子,“创作者要打开思路,不拘于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或国际事件,关键在于用中国人的价值观人文观讲故事。”
让话语自带“治愈”的力量
影片中提及,很多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代都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所困扰。现场学生在交流互动环节提问方励,如何在不造成“二次伤害”的情况下从受访者那里获取信息?方励回答,通过倾听交流,采访者可以走入对方的情感世界,前提是要像朋友一样保持尊重、共情、共享。
2018年,四处奔波寻找英俘及其后人的方励找到98岁的英国老兵威廉·班尼菲尔德,当时生活在加拿大中部山区,他是被中国渔民救起来的幸存者。几十年来,这段悲惨的过去一直被老人深埋于心,对自己的遭遇也是缄口不言。“我在采访前已经做足了功课,明白不能上来就直接提问——得跟他聊天拉家常,慢慢来。”方励寒暄坐定后就是闲聊。“我问他:‘你当年在部队服役是什么职位?’他答道:‘我是个枪手。’接着问:‘是重机枪枪手吗?’‘对啊!’‘是使用马克沁机枪吗?’‘没错’——我知道马克沁是水冷机枪,持续射击下,枪管过热会发红。发红了怎么办?他听了一下子就乐了,‘We pee!’(战场环境下,士兵通常会直接对着枪管撒尿以降温)也就在那一刻他接着说道:‘我的回忆又回来了。’”方励感慨地说:“当受伤的人发现终于有人很严肃地关心他们的伤痛,倾听他们的倾诉,这个过程就不再是伤害,反而变成了一个疗愈的过程。”
方励告诉现场同学:“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口述的信息才是有意义的,我们做新闻调查和访谈的时候,对方的表情、肢体、神态等都是值得捕捉的,成为我们的一种叙事。”他希望新传学子们保持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在人生的旅途中,透过触动心灵的故事,去探索、去发现、去记录、去讲述、去传递……去影响更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